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由3层16项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分配,确定了评价标准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并以泾惠渠灌区2000年的具体指标值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水文气象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质量都为中等水平,两者对中等级别的隶属度分别为36.7%和42.3%;而社会经济要素的质量相对较差,对很差级别的隶属度高达61.1%。总体来说该灌区2000年的水文生态系统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层次分析法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探讨GIS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的作用,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测定,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灌区地下水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做出评价,对不同暴露人群的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展示和统计分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As、Cr(Ⅵ)、NO_3~--N的含量均超出标准值。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As对成年男性的致癌风险高于成年女性,其最高值分别为3.73×10~(-4)和3.26×10~(-4),明显超出限值1.00×10~(-4),长期暴露对当地居民带来的罹患癌症的超额风险较高;非致癌风险值按大小排序为Cr(Ⅵ)NO_3~--NAs,其中Cr(Ⅵ)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达8.693 7,远超限值1,其危害性最大。空间分布特征方面,As的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最高为45.82%,As、Cr(Ⅵ)、NO_3~--N的非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高达69.19%、69.06%和66.55%,非致癌总风险区域几乎覆盖整个研究区,建议加强地下水污染的预防与治理。研究同时表明,GIS能较好地应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风险空间分布特征获取、信息可视化和暴露风险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3.
周璐红  李亚妮  王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00-14302
根据研究区遥感解译资料、统计资料和陕西省农用地分等资料,以土地利用优势度为基础,以泾惠渠灌区为例,采用效益-成本分析法和土地资源人均优势度法对灌区各类土地利用优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耕地的效益-成本比值为1.5,比值较大,说明耕地是泾惠渠灌区的优势土地资源;研究区内土地资源丰度为0.73,土地资源组合指数为2.3,土地资源人均优势度为0.32,说明研究区土地资源组合指数较大,而土地资源人均优势度较小,说明研究区内各类土地资源组合状况较差,配套能力较弱。针对"泾惠渠灌区内各类土地资源组合状况较差,配套能力较弱"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一是严格执行中央政策,保护耕地资源;二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努力提高效益;三是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四是以灌区为单位,建立灌区土地利用等级及价格标准。  相似文献   

4.
泾惠灌区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周璐红  李亚妮  王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32-16233
利用Zipf定则对泾惠渠灌区2005年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潜力为7.7485万hm2,土地利用潜力较大。通过研究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地开发潜力货币价值为28 455万元,土地开发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研究的灌溉区域,远在秦朝时期便有全国最大的灌溉系统——郑国渠,此后历朝历代几乎从未间断,如汉之白渠,唐之郑白渠,北宋之丰利渠,元之王御史渠,明之广惠渠,清之龙洞渠,民国之泾惠渠,直至今天仍有新的泾惠渠灌溉系统在此灌溉农田,福泽一方。在此区域形成的灌溉体系及管理制度随着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变化。对于民国时期此区域内水利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民国时期此区域水利制度发展的脉络,为今天该区域水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分别测定了泾惠灌区0~20 cm、20~50 cm土层36个作物种植点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18个作物种植点的速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泾惠灌区0~20 cm、20~50 cm土层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分别为10.62±0.36,6.03±0.06;0.90±0.02,0.60±0.03和1.74±0.10,1.58±1.45 g/kg.全磷含量较高,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低.速效养分的供应状况为K>P>N,约80%的土壤出现潜在性缺钾,83%的土壤速效磷含量较低或缺乏,88%的土壤速效氮较低或缺乏.对应该研究,应用聚类分析得出了高、中、低土壤肥力类型,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范围分别为:≥12,≥1.0,≥2.0 g/kg和≥150 μg/g;10~12,0.8~1.0,1.5~2.0 g/kg和120~150 μg/g;≤10,≤0.8,≤1.5 g/kg和≤120 μg/g.  相似文献   

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36年,是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农业学术期刊,其前身是《西北农业大学学报》,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办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为促进学术交流、发展学科理论、推动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本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欢迎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科学、园艺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农业水利与建筑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生物…  相似文献   

