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近十年来才发生较多的一种鸡病.不仅养鸡专业户、专业村的群养鸡多发,就是农家少量饲养的散养鸡也时有发生.1996~1997年我们在当时暴发IBD的养鸡专业村的赣县江口镇东风村进行了几种药物防治IBD的临症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2.
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方法测定了我国超强毒株Harbin-1和经典弱毒株CJ801的非编码区。在两株病毒基因组A节段中,Harbin-1的5‘非编码区包括100个核苷酸,CJ801包括96个核苷酸;两个毒株B节段的5‘非编码区均含有111个核苷酸。Harbin-1毒株A节段的3‘非编码区含95个核苷酸,CJ801含94个核苷酸。Harbin-1毒株B片段的3‘非编码区含79个核苷酸,CJ801含82个核苷酸。结构分析表明:超强毒株Harbin-1与细胞适应株CJ801的5‘和3‘端非编码区在一级和二级结构上均存在差异。Harbin-1与欧洲超强毒株的关系最近,CJ801与欧洲细胞适应株同源性最高。IBDV非编码区结构特征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IBDV非编码区的功能,阐明其与病毒复制调控和毒力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囊病(IBD)仍是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的最大疫病之一。近年来该病的大面积流行和急性爆发已开始减少和降低,随之出现了该病的低发病率、低死亡率及不明显的临诊症状和不典型的剖检病变等新的特征,亦即亚临诊型IBD。根据笔者的临诊观察,谈谈对该病的体会。 一、传染性囊病的新特点 1.发病日龄提前:我市前几年发生的IBD主要见于3~5周龄,3周龄以下的鸡发病仅占3%,而1995年,据75户养鸡者共计182批次鸡发生IBD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简称IBD),安徽于1984年发现,随后在全省各地传播.IBD当前流行猖獗,已成为养鸡业普遍关注的疾病之一。一、流行特点据笔者调查,IBD在安徽流行大致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89)为迅速传播阶段.自1984年在当涂、凤阳、合肥等地发现以来,除少数边远山区外,IBD传播全省.第二阶段(1989~至今)呈暴发式流行,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特点.当前流行表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5.
威力克(VAXXITEK(R)HVT+IBD)是梅里亚动物保健有限公司于2011年在中国推出的一种新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活载体疫苗,当年即在国内市场销售了近8亿羽份.威力克为载体疫苗,是将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的VP2基因片段插入火鸡疱疹病毒(HVT)的基因内,重新组成新的疫苗.VP2片段携带宿主保护性抗原决定簇基因,可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IBD的VP2抗体,因此威力克虽然不含有IBD病毒,但免疫后可以激发鸡免疫系统产生抗IBD抗体,从而预防IBD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血清Ⅰ型病毒亚型毒株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东地区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又发生 IBD 的18~39日龄肉用鸡群采集有肉眼病变的法氏囊组织制成悬液,经20%乙醚处理后,接种10日龄 SPF鸡胚、回归24日龄非免疫鸡和28日龄 IBD 免疫鸡,,分离获得了与 D_(7?)、TAD、BV、Lukert 和 CJ 弱毒疫苗病毒抗原性不相同的6株 IBD 血清Ⅰ型病毒的亚型毒株(GF_(901)、GZ_(902)、GN_(903)、GS_(904)、GB_(905)和 GD_(906)。从肉用鸡群中分离刮 IBD 血清Ⅰ型病毒的亚型毒株,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以及死亡率高,且能够引起鸡体免疫抑制,成为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基于此,笔者对IBD进行了综合阐述,旨在为本病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传播快,给养鸡业带来极大危害.为寻求一种有效治疗药物,笔者对病毒快克治疗人工诱发IBD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囊病.由IBD病毒引起140日龄以下鸡急性、高度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  相似文献   

10.
1990年,我市不少地方的雏鸡及青年鸡普遍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来势迅猛是史无前例的,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迅速控制疫情,我们及时自制了抗IBD 血清进行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1.发病范围全市26个乡(镇)有24个发生本病,占92.3%,抽检血样IBD 血清阳性率为83.4%。  相似文献   

