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闲与轮作对燕麦孢囊线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休闲与轮作对燕麦孢囊线虫病害的防治效果,通过盆栽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土壤休闲、轮作和连作对燕麦孢囊线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的孵化不受寄主或寄主种类的影响;不同处理土壤中二龄幼虫数量以及孢囊内的虫口密度变化趋势一致,河北地区燕麦孢囊线虫孵化高峰期主要在3-4月份。休闲一年后燕麦孢囊线虫的减退率为89.8%。小麦与茄子、甜瓜和冬瓜轮作一年后线虫减退率分别为93.8%、90.7%和90.7%,轮作二年后线虫减退率为98.8%。在自然病田,小麦连作一年后虫口密度上升36.8%,连作两年后虫口密度上升49.2%。说明小麦连作后燕麦孢囊线虫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休闲或轮作一年以上可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燕麦孢囊线虫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2.
为给燕麦孢囊线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条件下分析了温度对燕麦孢囊线虫侵入、发育与孢囊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3d后,在18℃下燕麦孢囊线虫侵入数量最多;接种6~9d后,16℃处理的线虫侵入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温度处理;在12、14℃下线虫侵入数量分别于接种15、12d达到最大值。在16~18、20、22、24℃下线虫完成生活史分别需要34、30、27和18d;在10~12℃下,于2个月后尚未发现雌虫形成。线虫在18~22℃下形成的孢囊数量最多。综合线虫的侵染数量与速度,认为线虫的最适宜侵染温度为16℃,最适宜的发育温度为18~22℃。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发现豆科新品种多年生藤本豆(Lablab sp.)发生严重的根结线虫病,根部可产生巨大根结,根结内组织内可埋生数以百计的雌虫,卵囊产于根结内。通过形态特征及rDNA-ITS区序列扩增比对,藤本豆根结线虫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多年生藤本豆受根结线虫为害为首次记述, 也是南方根结线虫新寄主。接种实验结果表明,2龄幼虫主要侵染藤本豆根尖,也可侵染根其他部位,雌虫与卵囊埋生于根结内,卵可直接孵化并在根内直接侵染发育,根结大小发展快,根结坚硬,表面组织不易腐解,雄虫只能在后期根结腐败组织处发现。在环境温度(24~36 ℃),生活史最短为24 d。田间重要杂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形态特征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田间调查及交叉接种实验表明其可能为田间藤本豆根结线虫病的主要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鉴定出在中国大豆上又一类重要病原线虫——根结线虫。黄淮海豆区为其主要发生危害地带,并且,其主要病原种和小种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经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测量及鉴别寄主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其区系分布大体为:在开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and White,191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1号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 (Neal,1889) Chitwood,1949]寄主小种2号;在宁陵为花生根结线虫寄主小种2号;在崂山为南方根结线虫寄主小种1号,在栖霞为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1949),其中南方根结线虫的开封群体和崂山群体雌虫会阴花纹和排孔位置略有不同,但仍属于其种内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水稻根结线虫病的病原鉴定及其侵染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政和县稻田发现大面积的严重水稻根结线虫病,沟渠内禾本科杂草油芒(Eccoilopus sp.)也遭受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的严重侵染。这两种寄主的根结线虫形态特征与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Golden and Birchfield,1965)原始描述相符;对根结线虫的rDNA ITS区、28S rDNA D2/D3区进行了扩增、克隆与测序,其序列与GenBank中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相似性达99%以上,据此将水稻和油芒上的根结线虫鉴定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通过交叉接种试验和田间调查,证实油芒是水稻根结线虫的重要寄主,为田间水稻根结线虫病的重要侵染源。   相似文献   

