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a.不能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就放弃向别人学习的机会:很多养蜂员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养蜂历史,可算得上是“老师傅”了。但是,老师傅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更何况“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了。养蜂时间长,并不等于任何事情都做得很优秀;“博采众长,吸取精华”才是每个新、老养蜂员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停止不前,使自己的养蜂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b.看别人的文章,不希望“句句是真理”,但愿能有一句话被我所用:每期的杂志或出版的养蜂新书,笔者都会耐心地看一遍,目的就是想从中发现一篇文章或一句话对自己有用、有启发。对于这样…  相似文献   

2.
胥文钰 《蜜蜂杂志》2001,(11):28-28
1 .不敢正视养蜂事业的人 ,只好观望别人的脚印 ,而自己总觉得晚了 ,只要正视养蜂事业 ,踏着成功者的脚印走下去 ,一样会成功。2 .养蜂事业是一个火炉 ,没有围墙的大学校 ,新人进来后要吸热 ,要吸收很多新的知识 ,当他成熟后要放热 ,要辅导培养徒弟或别人去成功。他汲取的养蜂专业知识越多 ,付出才越有资本 ,养蜂经验越丰富 ,则越不容易放弃和失败。3.有的人从事养蜂事业总觉得困难很大 ,但只要行动 ,方法加毅力就能把困难踏在脚下。4 .购买有编号的电影票、车票 ,凭号入座 ,机会是比较平等的 ;不同背景的人从事养蜂事业 ,也是很平等的 ,只…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龚凫羌、宁守容老师:你们好! 我叫王彩喜,家住河南省平顶山市白庙乡下叶村二组.看见别人养蜂自己也挺好奇,决心弄几群试试.大前年花费1 500元买了5箱蜂,从此正式学养蜂.虽然看了些养蜂书,还有本村的养蜂前辈作指导,但到现在还是只有8箱蜂,总也发展不起来,都是"爬蜂病"给闹的.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九年夏季,听说别人养蜂发了财,我也起了发财心,开始张罗买蜜蜂。有的好心人劝我不要买蜂,说养蜂挨螫,没有技术不能养蜂。我心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别人能做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做?买几本书看看不就什么都明白了吗。我没听别人劝阻,买了一箱蜂,当年无收益。直至现在,相继买了三箱蜂,共花四百元,买养蜂用具又花了三百元,经历了养蜂的苦、辣、辛、酸。  相似文献   

5.
黄坚 《中国蜂业》2007,58(12):36-36
章师傅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养蜂,由于养蜂早,同行们叫他"老革命",但他只凭自己实践养蜂。他听别人说,蜜蜂喂盐有好处,他也跟着做了。前年春繁时,每次抓一把盐混和在粉液中,日复一日,别人的蜂群都  相似文献   

