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飞虱室内活性测定法的优化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针对褐飞虱的点滴法、浸渍法、喷雾法等室内生测方法,从试验材料、环境条件、供试虫态、药剂处理方式、调查方式等影响因素,设计优化了褐飞虱的稻苗浸渍法,提出了合理的操作规范,并在药剂生物活性测定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2.
鉴于近年我国稻飞虱危害加剧的现状,本文依据浙江嘉兴病虫测报站历年观测圃调查资料,以长三角稻区为重点,回顾了我国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等三种稻飞虱灾变历史,探讨了稻飞虱灾变与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业技术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改善栽培制度、调整种植时间、选育抗性品种和管理化学投入等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环境调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褐稻虱为害损失测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盆栽单株罩笼接虫试验,测定褐稻虱三龄若虫在水稻分蘖末、孕穗和乳熟期,一龄若虫和成虫在孕穗期为害15天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根据褐稻虱的发育历期及其与累计取食量的关系,推算出每头褐稻虱在各虫龄期内的平均为害损失,由此推导出不同虫龄若虫和成虫的逐日为害损失率模型。探讨了一种较为准确的褐稻虱为害损失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及农药对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调查和试验研究,弄清了本市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在不同时期的发生规律,明确了天敌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其中以7月下旬至8月中旬和9月中旬以后最为明显;当蛛虱比或蝽虱比值小于2时,蜘蛛、黑肩绿盲蝽即能有效地控制前期稻飞虱的危害,为制定中粳稻区综合治理褐飞虱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水稻种质资源发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发掘出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及白背飞虱具有抗性的稻种资源供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育种选用,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法对383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发掘出107份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其中,抗褐飞虱生物型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58份,占抗性鉴定总数的15.14%;抗褐飞虱孟加拉型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49份,占抗性鉴定总数的12.79%。本研究发掘的107份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稻种资源,在育种时可作为亲本选用。  相似文献   

6.
湖南近三年褐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8-2010年湖南4个调查圃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汉寿的测报灯下褐飞虱始见日早于其他3个调查圃;褐飞虱全年上灯量道县最小,汉寿最大,2008-2010年汉寿上灯量分别为89 469、81 641头/灯和33 137头/灯。2008-2010年汉寿早稻、晚稻褐飞虱发生量都比较大,分析认为早期褐飞虱迁入量大是导致汉寿褐飞虱种群数量大于其他三地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2010年9月下旬的连续低温导致道县、临湘和宁乡晚稻后期褐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数量下降。褐飞虱在湖南可发生不完全6代,褐飞虱以7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对迟熟早稻、一季稻和双季晚稻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7.
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褐稻虱苗期抗性测定,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表现抗性,抗性级别为1.0级,对褐稻虱存活率、取食量、种群建立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田间系统调查,抗优80上的虫量仅为感性品种汕优63上的1/7~1/20。因此,在褐稻虱中等或偏重发生年,抗优80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不需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9.
作者就褐稻虱在水稻扬花后对米粒灌浆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米粒干物质的累积量与扬花后的天数呈极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干物质积累总量、起始增长势、干物质积累旺盛期以及最大日增量均与褐稻虱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仅占籽粒充实总日数38.6%的灌浆盛期中,积累的干物质重为成熟时籽粒干重的65.84%,这是决定稻谷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在孕穗末期到齐穗后的20d内,应尽可能地将褐稻虱种群控制到最低水平,孕穗末期在使用高活性药剂扑虱灵、吡虫啉时,用药有效剂量需确保控制效果30~35d,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利它素及其与水稻品种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研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寄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利它素的存在部位、抽提方法以及水稻品种对其蜜露中利它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褐飞虱的各虫态、蜜露及脱皮壳中均存在能引起稻虱缨小蜂触角搜索行为的接触性利它素;干燥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极显著地低于新鲜和湿润蜜露中的。用二氯甲烷、正己烷、乙醚、甲醇和丙酮均能有效地从褐飞虱若虫和雌成虫中提取利它素。水稻品种能对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产生明显影响。在测试的6个水稻品种中,取食浙852的褐飞虱蜜露中的利它素活性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地比取食TN1和Nabeshi的褐飞虱蜜露中的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蘖盛期单株鉴定法初步测定了183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筛选出19个高抗水稻品种,然后用水稻苗期群体筛选鉴定法和成株期自然种群鉴定法,进一步测定了19个初筛鉴定的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江农早1号和三粒寸)在3种鉴定方法条件下均表现为抗性或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玉米疯顶病初侵染来源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不同生物型褐飞虱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和IR26和ASD7上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及其取食刺探行为。结果表明,生物型2若虫嗜食IR26。生物型3若虫对3个品种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生物型3成虫嗜食TN1,而生物型1和2成虫在3个品种上的取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毒死蜱、噻嗪酮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用药后低龄若虫、高龄若虫和成虫的数量消长情况,对毒死蜱和噻嗪酮2种药剂防治褐飞虱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这2种杀虫剂后,虽然田间褐飞虱卵能持续孵化,从而使总体防效降低,但这2种药剂均能有效减少高龄若虫数量,其中噻嗪酮在长达1个多月的时间内能阻止褐飞虱由低龄向高龄转化,毒死蜱的抑制有效期大约为10d。这2种药剂主要是通过在稻株上的残留来杀死低龄若虫,从而发挥其药效作用。通过本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药剂对褐飞虱的防效,从而为防治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测定了8204、8533、农虎、测48、秀水620、秀水664、秀水678及汕优六号等8个品种对与褐飞虱种群发育、存活和生殖等有关的11项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秀水620、664和678等品种的抗褐飞虱性状与汕优六号相似,可使种群内禀增长力下降,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净增殖力较对照品种降低79.5%—88.1%。影响种群内禀增长力的主要原因是成虫生殖力和若虫存活率下降,引起世代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是若虫历期延长和成虫存活和产卵动态的改变。但是,在秀水620和664上连续饲养的第三代,若虫存活率明显提高。田间试验证实,秀水620和664对褐飞虱自然种群的增长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主害代高峰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79.9%和72.5%,发生期亦有所推迟。  相似文献   

