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在改变城乡人口结构的同时,对居民食物消费及生态足迹和环境承载力也有重要影响。利用福建省1995—2017年人口及食物消费数据,应用统计和非参数估计方法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转型趋势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有重要影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福建省城乡居民对植物淀粉类食物需求量减少,但对动物蛋白类食物需求量增加,并由此造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城镇化对居民食物消费量及其生态足迹呈现非线性的倒"U"形变化关系,当城镇化率达到一定临界水平时,居民食物消费量将趋于稳定,由此所带来的食物消费生态环境压力也将减缓;另外,老龄化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食物消费生态足迹也有显著负影响。最后,提出建立"大食物观",加快发展海洋渔业和草食畜牧业,以期缓解福建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分析居民食物户外消费的基本特征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应用"中国居民食物消费调研"2013年中国21个省(市、自治区)948户城镇家庭的调研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户外消费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为对未来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户外消费的发展趋势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3种食物消费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动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以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动植物均衡消费"模式,分析了不同食物消费模式形成的特殊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借鉴,结合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和目标,提出了未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的几点思考,以期为中国居民未来食物消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邻水县人口增长和居民食物结构改善对农畜产品需求增长的影响,得出了食物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是造成目前食物需求猛增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该县城乡居民食物结构的指导性方案。指出了食物消费宏观控制的基本着眼点是粮食的需求平衡,从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增加食物的供给量,从对居民食物消费的调节中控制食物需求的总量增长,使二者达到协调。而控制居民食物消费膨胀的主要途径是校正消费行为的偏差,引导居民将一部分收入用于长期储蓄与生产性投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英国食物与营养管理机构职责和政策角度阐述了该国食物消费引导具体做法和措施,利用近1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消费引导在居民营养改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英国通过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居民整体营养状况逐步改善,水果和蔬菜消费量明显提高,同时高热量食物消费得到控制。总结英国的做法与经验,结合当前中国食物消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通过收集数据,分析了1961—2018年中国食物生产消费系统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生产消费系统的趋向规律,根据此变化特征探讨了当前中国食物供给安全情况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年生产和消费食物量中植物性食物占比略微下降,但在2018年仍分别占食物生产量的88.33%、食物消费量的88.58%;动物性食物生产和消费量占比整体上升,生产量从1961年的3.19%上升到2018年的11.01%,消费量从1961年的3.19%上升到2018年的10.67%,饮食结构逐渐倾向于多样化。供给安全方面,粮食自给率超过95%,但食物种类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豆类及坚果、奶和水产品进口需求量较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膳食结构情境下,除了奶类,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物生产量完全能满足所有的食物需求。最后,从生产技术、生产结构、农业政策和膳食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保障食物供给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食物消费变迁的比较分析,总结得到大陆和台湾地区食物消费变迁特征,主要结论:一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食物消费随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以富裕水平为分水岭,人均食物消费总量随经济发展呈先增后降趋势;参考台湾地区发展趋势,在跨越小康生活阶段后,大陆人均食物消费总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二是达到温饱水平后,口粮消费量随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参考台湾地区趋势,未来大陆居民口粮消费量仍呈下降趋势。三是动物性食物消费量随经济增长呈递增趋势。但台湾地区数据显示,达到富裕水平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随经济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占比较大,但呈逐年递减趋势,动物性食物占比呈递增趋势。五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差距日益缩小。从肉类消费结构来看,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猪肉消费占比较大,牛羊肉及禽肉占比较小,但猪肉消费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日本与中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同属于“动植物兼用型”,两国都具有以谷物为主的主粮消费概念。日本居民的生活水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非常富裕阶段,其食物消费结构已趋于稳定合理,因此,分析日本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历程,对引导中国食物消费结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供需平衡表,分析了 1961-2013年间日本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及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变化情况,比较了中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营养素摄入量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需要尽快稳定食物消费结构,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并且加快营养知识普及。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食物供需矛盾,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食物结构调整、优化、配套的战略及相应措施,论述了从食物生产结构调整入手,引导居民适度消费,使食物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与营养结构三者配套协调的途径与效益。在分析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指标体系,划分了食物发展阶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食物消费模式,重点表述了达到小康生活的食物消费与营养水平,同时对2020年发展进行了预测。根据食物发展战略和地区差异,论述了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区域食物发展的特点、趋势、目标与对策。阐述了食物发展的技术路线及宏观调控政策。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不同时期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食物发展目标和合理的食物结构以及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食物发展纲领和近期食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04-107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发生改变,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由以植物性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动植物性消费并重的多元模式转变;营养需求模式也由传统的以粮食和蔬菜为主的碳水化合物与高纤维摄入模式向新时代以谷物和肉类并重的高脂肪、高糖、高蛋白、低纤维摄入的新模式转变。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农业自然资源、市场供求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补贴政策与居民营养问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食物安全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发展营养品质型与生态补偿型农业;建立全产业农业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居民合理膳食结构;构建“四链”协同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小强 《陕西农业科学》2009,55(5):193-195205
