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淮海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比较研究超高产田(15 000 kg/hm2)和高产田夏玉米的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特性和灌浆速率等指标差异,探索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超高产田夏玉米较高产田增产15.6%,穗粒数多3.7%,百粒重增加8.9%,超高产主要依赖于百粒重的增加;吐丝后超高产田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和总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高产夏玉米田,吐丝后10~40 d超高产夏玉米田子粒干物质阶段积累速率较高,吐丝50 d后,高产夏玉米田植株衰老,超高产夏玉米子粒仍维持一定的灌浆速率。超高产田夏玉米具有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叶绿素含量高和灌浆时期长等生长发育特性,有效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2.
楚光红  章建新 《玉米科学》2016,24(1):130-136
在田间研究拔节期后5种施氮量处理对春玉米KWS2564吐丝后群体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光合势、光合速率(穗位上第3片叶、穗位叶、穗位下第3片叶)、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施氮量对滴灌超高产春玉米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主要增大棒3叶以下、棒3叶的叶面积指数,明显延缓吐丝后棒3叶以下叶片衰老,增加群体总光合势;增加吐丝后穗位上第3片叶、穗位叶、穗位下第3片叶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降低氮肥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施氮量超过300 kg/hm2以上再增加施氮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干物质和产量的增幅降低,降低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适宜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可获得17 002.6 kg/hm2产量,其吐丝期叶面积指数为6.62,总光合势为423.6 m2/(d·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为13.8 kg/kg。  相似文献   

3.
紧凑型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与产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通过对高产条件下紧凑型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光合特性与同化产物积累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分析,明确了籽粒产量在吐丝以前各生育时期与叶面积系数关系最为密切,在吐丝以后的各生育时期主要依赖于同化产物的积累,各生育时期同化产物的积累则主要同叶面积系数密切相关,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对籽粒产量的关键作用时期为吐丝至吐丝后15天.同化产物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作用随生长发育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与拔节至吐丝期间的叶面积系数关系最为密切;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主要依赖于大喇叭口期或吐丝期以后的同化产物积累.  相似文献   

4.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 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 10.5~11.0 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超高产栽培水稻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高于CK;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比CK快,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预期的穗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平稳,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小;拔节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穗率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高,尤其是抽穗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均极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5.
夏大豆高产群体生理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夏大豆高产生理指标,为大豆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对鲁宁1号和鲁豆11号的叶面积、光合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密度与经济产量、生物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叶面积、光合势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与鲁宁1号和鲁豆11号的产量呈正相关关系.250 ks/667m2夏大豆鲁宁1号的平均叶面积系数应在3.14以上,总光合势在16.06万m2·d以上,干物质积累在505.30 kg/667m2以上;鲁豆11号的平均叶面积系数在3.56以上,总光合势18.57万m2·d以上,干物质积累在533.40 kg/667m2以上.两品种18 000株/667m2均可获较高产量,适当提高生育后期光合能力对于获得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抗倒能力玉米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及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建军  赵明  刘娟  勾玲 《玉米科学》2009,17(4):82-88
2005~2006年以4个不同耐密性品种为材料,研究玉米不同抗倒能力对光合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稀植(52 500株/hm2)条件下,大穗品种京科518和京科519的丰产优势明显,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单株干重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其产量显著高于耐密品种登海3719;当群体密度大于75 000株/hm2以上时,发生倒伏,两品种绿叶面积和光合性能下降,群体干物质积累减少,有效收获穗数显著降低,产量明显下降.从玉米抽雄前到生理成熟期,根系干重所占比例越高,植株抗倒伏能力越强;玉米抽雄前单株干重和根干重所占比例与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5405*和-0.5302*.田间倒伏对产量有较大影响,选用在吐丝前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的玉米品种抗倒能力强,是实现在大群体条件下创高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高产夏玉米与播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11250公斤产量水平的高产夏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山东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有关群体光合性能、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与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口期以后,群体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和总光合势与播期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以后,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随播期的推迟递减;大口期以后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强度与播期呈正相关。全省范围内,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随播期推迟递减。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比较,播期对穗粒数的影响程度,西部和东部明显高于中部;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程度,自西向东依次递减;播期对产量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选用性状比较典型的8个玉米杂交种,通过两年的比较试验,探讨黄淮海平原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的品种特性。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玉米杂交种的生产力存在很大差别。在黄淮海平原地区,中大穗玉米杂交种的群体生产力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早期能够迅速建成合理的群体,具有较大的叶面积和光合势;后期叶片不早衰,光合生产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占的比例较大,分配合理,经济产量高。  相似文献   

