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加拿大大麦育种材料的赤霉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200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有193份品系较抗(耐)赤霉病;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赤霉病是大麦最主要的世界性病害 ,在湿热的流行年份不仅使大麦减产严重 ,而且受过赤霉病菌毒素污染的籽粒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目前对赤霉病最好的防治途径仍然是对抗性品种的选育 ,而抗病育种的关键是筛选和创造抗病材料。本研究对 2 0 0 0份加拿大大麦新品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品系间的抗赤霉病性存在显著差异 ,有 193份品系较抗 (耐 )赤霉病 ;二棱大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明显强于六棱大麦 ,其抗病品系也显著多于六棱大麦 ;大麦的抽穗期对赤霉病的发生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江苏省小麦主推和新育成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2018年至2020年采用单花滴注接种和自然发病方法,对280个江苏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对部分自然发病鉴定品种进行了籽粒DON毒素积累分析。结果表明,85个品种对赤霉病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淮南品种60个,淮北品种25个。经连续3年重复鉴定,筛选出18个抗性水平高且稳定的小麦品种,包括16个淮南品种和2个淮北品种。自然发病条件下,病穗率在10%以上的品种中,90%以上表现为中感及感病。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DON毒素积累水平差异较大,毒素水平与小麦品种的病情指数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淮南较淮北品种的赤霉病抗性高,籽粒DON积累量低;人工接种鉴定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不同小麦品种发病严重程度与DON毒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霉病是我国大、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抗性属多基因控制,县与外境条件关系密切,育种难度较大。随着抗赤霉病菌毒素的细胞选择体系的不断成熟,细胞工程结合常规技术已成为大、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有效途径 。浅述了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离体抗毒素细胞筛选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赤霉病是我国大、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其抗性属多基因控制 ,且与外境条件关系密切 ,育种难度较大。随着抗赤霉病菌毒素细胞选择体系的不断成熟 ,细胞工程结合常规技术已成为大、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有效途径。浅述了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离体抗毒素细胞筛选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Grink.  M 《麦类作物》1997,17(4):20-23
降低小麦品种的主要病害之一是赤霉病,它主要通过Fusariumgraminearum病菌在籽粒中产生毒素降低品质。本文目的是确定来自巴西和中国两个小麦品种抗赤霉病的遗传方式和基因数量,据知它们拥有中等至高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异源细胞质小麦的赤霉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异源细胞质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利用的可能性,用麦穗单花定位注射接种法、双层培养法、电导率法研究了小麦3个近缘属9个近缘种植物的细胞质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9个近缘种的细胞质对小麦的赤霉现抗生存在明显的细胞质遗传效应和核质互作遗传效应,异质系的赤霉病抗性因核质组合的不同而有差异。具偏凸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麦异质系(Ae.ventricosa)Pe1068-069和(Ae.ventricosa)鉴9的植株水平抗性的和细胞水平抗性比其核亲本增强,并且在不同年度的田间和室内鉴定中抗性表现稳定。穗轴及叶片细胞的质膜透性测定结果显示,小麦异质系的赤霉病抗性与植株在受到病菌毒素侵害时的质膜透性呈负相关。选择理想的核质组合和行为之有效的筛选、鉴定方法是培育抗赤霉病异源细胞质小麦材料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大麦赤霉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赤霉病是世界大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直接影响籽粒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本文主要对大麦赤霉病的致病种,大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的严重病害。在长江流域每年造成减产约10%,每4—5年流行一次。阿根廷和以色列也遭受类似的损失,由于这三个国家的小麦产量占发展中国家小麦产量的将近一半,所以防治赤霉病对于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选育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有效途径。通过推广耐赤霉病的小麦品种,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小麦产量,而且可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提高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抗性鉴定、病原菌致病力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拓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资源库,收集江苏省淮南和淮北麦区共69份小麦品种(系),在大田自然发病条件下调查赤霉病的发病情况,同时测定籽粒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2Fhb5的功能标记或连锁标记对供试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淮北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发病程度明显高于淮南麦区品种(系);不同小麦品种(系)籽粒中DON毒素含量与病情指数、病穗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携带单个或多个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系)的病情指数和籽粒DON含量大都有所降低,其中扬大617可能同时携带3个抗性基因(Fhb1+Fhb2+Fhb5),其病穗率、病情指数及籽粒中DON含量均较低,可作为新的赤霉病抗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在加强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菌毒素合成机制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霉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小麦严重减产,其病原菌产生的DON、NIV等毒素也会污染小麦籽粒,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发小麦赤霉病及赤霉菌毒素的监测与防控技术是小麦生产与消费领域的核心议题。本文从细胞、遗传、生化等角度全面综述了小麦赤霉菌毒素合成、转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介绍了目前主流的赤霉菌毒素检测技术,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系统比较。以上研究进展可启发赤霉菌毒素监测防控新技术的出现,有利于保障粮食供给和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3.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fungal diseases of small grain cereals resulting in a reduced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FHB is the result of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weather conditions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cluding crop rotation, tillage, fungicide application and host resistance.