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淮北生土地区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淮北生土地区,以镇稻88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氮、磷肥处理,研究其对该区水稻产量形成、群体动态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适当增加施氮总量和生育前期的施氮比例以及生育中期施磷均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增加施氮总量,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增加生育前期的施氮比例,既增加粒数又增加粒重;相同施氮比例,生育中期施用磷肥,可提高粒重;通径分所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制约水稻产量的首要因子。②肥料运筹对水稻前期生育进程的影响较小;增加施氮总量和前期施氮比例,对技节后群体的扩大和技节至抽穗期氮家的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生育中期施用磷肥,主要促进出穗后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  相似文献   

2.
以2年生人参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置K0(0 mg/kg),K1(40 mg/kg),K2(80 mg/kg),K3(160 mg/kg K),K4(320 mg/kg)5个钾肥施用量,于人参出苗后每20 d取样1次,共取样5次。研究施钾对人参根和茎、叶中氮、磷、钾、钙、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和茎中钾含量在第3、4、5次取样时,叶中钾含量在第2、3、4、5次取样时,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K0、K1、K2根中钾含量与各处理茎和叶中钾含量表现为降低趋势,降低程度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减小。K3、K4根中钾含量则略有增加。前3次取样时,各处理茎和叶中钾含量低于根,后2次取样时,K0、K1、K2根高于茎和叶。施钾能够提高叶与生长前期根的氮含量,且取样期间叶中氮含量始终高于根和茎。根和叶中磷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取样期间,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根、茎、叶中氮、磷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钙、镁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各处理根中钙、镁含量表现为降低趋势,茎和叶中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根、茎、叶中钙、镁含量在不同钾浓度下最终均表现为叶中最高,不同的是较高施钾量的此表现较早。  相似文献   

3.
高产冬小麦硫素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田间条件下,冬小麦(丰抗15)地上部硫百分含量的最大值在孕穗期,施硫处理为0.406%,对照为0.364%;最大累积量在灌浆期,施硫处理与对照分别为10.918mg·株-1和10.667mg·株-1;最大吸收强度在拔节至孕穗期间,两处理皆在0.40mg·株-1·d-1左右。施用硫肥可提高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形成百公斤籽粒需吸硫0.154kg~0.222kg.在拔节后的各生育期,硫素在茎鞘中的分配率高于叶片,生育后期则主要集中于穗部。成熟期穗中硫的含量占总量的比率大于55%.  相似文献   

4.
高产夏玉米钙的吸收与再分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就高产条件下两种株型夏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钙的吸收、积累及钙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植株相对含钙量在整个生育期中呈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植株吸收的钙主要分配到叶片和茎杆中。玉米对钙的吸收有2个高峰期,平展型品种沈单7号分别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和籽粒形成期,紧凑型品种掖单13号则分别在大喇叭口至吐丝期和乳熟末期。每形成百公斤籽粒需吸收钙0.52~0.64kg.营养体中的钙并不向籽粒进行转移,籽粒中的钙则几乎全部来自于籽粒发育期间土壤钙的供给。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的姜田土壤经测定有效锌含量为0.65ppm,有效硼含量为0.32ppm。单纯施锌(硫酸锌)增产24.0%,同时施锌和硼(硼砂)增产38.9%。施锌后提高了生姜植株各器官的锌浓度;累积吸锌量也有大幅度提高;植株的锌主要在生育后期吸收;施锌还增加生育后期锌在根状茎中的分配。施硼主要提高了生姜叶片中的硼浓度;累积吸硼量也有大幅度提高;施硼还增加了硼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6.
应用同位素^15N,^32P示踪对烤烟氮,磷营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烤烟不同生长期氮、磷营养吸收规律,结果表明:烤烟生育前期(30d)以吸收肥料氮为主;中期(60d)吸收的肥料氮与土壤氮近乎相等。后期(105d)以吸收土壤氮为主,土壤AN值呈递增变化。烤烟对磷的吸收,生育前、后期以土壤磷为主;中期以肥料磷为主,土壤Ap值表现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 番茄的不同生育时期养分的吸收量不同,氮、磷、钾、钙、镁5种元素的吸收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尤其是氮、钾、钙在第一花序开始结实时,吸收量迅速增加,在生育前期,番茄植物对氮和磷的吸收总量虽然不及后期,但是由于前期根系吸收能力的限制,对肥力水平要求却很高,若缺乏氮和磷,不仅抑制前期生长和发育,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后期补施磷和氮也不可能挽回。在生育中期,氮、磷、钾主要存在于茎、叶中,供花芽和叶芽的分化发育之用,必须考虑氮与钾的平衡,氮过多会使茎和叶柄徒长,影响结实。在日照不足,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要减少氮肥,多用钾肥。果实发育初期,磷含量较高,随着果实的膨大,钾的含量大大增加,氮钾比钾较高时,有利于果实的膨大,但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掖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系统地研究了春玉米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春玉米对钾的吸收前期较快,至乳熟末期停止吸收,并开始有“外渗”现象,其与生育进程间呈二次曲线变化;钾的吸收速度在生育期间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在出苗后50d左右;在玉米一生中,钾素散粉以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之后转入茎秆中;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K_2O为2.24kg,此结果可做为确定春玉米施用钾肥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稻磷素对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FACE对武香粳11号不同生育时期磷素含量、吸收、分配及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磷素含量增加,增幅为2.48%~18.84%;②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磷素积累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增幅为28.74%~59.11%,生育前期的增幅明显大于生育中、后期;⑧FACE处理对水稻抽穗前磷素在叶片、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但使抽穗后磷素在稻穗中的分配比例明显减少,在叶片和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明显增加;④FACE处理使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磷素物质生产效率增加,增幅为2.53%~16.58%;⑤FACE处理使水稻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降幅分别为6.53%~15.51%和1.48%~9.04%。  相似文献   

