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花生蔗糖合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白沙1016和花育17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不同类型花生叶片蔗糖合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增加施氮量花生叶片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提高,蔗糖含量增加,过量施氮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下降,蔗糖含量降低,适量施氮有利于花生叶片蔗糖的合成。增施氮肥提高花生荚果产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花生的生物产量而获得的,过多施氮经济系数降低,而导致荚果产量下降。适当增施氮肥提高花生产量,主要是通过提高单株有效结果数和荚果饱满程度而实现的。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对氮肥的响应不同,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的适宜施氮量较普通型花生品种的为低。本试验条件下,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的适宜施氮量为N 90 kg/hm2左右;普通型花生品种的适宜施氮量为N 13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田氮去向和气态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该文研究氮肥对冬小麦田肥料氮素去向和气态损失的影响。通过布置田间微区试验,采用15N微区示踪技术和密闭室间歇通气法、密闭式静态箱法田间原位监测冬小麦氮肥的去向和气态损失。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增加,但当施氮量高于150 kg/hm2时,产量出现降低的趋势,地上部吸氮比例也以土壤氮为主转变为肥料氮为主。4个施氮处理N75、N150、N225和N300的0-100 cm的土壤氮残留分别为32.6,26.8,34.7,40.6 kg/hm2。冬小麦田间土壤氨挥发排放总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排放量在6.03~13.26kg/hm2之间,占施N量的5.4%~11.4%。N2O排放造成的氮素损失比例为0.08%~0.28%,苗期是冬小麦季N2O排放的主要时期。化肥氮在冬小麦当季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及损失量分别为37.2%~50.2%,26.7%~40.6%,17.4%~22.2%,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本试验条件下,150 kg/hm2是适宜的氮肥用量,产量最高,土壤氮残留最低,气态损失占肥料氮总损失的比例高于75 kg/hm2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控制氮肥用量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项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施磷对花生积累氮素来源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对花生吸收土壤氮、肥料氮、大气固氮量及比例和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原因,可为花生生产中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花生根系干物重和根系活力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大,根瘤数和根瘤鲜重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多,植株各器官含氮量和15N丰度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和15N积累量均表现为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花生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11.34%~12.69%之间,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在33.95%~47.75%之间,吸收大气氮的比例在40.90%~53.36%之间,增施磷肥减小了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增加了吸收肥料氮和大气氮的比例。花生氮肥利用率在34.65%~47.53%之间,氮肥土壤残留率在31.42%~36.00%之间,氮肥损失率在21.05%~29.35%之间。氮肥利用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氮肥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减少。综上所述,增施磷肥由于显著提高了花生根系干物重、根系活力和根瘤数及根瘤鲜重,促进了花生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对大气氮的固定,进而提高了植株体氮素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最终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4.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 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N0、N150A、N150B、N240A、N240B。结果表明,在0~240 kg/hm2范围内,提高氮肥水平,显著增加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以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成熟期高氮处理(240 kg/hm2)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多,分别为110.25、65.91、32.69 kg/hm2,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在相同的氮肥水平下,采用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为30%︰20%︰50%时,水稻吸收的肥料氮数量显著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提高,氮素损失率降低。适量施氮并增加穗粒肥的施氮比例,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 kg/hm2及基肥蘖肥穗粒肥为30%︰20%︰50%的施氮处理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5.
萝卜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与施肥方式对萝卜氮素吸收、分配及肉质根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0、 60和120 kg/hm2)和两种基追肥比例[基肥∶破肚期肥料∶膨大期肥料=50%∶2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 N0、N60A、N60B、N120A、N120B。结果表明,在施N 0120 kg/hm2范围内,随氮施用量的增加,萝卜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显著下降,氮素损失率显著增加。当氮用量为120 kg/hm2 时, N120A和N120B处理萝卜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30.50、 53.64、 14.88 kg/hm2和35.56、 56.61、 17.81 kg/hm2,采收期肉质根产量分别为67.6 t/hm2和72.5 t/hm2,比对应的低氮处理(N60A和N60B)分别增加64.07%和66.67%,且N120B处理萝卜氮素吸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因此,适量施氮并增加肉质根膨大期的施氮比例,可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萝卜肉质根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20 kg/hm2, 按照基肥∶破肚期肥料∶膨大期肥料比例30%∶20%∶50%进行施肥,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6.