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results of field experiments conduct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 2009–2010 until 2011–2012 at Bottelare (Belgium). The experiments were set up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maize–wheat rotation on the visual symptoms of FHB and deoxynivalenol (DON) content in winter wheat. Using a randomis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four replications, we studied the impact of (a) maize variety as previous crop, (b) maize harvest method (grain or silage maize), (c) tillage method and (d) the influence of the wheat variety resistance on the FHB incidence and DON cont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maize varieties for Fusarium and maize harvest method had only a minor effect on the FHB incidence and DON content of the wheat crop during the subsequent growing season. The tillage method and wheat variety resistance were more important; both factors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HB incidence and DON content. Furthermore,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depended on the disease pressure. The DON content reduction obtained by ploughing and by sowing moderately resistant wheat varieties was higher in case the weather conditions favoured FHB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it was shown that repeated maize–wheat ro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favourable weather conditions for FHB could result in an accumulation of inoculum, which, for instance, led to DON contents up to 9.90 mg/kg in August 2012.  相似文献   

14.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创制含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的材料18份,其中4份农艺性状与济麦22相仿,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通过筛选获得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的材料18份,分子标记和 Fhb1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其中9份材料不含有 Fhb1基因,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可能与苏麦3号不同。这些创制和筛选获得的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将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5.
湖北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赤霉病抗性现状,对湖北省不同时期审定的14个主栽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多年田间接种鉴定。结果发现,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赤霉病病情指数介于18.67%~47.24%之间,变异幅度较大。其中,6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水平,8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为中感。8个2008年后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28.15%,其中有6个品种达到中抗水平;6个2008年前审定的品种均为中感,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42.35%。湖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在生产中,湖北省小麦品种布局仍存在种植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不高、品种多样性差、新品种推广应用速度过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穗偃麦草具有良好的赤霉病抗性,是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深入研究长穗偃麦草的赤霉病抗性并对其抗性相关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连续两年两地于开花期通过单花滴注法对中国春-长穗偃麦草二体附加系、置换系等31份材料进行穗部接种,21d后调查发病情况;同时调查了各材料的自然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的赤霉病抗性主效基因定位于1E和7E染色体,其中7E染色体的短臂具有良好的赤霉病抗性,2E和4E染色体具有微效抗性基因,而3E、5E和6E可能存在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7.
生选6号是以半矮秆、中感赤霉病的宁麦8号为母本,多穗、中抗赤霉病的宁麦9号为父本杂交,F1代利用花培育种技术育成的高产稳产高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为了给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利用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多年多点赤霉病抗性鉴定的实验数据分析了其丰产性、稳定性及赤霉病抗性。此外,选用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9对SSR引物对生选6号及其亲本宁麦8号和宁麦9号进行了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生选6号在两年国家区域试验和一年的生产试验中均比对照增产,适应性较广,静态和动态稳定性较好;其赤霉病抗性相当于苏麦3号,是目前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中唯一高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生选6号既存在来自双亲的赤霉病抗性位点,还存在双亲均没有而苏麦3号和望水白都存在的赤霉病抗性位点,这可能是生选6号赤霉病抗性超亲的主要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赤霉病是世界大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直接影响籽粒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本文主要对大麦赤霉病的致病种,大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湖北省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水平,对湖北省2008年以来选育的183份小麦新品系和2000年以来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田间接种鉴定,并通过系谱分析对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来源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在183个参试品系中,对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品系占27.32%,其中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中感赤霉病品系所占比例分别为42.31%和30.00%,比前两年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以中感为主,占56.7%,只有2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对审定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湖北省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主要来源于南大2419及其衍生系、阿夫及其衍生系、太谷核不育抗病材料,部分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可能有多个来源,如鄂麦24、鄂麦25、鄂麦26和荆麦103等。推测湖北省当前主导品种鄂麦596、鄂麦352、襄麦25和襄麦55抗性来源都为南大2419,赤霉病抗性来源单一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