10.
春玉米需磷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掖单4号春玉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施肥处理,系统地研究了春玉米磷素营养的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磷的吸收与生育进程间呈S形曲线变化;磷的吸收速度在生育期间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在出苗后78d左右,时值散粉期;每生产100kg籽粒需吸收P2O51.05kg;磷素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转移而变化,小喇叭口期之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小喇叭口至散粉期主要分配在叶片、基秆中,散粉之后其  相似文献   

11.
苎麻施钾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钾可提高土壤及苎麻地上部植株含钾量,适量钾可促进氮的吸收,提高苎麻抗旱性和抗花叶病能力,增加苎麻纤维产量和提高纤维品质;过量钾可致使钾的奢侈吸收,体内K/Ca、K/Na吸收比例严重失调,对苎麻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钾改善纤维支数的作用,与供氮水平密切相关,低氮条件下对纤维支数具有明显改良作用,而高氮条件下纤维品质(纤维支数)的决定性因素是供氮水平高低,钾对纤维品质的改良作用较小。推荐氮、钾肥施用适当配比[N/K#-(2)O]为3:1 ~ 3:2,全年每亩钾肥施用量[K#-(2)O计]为20 ~ 30kg。  相似文献   

12.
苎麻养分吸收动态及施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表明,除二麻中期受干旱影响外,头、三麻均以封行至黑脚期的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强度最大。总积累量均为头麻 > 三麻 > 二麻 ,丰产麻 > 一般麻。吸收的氮、钾多于磷。经济系数为丰产麻 < 一般麻。在二麻中期干旱和三麻后期短日照诱导生殖生长的情况下,植株不同部位养分发生不同的转移现象。各季麻生长前期养分浓度均高于后期,最终为叶中氮、磷浓度最高,皮中钾浓度最高。施用氮、磷、钾化肥均可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本身养分的吸收。氮、钾配合还有相互促进吸收的作用。不同肥料用量对植株养分浓度和吸收的氮、磷、钾比例有一定影响。各种肥料均有增产作用,以氮、钾更明显,钾肥还有利于纤维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我国丰富的苎麻种质资源,充分发掘利用其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收集的94份苎麻种质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评价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将苎麻的7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高达90.35%;其中第一主成分以株高、茎粗、有效株率的影响为主;第二主成分各个性状系数均为正,可以看作是苎麻种质农艺性状的综合反映;第三主成分以分株数、总株数的影响为主;第四主成分以有效株率的影响为主。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94份苎麻种质材料在阈值为3.79时聚为三个大类,可划分为高株细茎型、矮株粗茎型和1个特殊型。上述结果将苎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并将94个苎麻品种分为3种类型,为苎麻优质品种选育和多功能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麻沙泥田增施钙镁肥对烤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麻沙泥田上钙镁肥对烤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钙肥条件下,施镁15 kg/hm2的产量最高,高达2709 kg/hm2,比不施镁肥处理增产3.6%。足量施入镁肥或镁肥与钙肥混施具有提高烟苗株高和叶片数,促进其生长的效果,烟叶产量和烤烟等级均表现为随施镁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适量施入镁肥具有提高烤烟产量、上等烟叶比例、上中等烟叶比例和产值的作用。施镁可提高烤烟叶片中镁含量,钙肥对镁的吸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施钙时,施入镁肥显著提高烤烟中钾、镁含量,而施入钙肥会对钾镁养分的吸收起到抑制作用,施钙条件下增加镁的施入可大幅度提高烟叶的钾、镁养分含量。在土壤中不施钙肥条件下,施入镁肥对钙的吸收会起副作用,而在施入大量钙肥情况下,施入适量镁肥显著提高烟叶的钙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作物浇灌提供更精准的参考数据,利用专门研制的植物吸水数量简易测量仪,测量小白菜和苋菜营养生长期每天最大吸水量,以及全天不同时段的最大吸水量。