不同供N水平对花生硝酸盐累积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花生植株硝酸盐累积、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荚果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当施用量为N.150.9.kg/hm2时产量最高;植株硝酸盐含量、累积量和累积速率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同一氮素水平,不同器官的硝酸盐含量因生育期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幼苗和花针期茎中的含量最高,饱果成熟期地下器官的含量明显高于地上器官;全生育期叶片和茎中的硝酸盐含量随生育进程逐步降低,而子仁和果壳中含量逐步增加;收获时硝酸盐在茎中的分配比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下降。在一定的氮素水平内(N135.kg/hm2),硝酸盐在子仁中的分配比例与供氮水平一致,但过量施氮会导致在营养体中的比例上升,子仁中的比例下降,其它器官规律不明显。在本试验范围内,子仁及其它器官中的硝酸盐含量均未超出WHO和FAO制定的标准,未造成硝酸盐污染;但过量施氮能够显著提高花生荚果和耕层土壤硝酸盐含量。因此,综合考虑花生品质、单位肥料的增产量以及生态效应,花生适宜的施氮量为N.90.kg/hm2。  相似文献   

7.
施钾对花生积累氮素来源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花生吸收土壤氮、肥料氮、根瘤固氮量及比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钾处理花生氮素均主要积累在籽仁中,但随着施钾量的增大,花生各器官中茎的含氮量增加幅度最大,果壳的含氮量增加幅度最小.适当增施钾肥可以提高各器官含氮量和15N丰度、氮素和15N积累量,促进花生植株对3种氮源的吸收利用,尤其对籽仁生物量(经济产量)的影响最大.吸收土壤氮的比例在38.29% ~ 45.10%之间,吸收肥料氮的比例在12.37%~13.40%之间,吸收大气氮的比例在42.53% ~48.31%之间.适量增施钾肥提高了吸收肥料氮和根瘤固氮的比例,降低了吸收土壤氮的比例,提高了肥料氮的利用率,但过量施钾效果降低.  相似文献   

8.
曹炳阁  张辉  张永春  宁运旺  王道中  陈巍 《土壤》2013,45(4):598-603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两种地力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对甘薯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和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苏薯8号的生物量、产量、增产量、养分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均为高地力高于低地力;在两个地力条件下,苏薯8号的藤蔓鲜重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大,而薯块鲜重和薯蔓比则随施氮水平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产量、增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而农学效率则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低地力条件下生产100 kg薯干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为5.46 kg,比例为N∶P2O5∶K2O=1.00∶0.32∶1.03,高地力条件下生产100 kg薯干氮磷钾吸收总量为7.09 kg,比例为N∶P205∶K2O=1.00∶0.43∶1.39;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以及经济效益,低地力土壤推荐施氮量为N 95 ~ 110 kg/hm2,高地力土壤推荐施氮量为N 110~120 kg/hm2.  相似文献   

9.
【目的】华北平原棉区中等肥力棉田经济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这一结果仅从产量效应得出,未充分考虑棉花对氮肥的回收利用和土壤中氮肥的残留。探讨低肥力土壤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低、中、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等量施氮效应,旨在为棉花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选择了高 (S1)、中 (S2)、低 (S3) 三个肥力水平的地块,其全氮含量分别为0.83、0.74、0.60 g/kg。低肥力地块设置低氮 (N1 113 kg/hm2)、中氮 (N2 225 kg/hm2)、高氮 (N3 338 kg/hm2) 3个氮肥用量;中肥力和高肥力地块设低氮量处理,氮肥两次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比例为1∶2;此外,设置低肥力土壤低氮量,氮肥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分配比例为1∶1。在吐絮70%时采集棉株和土壤样品,用15N技术分析了棉株氮素吸收来源、籽棉产量、棉株氮肥回收率和土壤氮肥残留率。【结果】低氮处理,土壤肥力对棉花籽棉产量无显著影响,随土壤肥力提升,棉株吸收氮素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下降,相对增加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棉花植株15N回收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随土壤肥力提高呈下降趋势,低肥力土壤与中肥力土壤间棉花植株15N回收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高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15N残留率高于低肥力土壤和中肥力土壤。15N损失率随施氮量和土壤肥力提高显著增加。低土壤肥力低氮量条件下氮肥分配比例1∶2处理籽棉产量高于1∶1处理。低肥力土壤条件下,中氮处理籽棉15N积累量相对高于高氮和低氮处理,籽棉产量较优。【结论】在较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225 kg/hm2籽棉产量和氮回收率均优于施氮338 kg/hm2,氮肥损失率较低,减氮增效是可行的。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减少氮肥投入可减少肥料的浪费。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砂姜黑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花生生长、干物质和氮素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花生生长和各生育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当施氮量为135 kg/hm2时,花生的产量和利润均达到最大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花生各生育期干物质和氮素累积总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施用氮135kg/hm2时(N135)达到最高。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花生成熟期N135处理的干物质、氮素累积总量和产量分别增加48.4%、25.7%和42.9%。  相似文献   

11.
