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对森林质量的精准提高,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与技术的精细化,还可以进一步高效地的实现森林效益最大化,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全面实施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精神,需要国家林业部门进行全面深入的贯彻与学习,牢固树立新的森林发展理念,并给进一步构建健康、稳定、高效、优质的新的林业生态体系。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详细的分析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有效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管理》2017,(Z1):47-52
森林对于维护国家生态、淡水、气候、物种和木材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尽管中国森林面积、蓄积持续稳步增长,但因森林质量不高、效益低下、功能脆弱,制约着林业多种功能的发挥,难以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为此国家提出坚持森林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全面阐述了山东森林质量状况,剖析了当前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提出快速精准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对重庆森林资源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森林经营为基础、林相改造为重点,从森林经营技术对策和森林经营管理对策两方面提出重庆森林质量精准对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对策的提出,对于促进重庆市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我国南方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自然林经营理念,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构建生态安全体系为目标,探索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践中的应用,为推进以区域性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北京市林业生态用地已占到市域总面积的60%以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成为事关首都生态安全的一件大事。结合北京市森林资源现状及森林经营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何精准提升北京市未来森林质量的思路与几点建议。一、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目标什么样的森林算是好的森林,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了解森林经营目标林相,明确森林质量判定指标,是森林经营的第一步,也是森林经营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资溪县森林资源现状,找出造成森林质量不高的原因,阐述森林质量提升对该县"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发展"发展战略起着重要的意义,从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落实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为资溪县森林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对浦东新区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森林经营为基础,中幼龄林抚育及林相改造为重点,从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和森林经营管理措施二方面提出了浦东新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森林法修订与实施,为构建以生态保护和森林质量提升为目的的森林采伐制度和技术体系构建带来新契机。该文以四川省开展森林采伐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开展森林采伐的原则,总结了森林采伐的主要技术要点,并对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为四川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森林经理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了"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重要指示。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那么为什么要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如何理解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森林经理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中发挥什么作用?作为森林经理人,这些都是急需讨论和明确的问题。我们基于长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及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丰富的森林资源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强化林木采伐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对持续增长森林资源总量,精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意义重大.该文通过对镇江市"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为"十四五"期间更好地执行与落实森林采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工林精准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肥是实现人工林速生丰产的重要手段,合理施肥可以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土壤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同时减少环境负效应。人工林精准施肥是以农业精准施肥为基础形成的营林应用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林地管理单元精准划分、林地营养精准诊断、精准施肥及施肥效应精准检验。精准施肥技术在农业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应用到人工林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文中结合农林业施肥研究现状,分析实现人工林精准施肥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人工林精准施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保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保持我国人工林的长期生产力和提高森林质量,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作者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有关成果与资料,概括论述了我国人工林森林生产力的现状、不能保持生产力的原因与机理以及长期保持人工林生产力的技术对策。按第八次清查的全国森林资源数据,每公顷蓄积量为89.79 m3,其中天然林为104.6 m3,人工林为52.76 m3,人工林森林生产力明显低于天然林;我国优势树种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也不高,如杉木为69.8 m3,马尾松为56.2 m3,落叶松为58.6 m3,这些数据比日本2002年3月公布的人工林相似树种的数据低很多,如日本针叶树蓄积量为227.97 m3· hm-2,柳杉为295.83 m3 ·hm-2,落叶松为189.88 m3 ·hm-2。关于年生长量,按全国第七次资源清查的中龄林与近熟林的数据做统计:杉木人工林5.2~4.2 m3 ·hm-2,马尾松为3.2~1.8 m3· hm-2,柏木为3.4~3.2 m3 ·hm-2;但按作者掌握的我国重点或示范性、试验性小面积人工林生长量看,却很高,按我国编制的速生丰产林标准的生长量数据看比较高。我国大面积人工林生产力不高,短周期经营的杨树、桉树人工林也不高,主要原因是:(1)纯林化与针叶化严重。按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统计,纯林占人工林的85%,而且针叶化明显,人工乔木林10个优势树种中针叶林比例高达56.9%。人工纯林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生物学上缺乏稳定性。人工纯林特别是针叶纯林,抗性低,抗自然灾害和大气污染能力均差,人工纯林维护地力的能力也弱。(2)集约育林的技术措施:立地控制技术未得到推广,适地适树适品种原则在育林中未能认真贯彻;密度、植被、地力控制技术也执行不力,大面积上的人工林仍属于粗放经营;连作引起林地土壤理、化、生物特性恶化,土壤质量衰退,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林分生产力逐代下降;造林作业造成水土流失,如杉木造林,传统的育林技术未得到明显改进,福建尤溪炼山后进行的3年观测结果表明,炼山和水土流失损失的有机质高达989.35 kg·hm-2,养分586.26 kg·hm-2。桉树在砖红壤进行的机耕整地,水土流失也很严重,不合理的造林作业,最终导致土壤质量与森林生产力下降。短周期培育人工林带来了2个重要问题,一是对林地肥力要求高,二是如何利用无性系才能保持长期生产力。短周期经营采用的无性系,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轮伐期短,养分需求量大,如刚果12号W5无性系,通常利用地上部分,以5~7 a的轮伐期计,消耗的养分达571.75 kg·hm-2,我国培养短周期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本底原本普遍不高,如果采取连作,土壤有机质养分会明显下降,土壤质量衰退,并对其功能产生危害。我国杨树、桉树等人工林要达到短周期持续经营,还需要实行多无性系造林。我国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的技术对策,应采取先进的集约育林措施,包括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与地力控制。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生态建设中,典型区营林10–20年的人工混交林有纯林化、衰败退化的演化趋势。本文以长江上游地区川中丘陵的人工林典型土壤为例,并以长江上游未受人为不良干扰的贡嘎山天然林土壤为对照,研究了人工林退化的土壤结构质量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结果表明:人工林土壤结构质量远不如天然林土壤。指出长江上游人工林土壤结构质量的退化,是人工林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工林土壤结构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缺乏保护和科学管理。