6.
谭健生 《蜜蜂杂志》2005,25(11):42-42
我要说的是我们这里的养蜂大户、具有30多年养蜂经验的乔银恒师傅。他今年52岁,18岁时就随父亲走南闯北养蜂,积累了很多养蜂技术和经验,是我们这里一位很出名的养蜂能手。这些年来,不管气候如何,丰年也好,欠年也罢,他所养蜂始终没有垮过场,亏损过钱。乔师傅很爱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钻研养蜂技术,更可贵的是他能无私地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别人,让蜂友们少走弯路,增加效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曾经在《蜜蜂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过数篇文章。他蜂养好了,经济收入高了,可他却忘不了那些养不好蜂,年年见不到效益,已经失去养蜂信心的蜂友,…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南川区德隆乡茶树村的残疾人吴伦绪身残志坚,依靠养蜂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致富之路. 47岁的吴伦绪,是德隆乡茶树村农民.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而直不起腰,身子有残疾,但吴伦绪是一个坚强的人,他不愿意靠别人的施舍和照顾过日子.一天,他得到了一条养蜂致富信息.他想,自己年轻时就懂得一些养蜂技术,为什么现在不发展养蜂产业呢?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支持下,2007年他开始养蜂.刚开始时,他因时制宜,开展适度规模饲养.后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蜂外部环境如交通、蜜源等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方便蜂群管理,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他开始转地放蜂.蜜蜂养殖的数量由原来的几群,发展到现在的120多群.近年由于蜂产品的市场价格十分看好,可观的收入让吴伦绪更加坚定了走养蜂致富之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章师傅养蜂 2 0多年了 ,是我地养蜂队伍中的“老革命”。但他农民出身 ,文化较低 ,年龄较大 ,对科学养蜂道理懂得不多。他见别人饲料糖中都加盐喂蜂 ,他也跟着做了。前年春繁时 ,喂糖时总抓一撮盐和在其中。时间日复一日过去 ,邻村蜂场加脾扩巢了 ,他还不能加脾 ,别人加第 2张脾了 ,他才头次加脾 ,别人 5— 6张了 ,他才 3— 4张 ,终赶不上别人。他夜里寻思着 :开繁群势不比别人弱 ,糖和花粉质量不比别人差 ,保暖工作也做得很好 ,蜂为什么总比别场繁殖慢呢 ?想不出个所以然。 3月中旬 ,别的蜂场上高箱 ;开始收蜜和产浆了 ,而他还在繁殖。他急…  相似文献   

9.
王东启 《蜜蜂杂志》2005,25(8):43-43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养蜂也是一样。像杨多福老师那样的养蜂专家还主张订刊物,向别人学习养蜂经验,我们就更应该虚心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增长自己的养蜂技能,以增加收入。要想增长知识,向周围的蜂友请教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订阅养蜂刊物,如《蜜蜂杂志》等专业刊物。订杂志看似花钱,但和我们增长知识比起来,真是微乎其微。在我们所订的刊物中,能有一条经验或信息用得上,给我们带来的收益,就会远远超过我们订刊物的投资。况且刊物还能永远保存,可以随时翻看,应该说是一种积攒起来的财富。下面谈几条学习刊物的心得体会,供蜂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坚 《中国蜂业》1998,49(6):13-14
笔者养蜂几十年,不但爱听养蜂同行谈养蜂经验,更爱听养蜂教训。因为别人的教训反过来就成了自己的经验。吸取教训是取人之短,补己之长的谋略。笔者和一些蜂友,在养蜂管理上有过不少失误的教训,现提供部分给同行,也许能起到借鉴的作用。一、保暖过度,死蜂大半小张开...  相似文献   

11.
养蜂是一门需要较多知识的复杂劳动,所以,在建立蜂场之前,从业者要在其它蜂场实习一年,方可着手建立蜂场。只有打好知识基础,才能取得优异业绩。切不可看到别人养蜂发了财,便急急忙忙也养起了蜂。  相似文献   

12.
<正>47岁的吴伦绪,是重庆市南川区德隆乡茶树村农民。因患强直性脊椎炎而直不起腰,虽然身体有残疾,但他是一个要强的人,不愿靠别人的施舍和照顾过日子。一天,他得到了一条养蜂致富信息。他想,自己年轻时就懂得一些养蜂的知识,为什么现在不发展养蜂产业呢?在亲朋好友的鼓励支持下,2007年,他又开始养蜂。他因地制宜,开展适度规模饲养。经  相似文献   

13.
情洒养蜂路     
正有一位老人,工作40多个春秋,业绩斐然。平生唯对养蜂情有独钟,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一路洒下养蜂的真情。他不是别人,就是笔者的养蜂师傅——熊维国,他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文化水平不高,其貌不扬,高高的鼻梁,黑黑的脸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晴,让人感觉和蔼可亲,耿直豪爽,学过多门手艺,样样精通,养蜂繁茂曲折,事业小有成功。拜师学艺,倾情洒向艰辛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熊师傅那个地方养蜂普遍采用传统方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德庆县马圩区荣村乡青年养蜂专业户戴卫浜,1974年初中毕业后,立志学习饲养蜜蜂,并不断钻研和提高科学养蜂技术,到一九八四年发展到四十五群。在人工育王、人工分蜂、改革蜂箱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去年共采蜜三千二百多斤,单产七十多斤,最高的达一百五十多斤,共收入人民币三千四百多元。戴卫浜自己发了财,不忘帮助别人致富,先后帮助30余人提高养蜂技能,无偿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新的养蜂户,使这些蜂农也走上了养蜂发  相似文献   

