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0年早、晚季在漳州市芗城区石亭乡新厝村科技组进行百亩“籼128”双季亩产超吨粮示范,取得百亩平均亩产1057.92公斤,其中产量最高的一丘,早季亩产达607.95公斤,晚季559.2公斤,双季合计亩产1167.15公斤。“籼128”双季亩产超吨粮,在栽培上应以主功穗数为主,兼功大穗,以发挥其穗多粒多的优势。采用16.5×19.8厘米的插秧规格,亩插2.0万丛,每丛插7~8本,亩基本苗12~14万苗,最高茎蘖数35~40万苗,最终有效穗24~28万穗,平均穗粒数100~110粒,结实率90~95%,千粒重27.5~28.5  相似文献   

2.
一、莆大麦4号的示范、推广莆大麦4号从1982年到1986年先后经过鉴定圃。品种(系)比较试验和省市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种早熟3号矮早三增产14.1~25.7%。同时,连续四年在不同地点、不同自然条件下进行小面积试种和大而积示范,比早熟3号和矮早三增产1~2成。1987年继续在平原、沿海丘陵和半山区进行大面积示范,一般亩产200-250公斤,高的达300公斤以上,如莆田县黄石镇1987年种植22200亩,占全镇大麦面积的82%,平均亩产208。5公斤,其中600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242.4公斤,比矮早三增产25.8%;福清县种植100多亩,其中音西乡王塘村125亩,平均亩产229.5公斤,比矮早三增产  相似文献   

3.
宁乡县1983年冬开始推广大麦、双季(双杂)稻这一耕作制度,经过连续三年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83—1985年度,沙坪乡黄合村123.86亩大麦,两年平均亩产208.5公斤,双季稻(部份早、晚杂交)平均亩产869.4公斤,三熟两年平均亩产1077.9公斤;1985—1986年度沙坪村示范基点50.24亩大麦,平均亩产251.8公斤,早晚稻全部采用杂交稻,早稻亩产542公斤,晚稻亩产538.5公斤,三季全年亩产1332.3  相似文献   

4.
协优49系江西省赣州地区农科所和地区种子站利用协青早不育系与测64—49配组而成的优质、高产适合于闽东稻瘟病轻病区扩大示范的早杂优新组合。一、产量表现该组合在宁德地区作双早栽培,一般大田亩产400~450公斤,高产田块可达500公斤以上;双晚种植(倒种),7月下旬播种,8月5日前插秧,一般亩产可达350~400公斤。1992年早季,霞浦县州洋乡沙头村示范种植1000多亩,经验收平均亩产506.4公斤,最高亩产达663.5公斤。1993年早季,福安溪柄村阮瑞国户示范种植10亩,实割亩产480公斤,比威优64亩增16.3公斤,增产  相似文献   

5.
佳禾早占是厦门大学生物系育种组选育的优质早稻品种。据鉴定该品种早米基本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晚米基本达一级标准,是国内目前米质较优质的水稻品种之一。1998年早季我站开始引进试种20亩,平均亩产36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427.5公斤。该品种在本地早季全生育期125~129天,分蘖力中等偏弱,株型较紧凑,后期转色好。根据这些特点该品种适宜小株密植,又据田间观察分析采用手插栽培规格偏疏,一般在22×26厘米左右,亩插基本苗只能在0.9万丛左右,再加上该品种分蘖力偏弱,这就决定了亩有效穗数偏少,因而影…  相似文献   

6.
“601”用78130为母本与CQ064杂交,于1987年育成的迟熟早籼新品种。 1988年早季本所示范3.85亩,平均亩产417公斤。1989年早季本所示范6.0亩,平均一亩产442.9公斤,在沙县、明溪、尤溪示范种植约200亩,在明溪县梓口坊重病连片种植100亩,平均亩产485公斤,在尤溪县合溪乡种植30亩,平均亩产520.5公斤,其中15亩,亩产545公斤。1990年早季参加三明市联合区试10个试点平均亩产449.32公斤,比对照种79106增产4.89%,居迟熟组首位。1989年在漳平县种植5 14亩,平均亩产473.7公斤。该品种株高88.5厘米,株叶态好,抽穗  相似文献   

