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白木香叶片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木香叶片为试材,研究了叶龄、外植体大小、外植体接种方式、光照和激素浓度及组合等因素和水平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叶龄为12 d的叶片剪成0.5 cm2大小,以正面向上的方式接种在MS+2,4-D 1.0 mg/L+ZT 1.0 mg/L培养基中,黑暗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  相似文献   

3.
获得生长迅速,疏松的愈伤组织是进行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前提.研究以"粟冠"南瓜子叶做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浓度的BA和NAA的MS固体培养基上诱导南瓜愈伤组织,比较南瓜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长势,其中当外植体在MS 1.0 mg/L6-BA 0.1 mg/L NAA的培养基上培养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4.
张颖  杨舸  谢海 《北方园艺》2011,(5):173-174
以杜仲幼嫩叶片为试材,在MS为基本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优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D和6-BA对诱导杜仲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均有影响,最优培养基为MS+2,4-D 0.5 mg/L+6-BA 0.3 mg/L,诱导率达87.5%,且愈伤组织生长较好。培养基中添加5 g/L活性炭能有效地抑制外植体褐化。  相似文献   

5.
傅莲芳等用荔枝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但对荔枝的其他花器官的培养未见过报道。本研究于1997年取元红荔枝初花期花器官不同组织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试验,以期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陕西卫矛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云香 《北方园艺》2011,(23):119-120
以陕西卫矛幼茎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组合对陕西卫矛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幼茎为外植体,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3.0mg/L+NAA 0.2mg/L+30 g/L蔗糖.  相似文献   

7.
TDZ对诱导大蒜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DZ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很强的细胞分裂素活性(CTK).研究了不同浓度TDZ对大蒜愈伤组织培养和大蒜鳞茎分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5%浓度的TDZ对大蒜愈伤组织培养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诱导率达到75%;而在MS+15%TDZ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增殖最快,诱导出黄色致密愈伤组织分化能力最强,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8.
9.
薄荷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BA和NAA 2种激素的不同配比,茎段的取材部位和放置方式(茎段横放,竖放)对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B5为基本培养基,6-BA 0.4 mg/L、NAA 1.2 mg/L 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长势较好.在以B5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BA 0.4 mg/L、NAA 1.0 mg/L的培养基上,茎段横放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优于竖放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金莲花无菌种子苗为试材,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外植体种类、基本培养基和外源激素等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再生的影响,以期建立其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金莲花无菌种子苗的子叶为最佳外植体;MS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基本培养基;附加6-BA和2,4-D的浓度分别为2.0 mg·L-1和1.0 mg·L-1时,愈伤组织的生长量最大,达到72.00%,长势最好;30 g·L-1芽麦糖作为碳源优于蔗糖;培养基添加75 mg·L-1的活性炭可有效的抑制褐化现象;金莲花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附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为NAA 0.5 mg·L-1和KT 1.0 mg·L-1。  相似文献   

11.
诱导银杏(GinkgobilobaL.)成熟胚乳产生愈伤组织时无需胚的存在。单独使用生长素或在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为0.5~0.9的范围内均能诱导部分胚乳切块产生愈伤组织。并且在White+Kt2.7mg·l-1+2,4-D1.0mg·l-1+NAA2.0mg·l-1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达到83.3%。胚乳细胞脱分化进行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其中无丝分裂可以观察到劈裂和缢裂两种类型。愈伤组织起源于胚乳表皮及其下方2~3层细胞,且愈伤组织的形成需经历一个“假愈伤组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耿敬章 《北方园艺》2012,(13):42-44
以银杏的种皮为试验材料,进行银杏酸提取工艺研究,并通过L9(34)正交实验探讨了料液比、提取溶剂浓度、时间、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银杏酸提取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并得出银杏酸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0、甲醇浓度90%、时间2.5h、温度60℃,在此条件下分别在242、310nm检测,含量分别为5.946、3.722mg/g。  相似文献   

13.
正交试验优化银杏胚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及黄酮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基本培养基、NAA、6-BA、植酸(PA)4因素各3水平对银杏胚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及黄酮积累的影响,并测定了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结果表明:银杏胚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最佳组合是N6+NAA 3.0 mg/L+6-BA 2.0 mg/L+0.1%PA,各因子影响程度为基本培养基>NAA>6-BA>PA;愈伤组织黄酮积累量最佳组合是B5+NAA 0.1 mg/L+6-BA 0.5mg/L+0.05%PA,各因子影响程度为NAA>PA>6-BA>基本培养基.愈伤组织生长曲线基本呈"S"型,黄酮积累的适宜培养周期为40~50 d.  相似文献   

14.
银杏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银杏种子为试材,研究了温度、播种基质、赤霉素、氯化钙等因素对银杏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温、变温处理及播种基质的不同对银杏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赤霉素和氯化钙处理均能提高银杏种子的发芽率,赤霉素的最佳处理浓度为1 500mg/L,氯化钙的最佳处理浓度为50mg/L。  相似文献   

