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指出了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对桉树人工林培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桉树人工林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减少。对桉树人工林培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对桉树人工林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讨论营林与木材科学的关系,确立它们不可分割的本源,建议两者紧密结合开展人工林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梧州市发展桉树过程中出现林地流转混乱、经营管理水平低等问题,提出实行多种形式经营和科学发展的原则,以促进梧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秃杉人工林的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云南省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营造秃杉人工林。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造林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备而实用的秃杉人工林培育技术。据此从采种、育苗、林地选择、定植栽培及抚育管理等方面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秃杉人工林的此套成熟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造林地选择、苗木准备、整地3方面介绍了连翘人工林栽植前准备及其栽植时间和栽植方法,总结了连翘人工林幼林抚育、整形修剪、有害生物防治和采收技术措施。以期为提高连翘人工林栽植成活率和质量,规范连翘种植,指导农民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凉山州桉树人工林定向培育经营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凉山州桉树人工林的引种和栽培概况,指出着重眼前的经济效益而随意改变经营目标造成的不良后果。论述了当前桉树工业原料用材林、材油两用林、油用林栽培的基本立地条件和培育技术,分析了这3种经营方式的经济效益及利弊,提出凉山州桉树人工林应采用材油兼用林为主体的定向培育经营方式和保证这一方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人工林培育的现代思想和原则出发,回顾了我国人工林栽培技术的进展,探讨我国人工林栽培技术的发展和趋势,提出了新世纪的中国林业必须从简单的木材生产和营造林提高到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经营的水平,走出低水平的重复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对雷州林业局3种不同立地条件的6个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其类群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桉树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差异,其数量与类群主要集中在0~20 cm的表土层中, 随着土层加深,其数量迅速减少;在深度为0~60 cm的土层中,同一类群的微生物数量变化范围较大,其中好气性细菌数量为2.46×105~6.48×105 个/g,厌气性细菌为1.14×103~8.8×103 个/g,自生固氮菌为1.3×102~3.01×104 个/g,放线菌为8.6×103~2.99×104 个/g,真菌为6.6×103~2.435×105 个/g,1号样地微生物数量最多,达2.45×106 个/g,说明混交林中微生物数量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刺楸人工林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2年始对刺楸进行了定点观测及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刺楸属肉质根易腐烂,宜用2年生苗在排水通气良好,容重0.9g/cm~3以下疏松土壤及陡坡山腹粘壤土造林;株行距以2×2m为宜。刺楸对光照敏感,全光下较林荫下幼树的光合强度及生长速度提高2倍以上,但全光下幼树枯梢现象严重,丛生萌条,且树干皮常纵裂,易蔓延病害,影响其生长。实行林粮间作,营造混交林,对4~5年生幼树除萌定干,防治五加叶斑病,可使人工幼林稳定生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我国人工林长期发展实践经验和“七五”“八五”期间针对我国人工林发展中存在问题所做的科技攻关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人工林的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林培育上的6个方向(或目标),即定向、速生、丰产、稳定、优质和高效,以及按生态系统管理要求提出的人工林育林体系上的5个控制: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和地力控制。按照上述6个方向和5个控制在人工林培育上的实施,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将会得以保持,人工林多功能培育效果也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我国木材资源结构正在进行由主要利用天然林木材到利用人工林木材的转变 .由于人工林木材所含幼龄材比例相当高 ,木材资源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必将对我国的木材加工工业及林产品工业带来一系列影响 .该文综述了我国木材资源的现状 ,比较了人工林幼龄材与天然林成熟材的木材基本特性 ,探讨了人工林木材性质特征与营林培育的关系 ,阐述了木材质量与不同最终用途之间的关系 ,并对加强开展人工林木材性质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侧柏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柏由于适应性强,抗严寒、耐干旱瘠薄等特性,现广泛栽培于全国各地,成为我国荒山造林的主要造林树种。目前,我国在侧柏人工林培育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侧柏的育苗及管理、造林、人工林抚育、混交林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我国的侧柏人工林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Plantation Forests for Sustainable Wood Supply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ural Forests Protection Program, wood resource base in China is shifting from naturally grown forests to plantation forests. This paper reviews: 1)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decade-long reforestation program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wood supply and development, and 2) impacts of "China's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and "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Plantation Program in China " on China's wood supply and sustainabilit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ighlights Chinese national researches on the integrated intensiv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lantation resource.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2008年8月(10级)热带风暴和9月(15级)台风之后,雷州半岛地区桉树人工林的受害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各林分受害程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杂交组合间受害程度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可知各无性系、杂交组合具体的受害程度差异。胸径和受害程度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年生杂交、无性系、粗皮桉、韦塔桉林分胸径与受害程度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1年生杂交和无性系林分胸径与受害程度间呈微弱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人工林可持续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中国人工林的现状, 并用数据说明中国人工林存在的问题, 如稳定性低, 具体体现在病虫害严重、控制难, 抵御气候灾害能力弱, 地力衰退严重。另外, 生物多样性低下和人工林质量差、生产力低等问题也很严峻。针对这些问题, 文中提出了实现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桉树人工林防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桉树人工林的火险特点,论述了在桉树速丰林营建中如何建设与维修生物防火林带尤其是免修半免修复层防火林带,探讨桉树人工林发生火灾时的扑灭技术。  相似文献   

18.
桉树纸浆用材林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晓勇 《桉树科技》2007,24(1):8-15
通过雷州林业局现行14个桉树纸浆用材林培育模式的木材产量调查,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效益成本比3个财务动态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得出经济效益最高的培育模式是带垦整地方式、造林密度2505株.hm2、基肥为有机肥加P肥或1号肥的模式。不同无性系经济效益最高的是DH32-22,其次是LH1,再次是SH1和U6,最差是W5;不同经营区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南部经营区,中部经营区次之,北部经营区最低;萌芽更新林分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植苗更新的林分。  相似文献   

19.
化学除草技术在桉树幼林抚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和分析了化学除草技术在桉树幼林抚育中的技术措施、效果和效益。该项技术不但能取得理想的除草效果,而且有效地节省了抚育费用,可在桉树幼林抚育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桉树栽培中的良种选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满足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我国桉树丰产林培育处于高速发展中。选定优良的栽培品种是发展高水平桉树丰产林的首要前提。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桉树优良无性系、耐寒品种的概况,确定优良品种的一般程序;还针对桉树的特点和我国的生产实践,就选定优良品种时容易产生的问题,如下结论的时间、判定品种优良程度的性状、品种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特点、对品种的抗逆能力要求等作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