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的目的在于解决农民"因病致辞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和谐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使农村具有社会主义的新貌;要引进人才、科技、资金等有利因素,给农村的发展赋予新的力量;要破除旧的城乡二元体制,建立新的城乡管理体制;要培养出新型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其在自身的完善中改造农村、发展农村,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解决农村农产品剩余和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地方财富资源积累和缓解农村地方压力,有利于促进城乡社会稳定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消除制度上的障碍,有利于集中和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因此,农村城镇化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加强而不能弱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就是要通过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城乡之间全面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市与农村建设、工业与农业发展良性互动,使城乡购买力在全面提高的同时,实现动态平衡,推动南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南阳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特别是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通过阐述中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解决西部“三农”问题应从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城乡统筹,加大“三农”投入,建设现代农业,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和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对新农村建设、消除"二元结构"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分割,公共财政未能覆盖农村,造成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文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及特征,目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公共财政投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公共财政投入农村公共物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消除城乡二元格局、2020年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任务迫在眉睫。从加强物质文化资源投入、发掘乡村伦理道德资源、保护和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倡导合作意识、启发农民自觉、起而践行等角度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讨论了农村信息化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天津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大,但整体素质较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造成天津农民素质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体制、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快天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代农村》2005,(4):5-12
重庆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辖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关系到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含义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个方面。建设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发展乡村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加强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饶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302-3304
城乡的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永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合作经济也在农村广大地区焕发生机,合作组织正在承担着实现城乡流通,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任。赋予其“绿色”的功能定位,既能为农村合作经济寻求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实现和谐。在合作组织实现城乡绿色流通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发展和环境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预测模型相比,GM(1,1)有准确度高、计算工作量小、所需样本数量较少等优越性,因而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近年来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通过定性和统计分析相结合对平顶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历史和现状分析,并且立足灰色模型GM(1,1)进行建模、验证和实证预测,以期为缩小平顶山市城乡差距、促进当地城乡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城乡发展差距是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文章在论述和评析各个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城乡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农村自我积累发展机制,并提出相关建立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弥合城乡文化发展的鸿沟、整合城乡文化精神、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初步具备了诸如物质、文化、社会和政策等条件,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必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探索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积极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县域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我国县域发展已经进入3.0时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文章通过分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揭示其问题及缘由。研究发现:当前县域城乡要素融合层次较浅、社会融合范围较窄、经济融合效果较弱、生态融合水平较低,进而导致要素流通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产业联结不深入、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鉴于此,为了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应着眼实现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促进城乡产业联结与共同利益机制完善、加快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健全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最终构建城乡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工作已成为各省(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点。基于熵权法与TOPSIS法的强度测定方法,从综合经济发展、城乡收支差异、城乡金融发展和城乡土地规模利用差异四个角度出发,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典型代表省(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大的省(区)基本属于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弱的省(区)或是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或是城市发展落后,但农村相对发达;影响因素表现为具有一定相关性,各省(区)的综合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与城乡收支差异影响程度整体上呈反向变化,城乡金融发展影响程度与城乡土地利用规模差异影响程度呈反向变化。最后,为进一步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出了推动城镇化与产业化建设,促进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缩小城乡收支差异;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缩小城乡土地利用规模差异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关注的共同话题,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分析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产业发展、就业、政府扶持、制度创新等视角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农村金融视角出发,探讨其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则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需重视对农村金融的扶持政策,构建多样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大农村金融对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经济的支持,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张霞  张小力  夏显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206-13210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做出的战略决策。村干部是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的核心,也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村干部进行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调查,分析村干部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知状况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