9.
介绍泾惠灌区小麦生产基本条件,调查分析小麦生产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正确评价灌区的干旱状况,利用泾惠渠灌溉试验站1953—2011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降水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Z指数三种干旱指标在灌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三种指标均能较好地体现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但SPI对于降水变化的反映比降水Z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更准确。在干旱出现年份的判定方面,三种指标得到的结果一致;在干旱程度的判定上,在发生中旱及以上干旱的1969、1986、1993、2000年,SPI和降水Z指数比降水距平百分率判定准确,在发生重旱的1977、2000年,SPI的判定比Z指数更符合实际。分析泾惠渠灌区SPI变化趋势发现,灌区在1990年后干旱发生次数占研究期内总干旱次数的55.6%,干旱程度也有增加的趋势,采取合理措施抗旱将成为灌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0-2009年陕西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和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对2000-2009年MODIS NDVI数据进行时序重建的基础上,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差值法获取NDVI时空变化信息,并结合DEM分级数据提取不同高程地区的NDVI变化信息,分析陕西省植被覆盖情况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1)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表现为NDVI值陕南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区>陕北黄土高原区。2000-2009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呈现改善趋势,植被覆盖变化速率表现为陕北黄土高原区高于关中平原区,关中平原区高于陕南秦巴山区。2)陕北黄土高原区不同高程地区,植被覆盖以明显增加为主。关中平原区高程<500m地区的城市附近区域,植被覆盖表现为严重退化。陕南秦巴山区高程<500m与高程>1 500m地区,植被覆盖表现为轻微减少,而500m≤高程≤1 250m地区,植被覆盖明显增加。3)2000-2009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增加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7.8%,减少地区面积占17.0%。【结论】2000-2009年,陕北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增加,是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的体现;关中平原区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城市周围植被覆盖出现严重退化;陕南秦巴山区植被覆盖较高,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黄爱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980-598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位山灌区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把握位山灌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为区域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及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广西近15a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1998-2012年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气象站点的降水量和温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标准差、Hurst指数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广西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并分析了NDVI与前0-3个月降水量和温度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及其对应的滞后期。研究表明:1)近15 a来,研究区NDVI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且岩溶区NDVI的增加速率稍快于非岩溶区;2)NDVI均值表现出四周高、中间低,非岩溶区高于岩溶区的总体特征,NDVI总体以中等-低波动为主;3)NDVI改善的区域面积占96.62%,岩溶区改善的面积比例略低于非岩溶区;Hurst指数为持续性的区域面积占95.26%,岩溶区持续性区域面积小于非岩溶区;未来植被覆盖总体呈现持续性改善趋势;4)NDVI与前2个月降水量和前1个月温度的相关系数最大,NDVI对降水量和温度最大响应的滞后期分别为2-3个月和1-2个月;岩溶区植被生长对降水量和温度变化更敏感;不同植被类型受降水量和温度的影响程度及其响应时间具有差异性,而同一植被类型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时间比降雨量短。  相似文献   

14.
南方红壤典型水土流失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的大片山地曾由于植被稀少、山岭裸露、气候炎热,而被称之为“火焰山”.通过2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该区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利用遥感技术,计算了长汀县河田盆地区在1988-201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伴随的地表温度变化.结果表明,通过近22a的水土流失治理,该区的平均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的升高,从1988年的48.83%上升到2010年的59.78%;而同期盆地内外的温度差异也随之下降,盆地裸露区和周边地区的温差降低了近1 ℃.定量研究表明,河田盆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可降低地表温度0.6-1℃.  相似文献   

15.
渠道防渗是灌区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的关键性措施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土料防渗、水泥土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膜料防渗等形式进行渠道防渗,不同防渗形式的技术原理、技术要点、适用条件、效果及推广条件差异明显。以宿迁市船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为案例,分析表明,渠道防渗后,显著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了投资和运行费用,年节水效益达191.72万元,并结合生态防渗技术的推广,渠道防渗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6.
受稀疏植被与明亮土壤背景影响,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精确遥感估测难度较大。以Hyperion影像为数据源,选取甘肃省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区,系统比较了利用不同类型高光谱及多光谱植被指数估测干旱地区稀疏植被覆盖度的能力,以期确定干旱地区稀疏植被覆盖度估测的最佳植被指数。不同植被指数估测稀疏植被覆盖度的能力利用线性回归R2及留一交叉验证的均方根误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光谱植被指数估测稀疏植被覆盖度的能力显著优于相应的多光谱植被指数,抗大气植被指数(ARVI)及抗土壤和大气植被指数(SARVI)表现明显优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其中以基于833.3nm/640.5nm波段组合的ARVI表现最佳,R2可达0.7294,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5.5488。  相似文献   

17.
乳业是宁夏引黄灌区畜牧业的特色产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宁夏引黄灌区乳业发展具有气候、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奶牛单产低、养殖环境差、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经营机制落后等一些制约乳业发展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周边省份乳业企业的竞争威胁.因此,为加快宁夏引黄灌区乳业发展、提升乳业竞争力,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南段沿线植被多样性及盖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以铁路线为样带中心点,对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南段沿线垂直于铁路两侧系统设置植被调查样带、样地、样方,重点调查铁路沿线原生植被物种组成、高度、盖度、株丛数等,着重分析了不同样带植被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物种共有度沿纬度方向的空间变化特征,为铁路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和植被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①1 m×1 m样方平均物种数多在9~12种之间,丰富度相对较低;20 m×20 m样地平均物种17~26种。各样带总的物种丰富度在47~59种之间;植被物种丰富度纬度方向距离差异不明显;样方、样地、样带小尺度的变化对物种丰富度会产生很大影响。②青藏铁路南段总体植被覆盖度高,植被覆盖率80%以上的占1/2强;因受局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其植被覆盖度也存在一定差异。③应用Jaccard指数对沿线各植被样带物种共有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样带纬度方向间距的增大,物种共有度指数值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相邻样带的物种共有度最大,物种纬度方向逐渐替代的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李超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2):186-192
人口变化对我国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最重要的资源,其受到的影响尤其显著.基于我国31个省市的人口和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对植被覆盖变化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工业就业人口的增长加剧了这种影响,而人口城镇化发展、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的改善则相对减缓了这种影响.相应地,我国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快入口城镇化、建立绿化保障制度、推广绿化新技术、优化人口就业结构、培育公民绿化环保意识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黑方台灌区土壤粒度、孔隙度、容重、有机质等物理化学性状的分析及对灌溉强度与土壤入渗性能的关系、灌溉对土壤理化性质、钙积作用、土壤凝聚力、田面龟裂程度的影响分析,得出:灌溉方法和灌溉定额是诱发黑方台灌区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为此,提出了治理黑方台灌区地面塌陷的几种工程与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