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绵羊刚果嗜皮菌的分离鉴定及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疑似嗜皮菌感染绵羊的皮肤疙瘩病料中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对其形态、培养特性、生长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等研究,证明分离株为刚果嗜皮菌。人工感染羔羊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绵羊相同的症状并死亡,从人工感染死亡绵羊皮肤中再次获得同种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林可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复方磺胺、土霉素、氟苯尼考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2.
竹鼠是食用和药用的上等野味补品,市场空间巨大,随着近年来人工养殖的繁盛,竹鼠的有关疾病日益增多。本文对前来云南农业大学附属动物医院就诊的竹鼠进行了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通过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生化试验及体内外寄生虫检查等,诊断竹鼠是由于沙门氏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极度敏感,对环丙沙星等高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等中度敏感;对诺氟沙星、新霉素等低敏敏感;对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2006年5月,黑龙江省大庆市某牛场发生一起产后奶牛急性死亡病例,以败血症为特征.经过病原分离鉴定以及动物试验等方法最终确诊为肺炎链球茵感染.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细菌对青霉素G、先锋霉素V和菌必治等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林可霉素等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对发生渗出性皮炎(exudative epidermitis,EE)的病死仔猪进行病原学诊断,通过染色特性、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合PCR方法对其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原为猪葡萄球菌和松鼠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对小鼠均有致病性,且能从死亡小鼠上分离到相同病原菌。分离菌株混合培养物对头孢类等药物高度敏感,对氯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提示可使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注重平时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2010年6月在河北省涿鹿县某村连续发生数起山羊急性死亡事件,笔者通过临床检查和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动物试验及肠毒素检查等,确定为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感染。通过使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环境消毒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6.
江苏某养殖场种鸭突然发生散发性死亡,为了探究其死亡原因,本研究通过临床解剖观察、病原分离、生化试验、药敏试验、雏鸭人工感染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和LB培养基中呈现圆形灰白色菌落,在血琼脂培养基中呈现出β溶血;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氨苄、氨苄西林等10种抗生素敏感;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菌可造成雏鸭的死亡;小鼠的致病性试验显示该菌对小鼠的LD50为5.0×10^6.5cfu。总之,本实验从病鸭中分离到1株A.veronii,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A.veronii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江西省吉安市某规模化猪场急性死亡的母猪体内分离到1株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通过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培养特性观察及PCR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猪丹毒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头孢类抗生素、青霉素、阿莫西林等高度敏感。综合该场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确诊该场母猪急性死亡原因是由急性猪丹毒杆菌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8.
对青岛地区某兔场病死兔的病变器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和纯培养,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和16SrRNA序列的分子鉴定和测序,人工感染以及药敏试验,判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代表菌株16SrRNA序列长度1414bp,与GeneBank登录号为EU360123.1的肺炎克雷伯氏菌16SrRNA序列同源性100%,人工感染小鼠24h全部死亡,对供试的诺氟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对供试的强力霉素等中毒敏感,对头孢拉定等耐药。应用筛选的敏感药物,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对江西省某养鸭场送检的病死鸭进行病理剖检、细菌分离,经生化鉴定确定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分离菌株对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高度敏感;对大观霉素、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头孢噻肟、四环素、林可霉素和诺氟沙星低度敏感;对阿莫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头孢吡肟不敏感。将分离菌株人工感染鸡、鸭、兔和小白鼠,感染后24 h内死亡率为100%,死亡动物均分离到与原分离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一致的细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  相似文献   

10.