6.
大豆根结部位内源激素对线虫侵染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大豆根系后,根结部位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茉莉酸甲酯(JA-Me)5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从而探索寄主对线虫侵染的激素应答反应。研究结果显示:在根结形成过程中,根结内5种内源激素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JA-Me和ZR在线虫侵染发育的28d内持续高于对照;在接种线虫5d内,根结内IA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ABA则显著低于对照;在接种5d后IAA含量一直低于对照;ABA只在接种14d左右显著高于对照,而GA只在接种21d左右显著高于对照,其他时间ABA和GA与对照基本一致。分析上述5种内源激素间平衡关系表明:IAA/ABA和JA-Me/ABA的比值变化明显,ZR/ABA和GA/ABA的比值平稳。研究结果暗示IAA、ABA和JA-Me在线虫侵染大豆形成根结过程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耳豆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强以及能在携带Mi抗性基因的作物上寄生繁殖,是热区最具危害性的病原根结线虫种类之一。应用比较形态学,结合mt DNA序列分析、IGS序列分析和进化发育树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的根结线虫进行鉴定,确定象耳豆根结线虫在蔬菜、番石榴、哈密瓜和枣树等作物上广泛发生为害,其中枣树为首次发现的象耳豆根结线虫新寄主。研究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已成为海南省蔬菜作物上重要的病原根结线虫种,并有进一步扩散加重为害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广西贺州市栀子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采集根部有明显根结的栀子根系进行根结线虫分离鉴定,通过观察根结线虫2龄幼虫、雌成虫、会阴花纹特征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利用核糖体ITS区和28S rDNA D2D3区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2龄幼虫和雌成虫形态特征及形态测量值与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 Yang & Eisenback, 1983)相似;该病原线虫核糖体ITS区与NCBI数据库中象耳豆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为100%,28S rDNA D2D3区与NCBI数据库中象耳豆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的相似度为99%以上;该病原线虫核糖体ITS序列以99%的支持率与象耳豆根结线虫聚为同一分支。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广西贺州市栀子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为象耳豆根结线虫,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是该线虫的新寄主纪录。  相似文献   

9.
旱稻孢囊线虫生活史及侵染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龄幼虫人工接种水稻幼苗和田间定点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旱稻孢囊线虫的生活史和侵染特性。结果表明,在30℃下接种后24 h内,2龄幼虫大多聚集在根尖分生区或伸长区,接种后24 h可侵入根系,侵入后虫体在中柱建立取食点;接种后6 d,2 龄幼虫发育成白雌虫,8 d发育成雄虫,12 d雌虫从阴门处产生胶状物质,雌虫的一部分卵产于胶质卵囊中。接种后18 d,胶质卵囊中的2龄幼虫开始孵化。在30℃下,旱稻孢囊线虫从卵到卵的最短生活周期为22 d;从接种到2龄幼虫从胶质卵囊中孵出,最短生活周期为18 d。20℃下线虫发育缓慢。较高温度如28℃~35℃有利于2龄幼虫的侵染和发育。淹水条件不利于2龄幼虫的侵染,但对孢囊的发育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甘肃天祝农牧区燕麦田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及种类,2014年8-9月,采用Z字型取样法,对天祝燕麦主要种植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的80份燕麦根际土样中孢囊线虫发生率为44%,孢囊密度为4.3个·100g-1土样。安远镇的发生率最高,为54.2%,华藏寺的发生率最低,为14.3%。孢囊浅褐色,阔柠檬形,长571μm(447~727μm),宽449μm(375~595μm)。阴门双膜孔,膜孔长31μm(28~33μm),膜孔宽16μm(13~20μm),阴门裂长9μm(8~11μm),泡状突明显,未见阴门下桥。天祝5个乡镇孢囊线虫rDNA-ITS区片段长度均为1 045bp,经Blast比对发现,所测序列与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ITS序列相似度达99%~100%。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天祝孢囊线虫与国内及国外燕麦孢囊线虫在同一个大的进化分支,与中国的燕麦孢囊线虫在同一个小的分支。因此,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将甘肃天祝燕麦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燕麦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11.
利用林木加工废弃物松树皮粉作为土壤处理剂的盆栽和田间研究结果表明 ,松树皮粉剂处理土壤后 ,减轻了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根系的侵染与为害 ,根系寄生孢囊数和土壤孢囊量明显降低 ,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 4 6 .88%。同时 ,促进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大豆根瘤菌的侵染和根瘤着生、大豆根瘤数、根瘤重和植株干物重显著增加 ,具有防病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禾谷孢囊线虫致病型的鉴定对于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非常重要。传统的致病型鉴定工序繁杂,费工费时。本研究共筛选147条随机引物,找到3个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致病型相关的RAPD标记,其中引物S10扩增出1条780 bp的多态性片段,S43扩增出1条1 300 bp的多态性片段,S112扩增出1条875 bp的多态性片段。这3个RAPD标记只在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上出现,而在黄淮麦区其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不同致病型上均没有扩增条带,说明这3个RAPD标记确实是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致病型相关的分子标记,为下一步将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提供了依据,可以用于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致病型的检测和鉴定。  相似文献   