15.
银杏雄花芽的形态分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贵州中部地区银杏雄花芽从5 月下旬开始形态分化, 一直持续到翌年3 月才完成。形态分化可分为5 个时期: 未分化期、分化始期、花粉囊分化期、花粉母细胞分化期、花粉粒形成期。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生小孢子囊比较形态学及系统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作者发现的中国第一株叶生小孢子囊银杏的比较形态学及系统意义进行研究。叶生小孢子囊雄株有正常小孢子囊和叶生小孢子囊两种类型。叶生小孢子囊常着生在某些短枝的叶片边缘,这些叶片明显较正常叶片小,叶片顶端或两侧常有1 ~3个深裂刻(lobe),在裂刻处堆积1 ~9个不等的小孢子叶,或者小孢子叶1 ~3 (5)个聚生在叶柄叶片交界的叶柄两侧,小孢子叶无柄。着生小孢子囊的叶片除在小孢子囊着生处叶片加厚外,解剖结构和正常叶片无明显差异,均由表皮,叶肉,叶脉3部分组成,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叶生小孢子囊的数量、着生位置和形态具多样性。正常小孢子囊近椭圆形,叶生小孢子囊近圆形,孢子囊壁4 ~7层细胞,散粉期绒毡层已经退化,仅留痕迹,孢子囊内分布大量花粉。叶生小孢子叶的花粉极轴和赤道轴分别为19.99和13.60μm,每个叶生小孢子(花药)有花粉1.86万粒。正常花粉为光滑型,而叶生小孢子囊花粉为粗糙型。叶生小孢子囊花粉具有萌发能力。叶生小孢子囊银杏的个体发生,表明银杏的小孢子叶有叶性来源的性质,叶生小孢子囊银杏可能是一种奇特的嵌合体。对叶生小孢子囊银杏的系统发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旋光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表明,叶籽银杏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胚乳淀粉含量分别为63.22%和61.91%;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35%和13.36%。SEM 观察结果表明,叶籽银杏淀粉粒形状大多为球形和椭圆形,有A、B、C(大、中、小)3 种类型。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均含有A 和B 型淀粉粒,C 型淀粉粒仅在叶生种子中发现。正常种子A 型淀粉粒大小为14.28 μm × 11.96 μm,长轴/短轴比为1.24;叶生种子分别为13.63 μm × 10.55 μm 和1.30。正常种子B 型淀粉粒大小为8.29 μm × 7.28 μm;叶生种子为8.90μm × 7.68 μm。叶生种子C 型淀粉粒大小为2.07 μm × 1.84 μm。与正常种子相比,叶生种子淀粉粒特点是大小不一,B 型和C 型淀粉粒明显可见以“出芽”方式从大淀粉粒上长出,淀粉粒间空隙大,基质蛋白丰富,淀粉粒上有凹陷区。淀粉粒类型、大小、形态和含量在不同单株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单株的基质蛋白质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间淀粉粒和蛋白质相互连接方式及在淀粉粒上的分布差异明显。叶生种子淀粉含量低及形态多样性与其胚乳发育滞后、种粒小有关。对叶籽银杏淀粉粒的系统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染色体步移方法从银杏(Ginkgo biloba L.)基因组中克隆到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HS)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 711 bp的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启动子片段中存在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包括紫外/蓝光响应单元、植物激素响应单元、真菌诱导元件、MYB结合位点、TATA-box和CAAT-box等。亚克隆了CHS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 402 bp序列,将其与GUS基因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BI121 + CHSP,以pBI121-35S作为负对照,通过农杆菌(LBA4404)介导法分别转入烟草。结果表明,银杏CHS启动子序列能驱动GUS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GbCHSP的功能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银杏叶黄酮的积累与GbCHS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9.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银杏愈伤组织黄酮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陈学森  邓秀新 《园艺学报》1997,24(4):373-377
在固体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外植体来源、培养基、抗褐变剂及培养时间等因子对银杏愈伤组织黄酮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黄酮含量为叶片>茎段>子叶;②光照培养的愈伤组织黄酮含量显著高于暗培养愈伤组织黄酮含量;③愈伤组织培养40~45d,黄酮含量接近最大值;④White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黄酮含量显著高于MT培养基,但黄酮生物产量却相反;⑤不同激素组合中,以BA与NAA组合效果最好;⑥在PA(植酸)、PVP(聚乙烯吡咯烷酮)、PM(PVP+MES)、AC(活性炭)和维生素C等5种抗褐变剂中,以PM效果最好。黄酮生产最佳培养条件为:叶片愈伤组织在MT+BA1.0mg/L+NAA3.0mg/L+糖5%+PM(PVP2.0%+MES0.05%)培养基上光照培养40~45d。  相似文献   

20.
银杏实生树与嫁接树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辉  王满莲  梁惠凌  韦霄  李锋  蒋运生 《园艺学报》2007,34(5):1279-1282
 对银杏实生树与嫁接树的光合特性及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生苗嫁接树和二次嫁接树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日光合产物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实生树,这与嫁接提早银杏结果密切相关。嫁接后光合能力的提高与其比叶面积低,单位面积氮含量高有关;但其光合氮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实生树。实生树与嫁接树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光合速率的“午休”与强光、高温和低湿度有关,实生树“午休”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限制,两种嫁接树主要是气孔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