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场共有油茶林2100多亩。近几年来,通过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发动职工,反复实践,不断摸索油茶增产规律,使油茶产量逐年得到提高。今年1800亩收获面积,产茶油43,000多斤,平均每亩24斤多。党支部试验山120亩,亩产茶油由1960年的1斤,一跃而达到53斤9两,高额丰产油茶林30亩,亩产茶油达到73斤。我们在培育管理上的作法是:  相似文献   

2.
油茶高产稳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林采取全垦撩壕、合理施肥、间伐修技等技术措施,能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改善了油茶个体与群体结构,促使油茶产量大幅度提高。65.95亩试验林,亩产由10.36斤提高到54.44斤,而且经济效益显著,纯日产值达5.50元,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浏阳县有油茶八十四万多亩,是湖南省的重点产区县,在林业生产中尤其是在经济林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是长期以来,茶油产量一直在每亩6—7斤之间徘徊,就是好年景也不过8—9斤。  相似文献   

3.
遵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教导,从1969年起,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了对全大队970亩油茶林的培育管理,通过垦复、间种作物等措施,既培育了油茶、增产了茶油,又增加了粮食生产。茶油产量由1969年的8,900多斤提高到1972年的17,000多斤。增加了集体收入,巩固了集体经济,对国家的贡献也不断增多。贫下中农感慨地说:  相似文献   

4.
改造低产林是发展油茶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 麻城是湖北的主要油茶产区之一,现有油茶林12万亩,比建国初期增加3倍,1985年产油茶子22816担,比建国初期增加6倍。目前全国油茶生产的主要问题是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一般油茶林平均亩产油5斤左  相似文献   

5.
油茶单产最高纪录浙江省文成县油茶,由于连年抚育,已有15亩平均亩产油150斤;5亩平均亩产油200斤,创当前油茶林单位产量的最高纪录。他们现在干劲更大,提出要在1960年全县实现亩产100斤油。  相似文献   

6.
油茶是我国特产的一种重要木本油科,在我国南方15个省(区)广泛栽培,面积有6000万亩。目前,我国油茶林产油量不高,每亩仅有5斤左右,产值约10元。如何提高油茶林的经济效益一向是林业专家研究的课题。江西省林科所和萍乡市林科所开展油茶生态工程研究,于1986年在油茶林下间种药材——草珊瑚 Sarcandra glabra。草珊瑚  相似文献   

7.
<正>江西省赣州市现有油茶面积243万亩,近年来新造林面积约达60万亩,但长期以来,油茶均是按传统的、单一的纯林栽培模式经营,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林地油茶综合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正逢我国油茶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浪潮,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通过油茶立体经营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地力,挖掘潜力,使油茶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油茶立体经营栽培模式主要包括有套种、间种、养殖等方面。油茶林通过合理套种、间种、养殖  相似文献   

8.
一、合理垦复。油茶垦复得好,当年就可起到保花保果,促进增产的作用,二、三年产量可成倍增加。桃源县泥头山大队第一生产队的莫家塔,二十亩油茶林,一九六七年平均亩产茶油只有八斤,冬季垦复后,一九六八年平均亩产茶油十斤,一九六九年十五斤,一九七○年二十三斤,一九七一年二十七斤,一九七二年三十五斤。金星大队的羊肠弯一百亩油茶林,一九六六年垦复后产量也是逐步上升,一九六六年亩产油五点四斤,一九六七年六点二斤,一九六八年十四点四斤。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幼林间种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 Merr.]对油茶林生长指标的影响,并对间种金钱草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新造林地间种金钱草对油茶幼林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对油茶幼林间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覆草间种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生长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覆草和间种的油茶幼林林地土壤及生长量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将10个指标(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水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数量、新梢长度和树高净生长量)简化为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9.818%。结果表明:覆草和间种均能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提高幼林生长量,稻草覆盖试验D处理(覆草7 500 kg/hm2)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间种试验表明,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间种方式;间种红薯与D处理相比较,间种红薯为最佳油茶林地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1.
岑溪软枝油茶(以下简称软枝油茶)是区林科所经过连续十五年系统品比评选出来的优良品种,具有速生丰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比一般品种提早2—3年开花结果,产量高1—3倍。种后三、四年有收益,七年进入盛产期,十年亩产油超过50斤,丰产年可超112斤以上。区林科所栽培的试验林,连续五年平均每年亩产茶油65.26斤,比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麻城县五脑山林场现有油茶林1万余苗,其中结实面积3,500亩。1978年共产油茶籽26.5万斤,折油6.25万斤(比1977年增产60%),平均亩产茶油18.8斤。其中12.6亩高产试验林(1961年栽植),平均亩产茶油58.5斤;百亩丰产试验林(1961年栽植)平均亩产茶油30斤,5亩5年生速生丰产试验林平均亩产茶油5.9斤。均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大队有8,100多亩油茶山,被人们誉为“油茶之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不断深入,我们大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油茶科学实验活动,使油茶产量不断提高。1971年全大队产油16.4万多斤,亩产20斤;1972年产油18.5万多斤,亩产22.8斤,创历史最高产量;1973年,虽然是油茶生产上的“小年”,仍产油13万斤,比文化大革命运动以前的常年产量还高3—4万斤。三年内,全大队每人平均为国家提供商品油180多斤。贫下中农高兴地说:科学实验结硕果,增产增收增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69年以来,我们大队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坚持三大革命一起抓,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根据全大队油茶林地坡缓、行距大、土质较好的特点,在全面垦复油茶林的基础上,实行间种作  相似文献   