11.
将五种常用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TAD(西德)、D_(78)(荷兰)、BV(美国)、Lukert(美国)和 CJ(北京)分别免疫接种 IBD 非免疫来航鸡(16日龄),12天后,IBD 病毒-血清中和效价均在1:64~1024之间.这些获得免疫的试验鸡用从广东地区分离到的6株IBD 血清Ⅰ型病毒的亚型毒株(GF_(901)、GZ_(902)、GN_(903)、GS_(904)、GB_(905)和 GD_(906)分别攻毒,结果表明,五种IBD 弱毒疫苗免疫试验组分别对6株血清亚型病毒的平均保护系数为67%(GF_(901)、64%(GZ_(902)、69%(GN_(903)、74%(GS_(904)、70%(GB_(905)和75%(GD_(906);五种弱毒疫苗对6株血清亚型病毒的最高平均保护系数为(?)78%,最低平均保护系数仅有51%.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危害最大是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免疫应答减弱或消失.近二年来在我省部分地区危害极为严重,发病率为80%左右,死亡率为10-15%.严重的鸡发生IBD时,许多鸡群继发感染鸡新城疫(ND),更增加了死亡率.过去我们一直采用IBD、ND二联高免卵黄液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毕竟因其是来自同种动物,有随卵黄传递其他一些病原体的危险.很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此我们又开展了异源IBD、ND高免血浆的研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初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用动物:6个月龄健康绵羊5只; 2、IBD、ND诊断液:IBD阳性血清和抗原,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鸡新城疫荧光抗  相似文献   

13.
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多发生于3-6周龄左右的雏鸡,开产蛋鸡发生IBD实属少见,现将一个体养鸡户产蛋鸡群发生IBD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我市枣园镇温家村个体养鸡户刘某于92年11月16日购入823蛋鸡600只,采用火炕育雏和地面平养方式进行饲养,按正常卫生防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至发病前成活率达91.3%.于155日龄突然发病,至163日龄疫情得到控制,共发病514只,全群用传染性囊病高免蛋黄液(由本场化验室制备)肌注,死亡24只,治愈率为95.3%.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江苏省的流行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于1980年7月首次在江苏省诊断确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为了弄清楚IBD在江苏省的流行情况及其危害程度,为进一步研究IBD防制方法打下基础,我们在全省12个有代表性的市县进行了IBD血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为鸡传染性囊病、甘布罗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传染病。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法氏囊受损和鸡体免疫机能受抑制为特征。1法氏囊疫苗免疫存在的问题成功防控IBD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不发生IBD,而是更关注是否对法氏囊的破坏而造成的免疫抑制问题。传统疫苗防控IBD存在几个困惑:母源抗体与免疫时间;母源抗体与疫苗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穴IBDV雪可引起鸡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即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该病是由Gosgrove穴1957年雪在美国首次发现的,现已遍及全世界主要养禽地区,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被国际公认为鸡的三大疫病之一。1962年Cosgrove正式报道了该病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镇的肉鸡群中发生,因此又称“甘布罗病”。本病先后流行于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30个国家和地区,呈世界性流行。IBD疫苗的使用,曾使本病一度得到控制,但进入80年代中期后,IBD的流行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一是IBD呈暴发性流行,区域广;二是…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lBD病毒(IBDV)侵袭并危害3~8周青年鸡的一种烈性高度传染性疾病;1957年最先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的甘布罗镇,1962年由Cosgmve首次报道该病.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囊病(IBD)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保罗(Gumboro)地区首次发现,故又称甘保罗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毒病.由于本病直接损害与免疫有关的法氏囊,使抗体生成受阻,故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一、分布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均有此病的报道,而且据血清学调查,各国IBD阳性检出率很高,说明此病普遍存在.我国北京、上海已有囊病的报道.据我  相似文献   

19.
许啸 《兽医导刊》2020,(2):109-109
1962年由Gosgrove首先发现该病,并将它称之为"禽肾病".IBD的第一个病例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一个叫做甘布罗的小镇,1962年Winterfield分离到该病的病原,即一种birna病毒.1970年,Hitchner提议将该病定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抗原变异和超强毒株在免疫鸡群的出现,使IBD的防控面临新的困难.文章简要概述近几年来,IBD在病原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抗原性、致病性、毒力与抗原的变异、疾病诊断和防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