结果表明:小白菜和苋菜的吸水量随着植株的生长而增大,小白菜和苋菜营养生长期的后半段的吸水量分别为前半段的5.93倍和2.74倍,在一天中,植物的吸水时间主要是7∶00~19∶00,高峰时间段为12∶00~16∶00。植物吸水量与气温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栽培小白菜和苋菜,每1 g鲜草产量消耗的水量分别为19.7 g和17.7 g。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以中苎一号苎麻为材料,于2010、2011年研究不同连作年限(连作8~10年,A处理;连作4~5年,B处理;未种植过苎麻,对照)土壤栽植苎麻的生理生态及细胞学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不同处理苎麻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差异不明显;2011年A处理二麻、三麻株高显著低于对照,茎粗、地上部干重极显著低于对照,连作障碍明显,障碍始于二麻,三麻收获期连作障碍加重,苎麻地下根系基本腐烂,麻株长到40 cm左右生长基本停滞;不同处理SOD活性和MDA含量在头麻、二麻差异不明显,A处理三麻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MDA含量高于对照,植株细胞膜质过氧化作用明显,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从而表现出障碍效应。连作4~5年土壤种植苎麻未表现出明显连作障碍。显微观察发现,连作引起麻根横切面内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排列疏松,并有细胞缺失,影响根系发育,苎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降低,植株生长受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明报道了苎麻炭疽病防治的研究结果:头麻收获后,结合中耕复土,每亩施用石灰75公斤,防效达57.42%~76.98%。在供试的农药中,以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次之,瑞枯霉防效较差,拌种双的防效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以250~500倍液为宜。在当季苎麻生长初期(苗高30cm左右)应开始施药,此时炭疽病尚处于发病初期,以后每隔7~8天施用1次,每季麻以施用2~3次药即可获得理想效果。40%拌种双防治苎麻炭疽病,在大田防治示范中,与小区试验防效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优化烤烟营养调控技术、提升烟叶品质,采取大田试验的方式,研究了氨基酸钙对烤烟生长以及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氨基酸钙后烤烟田间长势较好,平顶期烟株株高、叶面积等农艺性状指标均优于常规对照,烤后烟叶具有较高的均价和上中等烟比例,能够增加烤后烟叶的经济效益。施用氨基酸钙对烟叶品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提升烤后上部烟叶的两糖含量,并对烟碱含量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在团棵期和旺长期分次施用氨基酸钙B2F和C3F等级烟叶的感官评吸质量最好。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氨基酸钙的施用方式以在团棵期或旺长期分次施用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以苎麻属植物种子为材料,分别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及GC-MS联用仪,对其微结构、出油率、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油脂理化特性等进行研究,探讨了苎麻属植物种子的微结构和油脂的功能特性,为苎麻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苎麻属植物种子外形多样且种子表面纹饰以网状纹和线状纹为主;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分别在0.034~0.049 g、0.455~0.694 mm和0.250~0.322 mm之间;在以石油醚为萃取溶剂、80℃水浴和12h萃取时间的最佳条件下,种子出油率为13.45%~28.19%,属于高含油量种子,但不同基因型种子的出油率差异较大,野生种的平均出油率要高于栽培种的;种子油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达87.82%~93.69%。种子出油率与千粒重和粒长之间为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粒宽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