15.
浏阳县镇头公社土桥大队,是一个油茶重点产区,有油茶林7287亩,人平3.4亩,素有“油茶之乡”之称。近几年来,他们积极推广雨阳生产队培育老林夺高产的经验,取得很显著的成绩,油茶产量大幅度的提高。1980年达到124584斤,亩产  相似文献   

16.
彭安生 《湖南林业科技》2001,28(1):70-70,73
油茶是祁阳低山丘陵区的主要经济树种 ,现有栽培面积 2 8318hm2 ,占全县林地面积的 2 9 1% ,占经济林面积的 76 6 % ;常年产油 910t,年产值1370万元 ,是永州市油茶重点产区之一。 1990~1995年林业部将祁阳列为“全国油茶低产林改造第一、二期项目”县。通过采取改土与保土相结合 ,施肥与间种培肥地力 ,间密与修枝增强树势等综合技术措施 ,改造低产油茶林 4 0 32万亩 ,3年平均亩产茶油 15 1kg ,比改造前净增 12 55kg ,激发了群众经营油茶的积极性。该工程 1993年被省林业厅授予项目建设先进单位 ,1995年被国家林业部评为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我们油茶林场是1975年3月建立的,共20人,经营油茶林5,000亩。一年多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大力开展油茶培育管理的科研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高标准垦复油茶林2,000亩;修枝整形、改造林相500亩;油粮、油油间作140亩,其中三油间作40亩,收花生6,540斤,折油945斤;收茶果14,300斤,折油730斤;茶油、花生油、菜油合计平均亩产91斤。5亩“三油”丰产试验地亩产121斤。油粮间作100亩,收黄豆4,868斤,红薯4,491斤,折合粮食10,636斤,人均531斤。间作总产值4,599元。通过抚育间作,油茶显著增产,一般亩产茶油13斤,最高达25斤。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18.
区林科所的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对油茶品比试验林精心护理,今年茶果又获丰收.其中岑溪软枝油茶产量最高,经过逐株实收统计,十九年生茶林亩产茶果一千六百八十四斤,折油一百一十二斤九两,再创我区油茶单产的最高纪录.软枝油茶是我区目前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具有结实早,产量高,年产变幅小等优  相似文献   

19.
全省油茶重点产区之一的平江县,有油茶83万亩,面积1万亩以上的公社有27个,油茶产值在社员的经济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是油茶产量低而不稳。全县常年产油2—3万担,亩平3斤左右,1971年产量最高,产油5万担,亩平也只有5.8斤,而低产的1960年,仅产油7326担,亩平还不足1斤。产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什么平江的油茶产量如此之低,  相似文献   

20.
铜仁地区油茶主要分布于玉屏、松桃、铜仁、江口等县。平均亩产油2.5斤(最高年平均亩产油5斤)产量很低,面积也逐趋下降。为了探索低产原因,作出合理改良。先对铜仁县10万亩油茶林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