施氮水平对不同花生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探讨氮对不同花生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法开展了不同氮用量对3个不同花生品种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不同,白沙1016和鲁花12施氮 112.5 kg/hm2时荚果产量最高,远杂9102施氮 75 kg/hm2时荚果产量最高。相对于不施氮,施氮后花生子仁蛋白质和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4.9%和15.0%; 施氮375N1125 kg/hm2比不施氮粗脂肪平均含量提高3.7%; 施氮可有效增加子仁苏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 除脯氨酸外,其它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提高; 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后子仁硬脂酸、花生酸和山嵛酸平均含量分别提高了13.6%、6.9%和5.5%。3个品种相比,子仁蛋白质、氨基酸和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 氨基酸组分除苏氨酸、色氨酸、甘氨酸含量外,其它差异显著,而脂肪酸组分除十七酸、硬脂酸外,其它差异不显著。总之,供试不同品种花生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存在明显差异; 施氮可显著提高花生子仁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1,他引:26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其转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施氮量为N 240~360 kg/hm2,DH661和ZD958产量分别达12172~15080 和12011~15360 kg/hm2;而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DH661分别为10.6~23.1%和11.5~13.6%,ZD958分别为24.1~28.6%和9.5~11.4%;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达到最大。施N 240~360 kg/hm2,提高了营养器官中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可以有效调控开花前氮素转运及花后直接同化,促进子粒氮素积累,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 N 240~360 kg/hm2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3.
施氮时期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材,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施氮时期对夏玉米子粒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较不施氮增产不显著;随着施氮次数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灌浆期施氮可以显著提高粒重,从而提高产量。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d按2:4:4施氮,DH661产量可达14188.9 kg/hm2;基肥、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d按1:2:5:2施氮,ZD958产量可达14529.6 kg/hm2。生长期内分次施氮及灌浆期施氮可显著提高植株和子粒中氮素积累,延长氮素积累活跃期;同时可以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表观回收率和氮肥偏生产力。DH661和ZD958在2:4:4和3:5:2施肥方式下开花前和开花后氮素吸收比例分别为51:49和60:40。开花前分次施氮可显著提高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灌浆期施氮可显著提高花后子粒氮素同化。DH661和ZD958在2:4:4和3:5:2施肥方式下花后氮素同化量分别占子粒吸氮量63.0%和50.5%。本试验条件下,DH661采用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d按2:4:4施入,ZD958基肥、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d按1:2:5:2施入或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d按3:5:2施入可提高氮素利用率,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为了明确施氮量与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的关系,选用强筋小麦济麦20、 皖麦38和中筋小麦京冬8、 中麦8共2种品质类型4个小麦品种,研究了施氮量对其产量性状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N 0-360 kg/hm2的范围内,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有效缓解叶绿素降解,抑制旗叶全氮含量降低,缓解叶片衰老,延长旗叶功能期; 强筋小麦品种比中筋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下降缓慢。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提高,施氮N 27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增加到360 kg/hm2时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开始下降。强筋小麦蛋白质产量和子粒产量高,中筋小麦穗数、 穗粒数多,千粒重高。施氮有利于子粒出粉率、 硬度、 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的提高。施氮N 180 kg/hm2时可以显著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降低吸水率,面包总体评分最高。强筋小麦硬度大,蛋白质含量、 出粉率和沉降值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面包体积大、 评分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效率油菜品种产量和品质对供氮水平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不同氮效率油菜产量和品质对供氮水平的反应动态,揭示油菜氮效率与品质的关系,本文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两种氮效率油菜品种在06、3、6、12、15 mmol/L 5种不同氮水平下(用N1N5表示)的氮效率、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油菜子粒产量、油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氮效率和油分含量下降; 而子粒脂肪酸组成变化较小,所测定的7种脂肪酸中,芥酸和花生烯酸含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略有下降,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的子粒产量、芥酸和花生烯酸含量随供氮水平的变化幅度更大,油分含量下降幅度更小。所有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子粒产量、油分含量和油分产量均高于氮低效品种,亚油酸含量略高于而亚麻酸含量略低于氮低效品种,子粒蛋白质、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含量两品种没有差异。总之,提高氮水平有利于增加油分产量,氮高效品种的增加幅度大于氮低效品种,但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因此,氮高效品种不会因高效吸收利用氮素而降低油分含量或使油菜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杂交粳稻"浙优12"最佳施氮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浙北平原黄松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氮肥生理效率(PEN)、氮肥回收率(REN)均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最高,分别比无氮肥区提高了54.4%、34.1 kg/kg和58.6%;与无氮肥区相比,在施N 150 kg/hm2基础上,配施适量有机肥有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和产量,其PEN和REN分别提高33.1 g/g和50.6%,水稻增产61.2%。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稻谷产量、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三项因素,合理的水稻施氮量为N 234.8~241.0 kg/hm2,相应的经济生态产量为9796.4~9801.9 kg/hm2。