2019年3月,大庆某规模化猪场个别猪出现发育不良、咳喘、消瘦、皮肤苍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随后出现死亡。为明确发病原因,降低损失,对送检病死猪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剖检及实验室检测,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测结果为致病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所致,分离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阿莫西林和头孢唑高度敏感。本研究为养殖场饲养猪的死亡病因分析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6年2月至4月,黑龙江省大庆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某些奶牛场相继发生十余起产后奶牛急性死亡病例,经剖检发现这些病死奶牛病理变化非常相似,主要以败血症为主。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观察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以及动物实验,确诊发病原因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感染。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确定,该细菌对环丙沙星和菌必治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1月底,湖北某商品猪场保育猪只出现厌食、消瘦、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偶有病猪急性死亡,为查找病因,控制疫情,减少损失,依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最终确定该发病猪场为感染猪瘟病毒,进而继发感染Hps-4混合感染,并伴随蛔虫感染导致。通过筛选敏感药物治疗,优化生产管理,成功控制了此次疫情。该案例对此次疫情进行了分析总结,就加强生物安全建设,优化养殖管理,实现生产质量可控提供了参考建议。也为猪瘟混合感染呼吸系统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送检病死牦牛的病原进行鉴定,试验通过分离培养得到1株致病菌,然后进行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杆菌肽、氯霉素和强力霉素等药物敏感,对多黏菌素B和四环素中敏,对多黏菌素E耐药。说明引起本次牦牛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14.
2011年3月,甘肃某肉牛场部分犊牛出现发热、咳嗽和流涎等症状,死亡率很高.为了查明死亡原因,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的病原进行人工感染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场犊牛死亡原因是因为气候交变,导致犊牛机体抵抗力下降,继而感染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引起.该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土霉素、强力霉素和恩诺沙星较为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有一定的耐药性.通过对症治疗,该场犊牛病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某兔场幼兔群体发生腹泻、死亡现象,通过对病兔进行临床解剖、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鉴定等确诊该病例为幼兔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感染。药敏试验显示该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棒酸、丁胺卡那敏感,庆大霉素、强力霉素中介。  相似文献   

16.
从送检的死亡猪组织病料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经病原菌的分离、生化试验、动物致死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PCR扩增及测序,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在检测的17种抗生素中该菌株仅对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药物敏感;对强力霉素、多粘菌素B药物中敏;对杆菌肽、氯霉素和多粘附素E等耐药。说明该猪死亡前感染了耐药性较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斑点叉尾鮰病毒(CCV)感染宿主范围和CCV病暴发的水温条件.本研究将斑点叉尾鮰、鳙鱼、加州鲈、鲫鱼、南方大口鲇、鲤鱼、胭脂鱼、岩原鲤、四川白甲、草鱼鱼苗各250尾,体质量约为25 g,随机分成102组,每组20尾,分别通过浸泡感染、胸腔感染和胸腔感染暴发温度实验,实验期14 d.结果表明,.加州鲈和南方大口鲇对CCV非常易感,25℃斑点又尾鮰和南方大口鲇死亡50%,加州鲈40%死亡;28℃斑点叉尾鮰和南方大口鲇全部死亡,加州鲈75%死亡;鲤鱼也会感染但不死亡,实验的其它鱼类没有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临床症状出现.研究结果表明CCV对加州鲈和南方大口鲇敏感,暴发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5,(1):109-114
在先期对12种畜禽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形态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对猪、牛附红细胞体进行消毒药品体外消毒试验,紫外线照射消毒试验,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附红细胞体存活试验,治疗药物体外敏感试验以及感染发病猪临床治疗研究。研究表明,畜禽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猪、牛附红细胞体在3~5℃能存活约1年,16~26℃存活180 d,65℃瞬间死亡,-20℃低温冷冻30 min死亡;对一般化学消毒药物敏感;对紫外线消毒不敏感;感染方式以接触传染性和垂直传染为主;药敏试验对四环素类的抗血液原虫药物敏感;不同动物的附红细胞体大小形态不同。本研究为有效防治畜禽附红细胞体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秦皇岛某养殖场母貉死亡的原因,笔者无菌采集死亡貉的心血、肝脏、肠内容物等病料组织,采用胶体金试纸条法、PCR法、细菌分离鉴定、K-B纸片法等分别检测细小病毒、病原菌感染情况及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死亡貉细小病毒阳性,病原菌为沙门氏杆菌;分离到的沙门氏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拉啶、环丙沙星等5种药物敏感,对其他药物存在不同的耐药性。说明貉源细小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是引起母貉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对细小病毒无特效治疗药物,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15年7月份某肉鸡场肉鸡出现以翅下皮肤有渗出性炎症和急性死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通过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确诊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渗出性皮炎,经药敏试验确定分离菌对头孢氨苄、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高度敏感,因此选用环丙沙星和甲磺酸培氟沙星连续治疗4 d,有效地控制了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