主要防治对策是:封禁生态修复和采取恢复枯枝落叶层、施有机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广东山区3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工林地力、维持群落健康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东山区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等3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林的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共记录了138种林下植物;马尾松林次之,林下植物共有135种;湿地松林的林下植物种类最少,仅5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3种人工林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表明这些人工林群落的林下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探讨了影响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In proces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ypical region of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China, the mixed plantations at the ages of 10-20 present a trend to be pure forests and degeneration. Soil samples including stratified soil and total soil were taken from 4 typical profiles in the mixed plantation ofAlnus cremastogyne and Cupressus funebris in Yanting County in central Sichuan, China. Soil indices of the plantat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atural forest in Gongga Mountain in the same reg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structural quality of soil in plan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natural forests. The degradation of structural quality of soil in plantation was one of key factors for plantation degeneration, The degradation causes of structural quality of soil were analyzed. Aanthtopogenic disturbance and absence of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degradation of structural quality of soil in plantation.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e.g. foresl reservation,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litter horizon rebuilding as well as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tructural quality of soil in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6.
Tree plantations have developed a reputation for excessive water use, with age commonly used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to predict water loss – but many factors have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plantation water use, and few of these alternatives have been considered. Changes in forest cover may be correlated with other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may affect precipitation, transpiration, and runoff, indicating that mor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s required in both field and simulation studies. Several factors influencing water use by plantations are amenable to management control, so there is scope to design and manage forest plantations deliberately for water use efficiency. Research is needed to elucidat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forests and grasslands to atmospheric moisture; 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the effect of air turbulence from plantation edges, firebreaks and streamlines; the potential to modify atmospheric coupling of forest plantations through plantation design, including the use of mixed species plantations, and by softening hard edges by thinning and pruning plantation edges.  相似文献   

17.
随着桉树人工林经营水平的提高,桉树人工林不仅满足木材的需求,还发挥生态效益等其他功能。本文通过专家咨询法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目标量化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中,碳汇权重最大,达0.2944,体现了碳汇在现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程度。第二是生物多样性,达0.2715,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的核心指标。第三是生态系统健康,权重为0.2363,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系统其他功能的发挥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程度。生态系统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土壤环境的权重分别是0.1029和0.0949。  相似文献   

18.
南亚热带4个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比南亚热带4个树种间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差异,为评估人工林生产能力和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人工林提质增效改造和建设高效碳汇林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柳州市在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期营造的33年生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结果 在立地条件、经营措施和林龄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树种人工林乔木层和林分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林分生物量排序为木荷林(376.37 t·hm−2)>米老排林(284.51 t·hm−2)>杉木林(200.02 t·hm−2)>蓝果树林(175.56 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3.0%~98.3%,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占比较低(平均0.9%)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层生物量占比(平均2.3%)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木荷林枯落物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格局均为树干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次之,叶最低,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在不同林分间差异较大。 结论 在南亚热带人工林经营和林分改造中,选择速生阔叶树种造林可获得比针叶林更高的林分生产力和碳汇效益,在人工林经营中建议采取适当调控措施增加林下植被以增加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目前桉树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原生分布和引种分布)并用DMAP软件将桉树分布的国家进行标记。对桉树分布区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发现气候类型与我国相近的国家桉树生长良好,林间物种丰富。通过对桉树生态问题的详细分析,表明只要经营科学合理,桉树人工林单位耗水耗肥量并不高,并且林内生物多样性较好,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其本身造成的,而是种植经营技术不科学导致。为提高桉树人工林的木材质量和生态效益,对桉树人工林需进行合理栽培,如重视科研、改良造林技术、集约经营和完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人工林与建立人工林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豁然 《林业科学》2000,36(3):111-117
全世界森林面积为 34 5 4× 1 0 8hm2 ,其中 3%是人工林。人工林是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木材生产、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中具有重要功能和作用。人工林在生产功能方面的补偿作用 ,使天然林可以更好地发挥生态环境价值、森林娱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前提是遗传材料的正确选择与营林实践艺术的结合以及保证这种结合的林业政策。愈来愈多地使用外来树种营建人工林是全球趋势。人工林对于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经营措施得到解决。林木育种与遗传改良和经营制度的技术创新是不断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动力。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中国人工林实现可持续经营面临技术和体制两方面的挑战 ,但是 ,根本出路在于林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象农业那样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实行人工林产业化经营 ,建立人工林业 (Forestplantation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