15.
都说养蜂是甜蜜的事业,但我的养蜂之路吃的苦头比甜头多。以前年轻想赚钱,别人说什么好就上,没有搞懂。说意蜂好咱就养意蜂,说中蜂好咱就养中蜂,规模从几十群到200箱。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有时真想哭,甚至想把蜂一把火烧了。自从参加了龚凫羌教授的全国养蜂提高班学习后,苦尽甘来,我的养蜂技术可谓是突飞猛进。要是十几年前认识龚老师,那该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16.
探索我地春季蜂群的数控管理方法———学用“数控养蜂法”体会之一江苏张家港三兴镇常余村15组(215624)张永华编者按因地制宜,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别人的经验,已是广大养蜂者的共识。本期继续发表江苏张永华和黑龙江宋文国两位蜂友在生产中学习、运用“数控养...  相似文献   

17.
<正>刘尚才是黑龙江省宝清县夹信子镇河泉村一名普通农民党员。近几年,他靠养蜂走上了致富路,被村民称为"养蜂大王"。2003年春,刘尚才在家乡率先开始饲养黄蜂,由于没有经验,不懂技术,盲目饲养,年终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赔了几千元,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和村民的误解。但刘尚才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在认真总结自己失败原因的基础上,仔细探索别人养蜂的经验。先后订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新城县衣锦店公社李庄大队社员李茂林,已年近六十,但精神十足,除协助全家种好责任田外,还精心养蜂。他在一九七五年买了五框蜂,由于精心管理,虚心学习,蜂群发展很快。但在“四人邦”横行期间,他的家庭养蜂也遭到了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茂林大胆饲养,虽曾遇到蜂螨和大肚病的危害,但由于他虚心请教别人,认真学习养蜂书刊,从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养蜂经验。他还热情地帮助邻村的养蜂人。家中不断有人来取经,他总是热情照顾,急人之难。  相似文献   

19.
鲁特氏是美国人,他原是一个工人。一八六五年,他正在和工友做工,忽见一群蜜蜂嗡嗡飞至,工友前去捕捉,放入箱内。鲁特氏出钱买来,从此,开始了养蜂这项工作。鲁特氏初养蜂时,邻舍亲友都劝他不要做这种无利可图的事业,但他却坚持于下去。鲁特氏自觉养蜂经验和学识不足,就到书店去买关于养蜂的书籍,回家专心研究。一八六七年,他养蜂二十箱,产蜜一千磅后又繁殖到三十五箱,不料越冬损失,只剩十一箱。邻舍亲友讥笑地说,这种事业是不能成功的。鲁特氏并不与人争辩,也不抱怨别人的讥笑,仍然继续研究探索。一八六九年,他的蜂群发展到四十八箱,产蜜六千一百六十二  相似文献   

20.
谢维莹 《中国蜂业》2001,52(3):19-20
有些蜂友 ,只注重吸取别人的经验和书本经验 ,而忘记了自己在养蜂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甚至有些蜂友养王育虫几天了 ,何时出房 ,何时该分台都不清楚 ,其它关于每个花期开放时间、期限 ;何时开繁 ;何时培育越冬蜂等等更是不清楚 ,这是由于没有做养蜂记录之弊病。本人业余养蜂 30余载 ,做了大量养蜂记录 ,积累了养蜂经验。下面是我养蜂记录片断 ,摘录下来 ,仅供同仁参考。一、蜂王记录我在每群蜂箱的副盖上或覆布上放一个小本本或卡片 ,上面写着六位数字 :如“990 60 8” ,这表明此蜂王是 1 999年 6月 8日交尾成功产小子的 ,前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