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甜玉米扬甜2号和超甜135为材料,设置纯氮N 0、75、225、375 kg/hm2 4个处理,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甜玉米扬甜2号和超甜135鲜穗产量,两品种均以施N 225 kg/hm2产量最高,比不施氮分别增产65.15%、99.61%.甜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随吐丝时间呈单峰曲线变化,施氮明显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施氮量为N 225 kg/hm2时最高.氮肥对甜玉米质构特性有较大影响,施氮量增多,籽粒的硬度显著增加;脆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氮肥用量在N 225 kg/hm2最大.籽粒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合成方向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蔗糖含量变化一致,SS分解方向活性随籽粒灌浆进程逐渐变大.合理施氮可提高甜玉米籽粒中SPS和SS合成方向活性,增加糖分,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wo irrigation regimes (55 and 85% of soil available water depletion) and two nitrogen levels (0 and 112.5?kg ha?1) on yield as well as water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of two millet cultivars (namely, Bastan and Pishahang) planted at two sowing dates during 2015 and 2016. Growth parameters and nitrogen use of the millet cultivars were found affected by drought, nitrogen level, and sowing date as well as their interactions. Nitrogen application was found to improve not only nitrogen uptak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IWUE) but also grain and biological yields; more positive effects were, however, observed under the control irrigation regime. Nevertheless, nitrogen uptake (NUpE), utilization (NUtE), and use (NUE) efficiencies decreased as a result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The increases in grain yield (16 versus 7%) and IWUEg (17 versus 6%) due to nitrogen application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drought-tolerant Bastan cultivar than in the drought-sensitive Pishahang. However, nitrogen application decreased NUpE in both cultivars. Although water stress increased soil N residual with all the sowing dates, the increase was greater with the early one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ugges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higher nitrogen levels is not the proper strategy for compensating for the reduced yield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Rather, late sowing dates, due to the lower drought effects associated, might be the proper alternative for achieving higher yields as well as improved IWUE and NUE in areas plagued with water shortage.  相似文献   

19.
2009~2010年度在我国油菜主产区采用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控释尿素(Controlled release urea, CRU)对油菜籽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CRU在油菜上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CRU一次性基施可以保证后期氮素供应,明显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与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UB)相比,油菜叶片的SPAD值、株高及花期绿叶数明显增加。油菜籽产量增加了7.1%~19.7%,影响产量的构成因素主要有总角果数、分支数和第一节位高。油菜的氮素积累量增加16.9%~27.3%,氮肥利用率提高12.2~17.7个百分点,试验后耕层土壤(030 cm)的硝态氮含量升高了149.3%~296.1%,无机氮含量升高了40.5%~145.9%。CRU处理与尿素分次施用处理(UD)相比,生长指标、油菜籽产量和干物质量均没有明显差异,氮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有增加趋势。可见,CRU一次性基施可以达到普通尿素分期施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明南方鲜食玉米区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甜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其转运规律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和2016年,选用国审甜玉米品种粤甜16为供试材料,设置N (0、100、150、200、250、300、450 kg/hm2) 7个施氮量处理进行连续2年的大田试验。在拔节期 (8片展开叶)、大喇叭口期 (12片展开叶)、雄穗开花期和乳熟收获期测定甜玉米植株及各器官干重、氮养分含量,研究分次施肥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甜玉米乳熟收获期植株体内的氮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比例、氮收获指数和效率,以及对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叶片、茎鞘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在2个生长季,施氮量均显著影响甜玉米鲜穗产量、植株总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 (0~450 kg/hm2) 的增加,鲜穗产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呈现先增加后保持上下小幅波动的趋势;氮肥农学效率先增加后下降;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持续下降。在施氮量为N 250 kg/hm2时,粤甜16的鲜穗产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达到或接近最高,两年平均值分别为17544 kg/hm2和145.6 kg/hm2;而氮肥农学效率达到最高值,两年平均值为48.4 kg/kg;氮素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两年平均值分别为28.5%、70.2 kg/kg,处于中间水平;鲜穗产量、植株氮素总积累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均达到最大。施N 250 kg/hm2提高了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氮素茎鞘转运、叶片转运和氮素花后同化对鲜穗的贡献率两年平均值分别为48.8%、10.2%、41.0%。甜玉米整株氮素积累随生育进程持续增加,乳熟期最高,日均最高积累速率在8展叶至12展叶期;叶片和茎鞘的氮素积累进程呈单峰曲线,在雄穗开花期达到峰值,日均最快积累速率分别在8展叶至12展叶、12展叶至雄穗开花期。施氮能提高各器官在各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但不改变氮素积累变化趋势。【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多次施肥,施N 250 kg/hm2可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有效调控开花前氮素转运及花后吸收同化,促进鲜穗氮素积累,实现甜玉米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