13.
玉米受多种植物寄生性线虫的侵袭,尽管和美国南部根结线虫时常侵害玉米,但有关玉米对这些线虫易感性的报导却不一致。Windham 等(1987)对64个作为寄主的商用玉米杂交种对根结线虫 M.arenaria 2号小种和黄麻根结线虫(M.incognita)4号小种群体的寄生适应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利用林木加工废弃物松树皮粉作为土壤处理剂的盆栽和田间研究结果表明,松树皮粉剂处理土壤后,减轻了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根系的侵染与为害,根系寄生孢囊数和土壤孢囊量明显降低,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46.88%。同时,促进了土壤中有益大豆根瘤菌的侵染和根瘤着生、大豆根瘤数、根瘤重和植株干物重显著增加,具有防病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孢囊线虫在高寒、高海拔区的发生与分布情况,2015年8月,采用Z字型取样法,对甘南农牧过渡区10个乡镇燕麦田的80份根际土样进行了孢囊线虫调查。80份土样中孢囊线虫平均检出率为87.5%,夏河县的达菱乡、达麦乡、唐嘎尔乡与那吾乡,卓尼县杓哇乡及临潭县冶力关镇土样的检出率均达100%;夏河县王格尔塘镇最低,为60%。海拔高度不同,孢囊线虫的分布不同,在海拔2 501~2 800m的区域土样中,孢囊线虫检出率最高,为100%,在海拔3 101~3 500m区域检出率最低,为58.3%。燕麦田间孢囊线虫密度平均为3.7个·100g~(-1)土,其中卓尼县杓哇乡的密度最高,为14.4个·100g~(-1)土,夏河县王格尔塘镇和临潭县冶力关镇的最低,为1.1个·100g~(-1)土。通过形态学特征鉴定,此区的孢囊线虫为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相似文献   

16.
稳定大豆孢囊线虫群体变异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大豆孢囊线虫群体变异的对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薛庆喜,姚远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两性繁殖的二倍体(2n=18)生物。通过本身群体的寄生性基因进行遗传重组而寄生在寄主上。大豆孢囊线虫有着广泛的寄主,国外报道这种线虫的寄主植物有170多种,但主要...  相似文献   

17.
张国栋 《大豆科学》1994,13(3):252-260
大豆孢囊线虫是美国大豆生产中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目前从理论上用四个鉴别寄主把大豆孢囊线虫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但实际上未发现11号、12号和13号生理小种。通过大规模品种资源筛选,已选出一大批抗源,较好的抗源有Peking、PI88788和PI437654等。大豆品种对孢囊线虫的抗性由少数基因控制,在某些情况下与控制种皮颜色的基因有连锁,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分子标记与大豆的抗性有关,RFLP和RA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美国棉农用于防治线虫的费用达 382百万美元 ,造成的产量损失较 1 987年提高了 3.1个百分点 ,主要是由于肾形线虫在棉花带普遍为害造成的。为害棉花的线虫种类有南方的根结线虫、肾形线虫和哥伦比亚矛线虫 ,它们的为害症状类似于缺肥、酸性土壤和干旱胁迫的症状 ,棉农很难区分。根结线虫通常在一块田里侵染其中的一小块 ,肾形线虫可侵染多种土壤类型。杀线虫剂是防治线虫的最有效方法 ,作物轮作也可有效地防治线虫。轮作作物的选择要根据线虫的种类而定 ,玉米、高梁和一些大豆品种可有效地减少肾形线虫的数量 ,但玉米有增加根结线…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宁夏地区小麦田孢囊线虫分布情况及线虫种类,2015年8月,采用z字形取样法对宁夏5个地级市的14个县(市/区)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布与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06份小麦根际土壤样本中,有98份检测出了孢囊,检出率为47.6%.被调查的14个县(市/区)小麦田均有禾谷孢囊线虫分布,其中固原市各县/区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是首次报道.贺兰县的孢囊线虫检出率最高,达88.9%,彭阳县的检出率最低,为11.1%;14个县(市/区)依据孢囊线虫检出率的大小顺序为:贺兰县>原州区>西吉县>中宁县>永宁县>青铜峡市>平罗县>同心县>泾源县>利通区>惠农区>隆德县>海原县>彭阳县.其中贺兰县、青铜峡市、同心县发生最严重,每100 mL土样孢囊数在20个以上的样品分别为5.6%、8.3%和11.1%.对所分离的主要线虫群体进行形态学显微观察和测量,并对其rDNA-ITS序列进行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宁夏地区的小麦田孢囊线虫主要群体均为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首次对我国4个重病区的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M.aren-aria)病病原统一进行了较系统的形态学观察、测量、描述及鉴别寄主鉴定、明确了我国花生上的两个根结线虫种按南,北方两个重病区有其明确的区系分布界限,未发现混生现象,即各分别为:在南方—北纬25°的广东省遂溪县等地区是花生根结线虫1号(Meloidogyne arenaria race 1)生理小种;在北方—北纬37°以北的山东省栖霞县、文登县以及河北省滦县等地区是北方根结线虫(M.hapla);而且在本研究所取样本地区均为单一根结线虫种,亦未发现有其它根结线虫种为害花生。同时还看出北方根结线虫种内四个群体间的二龄幼虫头部细微结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