食物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行为,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文章从三方面对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变迁和现状进行了论述。针对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食物生产结构不够合理,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存在隐患;食物消费结构和饮食行为缺乏有效的引导;食物工业落后,加工品种类不多、食物消费的差距在拉大等主要问题,专家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出了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不断升级,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采用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描述性分析了北京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动态变迁特征,运用ELES模型进行居民食物消费趋势分析发现,北京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趋向饱和,饮食服务消费比重持续增长,家庭食物消费中植物类消费赶超动物类消费,饮食服务成为北京市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主要增长点。最后,针对北京市城镇居民目前的食物消费特征和趋势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纳豆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述了纳豆的营养健康作用,并对日本和中国居民的纳豆食品生产和消费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认识的深入和纳豆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纳豆在日本居民的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为中国发展纳豆食品工业、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该文还对发展中国纳豆食品工业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大力发展纳豆食品工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丁丽娜 《甘肃农业》2005,(11):58-59
本文主要从食物消费和营养摄入两方面研究了我国贫困地区食物安全问题。研究发现,我国贫困地区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很高,食物占有量和食物消费数量都严重不足;食物结构不合理,导致营养问题比较突出等。因此,解决和提高贫困地区的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食物安全问题中最主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采用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发布的居民食物与营养摄入量数据,分析了2000—2012年英国居民食物消费特征与营养状况,并采用英国营养学会推荐标准,对居民近10年来膳食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英国当前几项重要营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市磷代谢不但关系到居民食品安全,还影响到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由此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改变食物消费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从而对城市磷代谢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1988-2010年厦门市经食物消费进入城市系统的磷素变化动态,在此基础上对人均食物磷消费量与相关社会经济因子进行了Spearman相关分析,并计算了居民食物磷素消费的环境负荷。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食物磷素消费总量波动上升;人均食物磷素消费量呈M型变化,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998年和2003年;高磷含量食物如奶制品、水产品,在人均食物磷素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剧增,分别由0.3%和6.8%上升至14.9%和15.5%。(2)人均粮食磷素消费量与恩格尔系数、平均家庭人口数呈高度正相关, 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价格指数以及具有大学学历以上人口比重呈高度负相关;而植物油、瓜果、畜禽肉、蛋类、奶类和水产品磷素消费量则与粮食所呈现的相关性相反。(3)随着食物磷素消费总量的增加,磷素的环境负荷总量也呈剧增趋势,尤其进入土壤的磷素量剧烈上升,所占比例由59.7%增至85.1%,这可能与禁磷措施的实行、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处理工艺的改进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刘景章  唐清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53-14756
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变迁——植物性食物消费逐渐下降与动物性食物消费逐渐增加,引发了畜牧业对饲料粮需求的增加。饲料粮也成为仅次于口粮消费的第二大粮食消费途径,而且未来可能超过口粮成为第一大粮食消费途径。基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变迁的视角,利用时间趋势外推法预测未来我国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费量,结合料肉比和粮肉比推算我国饲料粮的未来需求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据十余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食物消费等的统计数据,比较分析了城乡居民食物需求、消费种类、数量和结构等的现状和差异、对于共同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针对当前居民的消费模式产生的不良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正>民以食为天,吃自古以来就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由温饱逐步向小康迈进,居民对饮食的消费也由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向更加注重营养与健康的方向上来。日前,国务院发布了新版《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这是继《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之后,我国制定的第  相似文献   

20.
张莲莲  孙滨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89-13092
研究新兴城市居民食物碳消费对于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碳消费机理,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官方宏观统计数据,研究了2002~2010年东营市城乡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食品消费结构、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及变化趋势、食物碳消费总量方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影响因素方面相同,城市人均食物碳消费上升,农村人均食物消费数量呈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食品碳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食品碳消费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和安徽居民的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对应对城市化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