7.
“满仓515”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以籼稻品种和粳稻材料杂交育成的早籼中迟熟早、晚兼用型优良新品种。具有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株叶态好、成熟期转色佳、丰产性和稳产性好、适时性广、抗稻瘟病等优良性状,1991年~1993年在南靖县及漳州市各县(区)试种、示范共22万亩,显出较强的增产优势。一、示范产量表现 1991年参加漳州市早稻区试,11个试点平均亩产439.94公斤,比对照“78130”增产8.59%,居第一名。1991年晚季,南靖县良种场繁殖良种90.34亩,平均亩产481.3公斤。 1991年晚季,在南靖、龙海、长泰等地试种示范1200亩,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1992年该品种在漳州市的面积迅速扩大,全市早晚两季推广7万亩,仅南靖县早季推广  相似文献   

8.
协优10号(协青早A ×密阳46,原名协优46)系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开发杂交稻组合联合体等单位配制而成。1987年参加浙江省组合比较试验,亩产490.2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6.62%;1988年省区试亩产482.41公斤,比汕优6号增7.93%;1988年浙江省示范面积3.77万亩,其中龙游县2万亩,亩平468  相似文献   

9.
“闽科早22号”是以“四丰×竹科2号”作母本和“78130”杂交而育成的早中熟早稻新品种,1989年全省示范3~4万亩。1990年全省示范10万亩,现将示范结果汇总如下: 产量表现“闽科早22号”1989年参加福建省水稻中熟组预试,平均亩产410.2公斤,比对照种“119”增11.6%,达极显著,产量名列第一;199年继续参加中熟组省区试,16个区试点平均亩产391.8公斤,产量也位居首  相似文献   

10.
汕优72     
该组合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育而成,其恢复系“明恢72”是用(C堡×N)F4×明恢63选育而成的,为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 一、产量表现:1986年所内品比,汕优72比汕优63亩增25公斤,增产5.6%。1987年与汕优63平产,1988年参加三明市连晚区试,亩产470.03公斤,居首位,比汕优63亩增9.27公斤,增产2.01%,且比汕优63早熟4天。1988年参加湖北省中稻预试,亩产557.34公斤,比汕优63亩增4.36公斤,增产0.62%。浙江庆元县种子公司单晚观察试验,汕优72与汕优63平产,大田示范4.05亩,平均亩产518.95公斤,其中隆宫乡刘刚军户亩产达623.4公斤。沙县种子公司示范7.9…  相似文献   

11.
汕优秀2号     
汕优秀2号(原名汕优华2号),是江西省宜春地区农科所于1980年用珍汕97不育系与秀恢2号(华矮17/IR24)测交选育而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 一、产量表现 1984和1985年参加省级杂交早稻联合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11.455公斤和462.98公斤,比广陆矮4号增产13.76%和9.96%。1985和1986年参加全国南方杂交早、中稻区试,14个点,平均亩产分别为464.52公斤和493.8公斤,比威代35减产6.72%和3.16%。 1985年大田示范12.79亩,平均亩产488.065公斤,其中4.73亩,亩产546.15公斤。1986年大田示范35.22亩,平均亩产461.85公斤,其中5.2亩亩产523.5公斤。同年推广3500亩…  相似文献   

12.
“籼128”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以“78130”作母本与“矮梅早3号”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籼迟熟新品种,属早晚兼用型。本场经过三年的区试、多点示范试种,表现稳产高产、耐肥抗倒、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一、产量表现及示范试种情况 1989年早季在本场中等肥力田示范1.35亩,亩产525.9公斤;同年晚季扩大示范18.1亩,平均亩产473.5公斤,其中干部示  相似文献   

13.
“闽科早22号”是我所以(四丰×竹科2号)作母本与78130作父本杂交,经福州、闽南异地异季交叉选育而成的早中熟早稻新品种。该品种在熟期、丰产性和抗病性等诸性状的综合表现较为理想,又是混系繁殖的一次尝试。该品种一般单产440-480公斤,高的达60l公斤、低的也有430公斤。1987年旱季,在福州本所试验,单产比“红410”增16.9%;1988年再次品比试验,单产比“红410”增14.9%。 1987年以来,特别是1989年早季闽科早22号在全省各地示范,获得令人满意的结  相似文献   

14.
双青810系我所用科青3号与温选青杂交经八代选育而成的早稻新品种。通过三年稻瘟病鉴定与示范试种,表现丰产性好,抗瘟性强。株型前松后适中,叶短色淡绿,分蘖力中等,后期转色好。 84年参加本所品种比较试验,亩产938.3斤,居十二个新品种之冠,比对照种(1)“77-175”增产11.82%达显著,比对照种(2)“7944”增产18.52%达极显著,日产量7.45斤。85年早季大田示范1.134亩,亩产949.8斤,仍居首。大区对比0.19亩亩产896.3斤,也居十五个对比品种之冠,比对照种“78130”亩产876.8斤增产3.3%;参加闽东稻区区试(小区面积2厘,4重复)亩产898.3斤也居十个品种之首,比对照种“红410”亩产833.8斤增产12.6%达极显著;参加宁德地区区试(二厘三次重复),亩产898.3斤,比对照种“红410”亩  相似文献   