16.
褐稻虱生物型田间监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褐稻虱田间群体各个体在同一水稻品种上的蜜露分泌量有很大差别。结合蜜露分泌量和群体建立2种方法进行的田间监测结果表明:广东省广州市石牌地区和增城县农田的褐稻虱属生物型1。采用单一的蜜露分泌量测定法不能准确反映褐稻虱群体中各个体的生物型属性。因此,在进行田间生物型监测时应结合使用其它抗性指标,其中群体建立试验是一种省时、省工、准确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chemical pesticide, imidacloprid (IMI) has long-lasting effectiveness against Hemiptera. IMI is commonly used to control the brown planthopper (BPH),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Hemiptera: Delphacidae). Some chemical pesticides, however, can induce the susceptibility of rice to BPH, which has indirectly led to the resurgence of BPH. The mechanism of the chemical induction of the susceptibility of rice to BPH was not previously understood. Here, a 44 K Agilent Rice Expression Microarray was used to identify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that accompany IMI-induced rice susceptibility to BP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25 gene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of which 117 were upregulated, and 108 were downregulated. Gene ontology annotation and pathwa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were mainly classified into the eight functional groups: oxidation reduction, regulation of cellular process, response to stress, electron carrier activity, metabolic process, transport, signal transducer, and organismal development. The genes encoding plant lipid transfer protein, lignin peroxidase, and flavonol-3-O-methyltransferenase may be important responses to the IMI-induced susceptibility of rice to BPH.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icroarray data was verified by performing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nd the data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MI-induced susceptibility of rice.  相似文献   

18.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褐飞虱是为害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防治其为害的有效途径.自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相继开展了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工作,截至2007年12月,经国际注册确认和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共22个,其中12个为显性基因(Bph),10个为隐性基因(bph),已被定位的达18个,此外还鉴定了一些重要的抗性QTLs.文中还讨论了综合防治褐飞虱策略等合理利用抗性基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为褐飞虱为害损失的调查提供直观、准确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褐飞虱各种田间受害状都有产量损失,各症状的产量损失率为25.8%~94.0%。以百穗实粒干重为统计标准,F=188.704**,达极显著差异水平。SSR多重比较,不同水稻被害状之间损失梯度明显。产量因素剖析表明,褐飞虱的为害主要是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文中举例说明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