15.
76优312( 76—27A×培C312)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配制而成的双晚迟熟杂交粳稻新组合。1966—1987年全省七个点区试结果,平均亩产440公斤,比常规粳稻矮粳23增产17.5%,产量居参试品种(组合)第一位。1988年参加生产试验,三个点平均亩产459.3公斤,比常规粳稻增产30.789年宁乡县双晚示范,面积28.4亩,平均亩产486.2公斤,比常规晚粳增产17.7%;1990年双晚示范529.1亩,平均亩产534.4公斤,比常规晚粳增产19.1%。城郊乡罗宦村示范面积118.57亩,平均亩产554.4公斤,其中乡农技员成尚文种的禾场丘1.11亩,经验收平均亩产619.9公斤。 一、主要特点 1.…  相似文献   

16.
“佳禾1号”系厦门大学生物系水稻育种组于1987年春以〔IR60×(E04×凤选号)F5〕×713为组合进行杂交,经系统选育,于1991年秋育成的优质早晚季兼用的籼稻新品种。1993年早季,晋江市引进、种植示范110亩,经验收测产,平均亩产398.3公斤,高产田达445公斤,和大面积常规稻产量相当。表现出产量较高、生育期适中、分蘖力强、整齐度高、抗性好等特征特性。一、特征特性 (一)生育期据6个示范点调查,全生育期124~130天,分蘖始期距移栽期12~16天,有效分蘖终止期距移栽期18~24天,幼穗分化历期30~32天,灌浆成熟期21~24天。全生育期总活动积温2654.1℃~2726.3℃,总有效积温1223.4℃~1256.3℃。 (二)各生育阶段叶龄据6个示范点  相似文献   

17.
闽科早22号(闽191)是省稻麦所以(四丰×竹科2号)F_6作母本和78130杂交育成的中熟早籼新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117天左右,在福州3月24日播种,4月28日插秧,6月18日抽穗,7月19日成熟。具有熟期适中,产量潜力较大,抗瘟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特性。1987年早季品比试验比红410增产16.2%,1988年比红410增产14.9%闽侯县琯前村1987年早季试种0.9亩,单产比“闽科早1号”增35公斤,熟期早七天,1988  相似文献   

18.
1979~1981年的试验表明,滨湖麻区高产品种为“鸡骨白”、“芦竹青”。在沙质土、肥力中等、行距80厘米,蔸距35厘米,细切种根育苗移栽条件下,三年平均亩产分别为154.35公斤、151.02公斤,比黄壳早(142.35公斤/亩)、湘苎一号(122.6公斤/亩)、黑皮蔸(96.0公斤/亩)、自里子青(59.78公斤/亩)增产。 1979~1981年的试验还表明,滨湖麻区苎麻  相似文献   

19.
一、品种来源“488”是省农科院稻麦所用籼粳杂交选育而成的增产潜力超过某些杂交水稻组合的超高产水稻品种,其组合是{[(434大穗XFRl037)F_(10)X珍珠矮]×闽科早1号}。早季全生育期131~132天,与汕优63相似,晚季128天。属早晚兼用型品种,尤宜作晚季栽培。二、产量表现“488”于1988年定型,1989年在南靖和福州试种显示出综合农艺性状好,产量高的突出优点。1989年晚季在云霄县水稻原种场进行品比试验和示范。据该场观察数据,品比试验单产533.7公斤,比对照“汕优  相似文献   

20.
杂交早稻“威优35”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周坤炉用成优20不育系与26窄早恢复系配制而成。我县桥墩、灵溪区1984年从福鼎县引进少量种子试种,面积约30亩,其中沪山乡百丈村3.3亩,平均亩产为542公斤,农户金钦标种植1.179亩,平均亩产达577.3公斤,比当地常规品种亩增164公斤,增产40.2%;1985年全县威优35试种面积为1010亩,据25.37亩调查,平均亩产491公斤,比竹菲10号、竹科2号、矮青3号等其他中迟熟品种平均亩产408.5公斤,亩增82.5公斤,增产20.2%;仓桥乡农科员吴传坤种植1.3亩,平均亩产达564公斤,比当地同熟品种增产约3成;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