9.
密度对高产春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以黑农41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高产春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呈上升趋势,处理间光合势在鼓粒期差异最大,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鼓粒后;提高鼓粒期群体的光合势,增加鼓粒期间的物质生产是实现大豆高产的关键.以4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5547.81kg/hm2),干物质积累总量为14663.1kg/hm2.  相似文献   

10.
低温冷凉地区超高产春玉米群体生长分析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传永  董志强  赵明  张宾  朱平 《玉米科学》2007,15(3):075-079
以“三合模式”为基础,从产量构成、光合性能、源库3方面对东北雨养玉米产区产量水平高于1.5×104kg/hm2的不同密度玉米群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北雨养地区玉米要获得高于1.5×104kg/hm2的产量,须选择耐密性品种,密度介于80000~87000株/hm2,叶片光能持续期长,吐丝后光合势大于2.87×106m2/(d·hm2),叶面积比率与叶面积维持在合理水平,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大于5.21g/(m2·d),营养生长时期相对生长率迅速,吐丝到灌浆期相对生长率稳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16192.48kg/hm2,转化率大于83.6%,经济系数维持在0.5左右。  相似文献   

11.
宁夏高产玉米群体产量构成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2008~2012年宁夏玉米高产潜力研究示范中产量突破15 000 kg/hm2的54个品次高产田群体产量构成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玉米高产田群体平均产量为16 927.01 kg/hm2,平均收获穗数为9.78万穗/hm2,穗粒数为524.38粒,千粒重为357.01 g。高产田61%品次收获穗数9.25万~10.75万穗/hm2,平均收获密度9.97万株/hm2,属高密度种植。高产田在宁夏引、扬黄灌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引黄灌区周边及中部干旱带扬黄新灌区,高产田46.48%选用紧凑耐密型品种,属中晚熟品种。高产田各品种花前干物质生产平均占整个生育时期总物质生产的41.7%;群体叶面积指数均为单峰曲线变化,吐丝期达峰值。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增穗、稳粒数、增加粒重”、增加花后物质生产与高效分配、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是高产突破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产玉米品种的产量结构特点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吉单35为试材,在67500株/hm~2种植密度下,分析高产玉米品种产量结构特点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先玉335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和吉单35.群体粒数多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百粒重高是玉米高产的保证.受精花丝数多、败育粒数少、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子粒形成关键期干物质积累多、单粒干物质供应充足是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研究还发现,群体粒数和粒重的协调有赖于源库水平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90 000株/hm2高密度种植,探究不同时期喷施Opera对夏玉米叶片衰老及群体产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高密条件下喷施Opera药剂,有利于增加夏玉米植株茎粗,提高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强叶片持绿性,延缓衰老;增加灌浆中后期子粒体积和干重,促进子粒灌浆。不同时期喷施Opera后夏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且产量提升6.78%~13.94%。喷施Opera可缓解密植对夏玉米生育后期产生的负效应,防止叶片早衰,增加植株生物量及子粒产量,且两个喷施时期表现为13叶期喷施作用效果大于8叶期喷施。  相似文献   

14.
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27  
2008年全国单产15 000 kg/hm2以上的玉米高产田共41块。与往年相比,2008年玉米高产田呈现出新的特点:数量增加、面积扩大;多数集中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高产田在高温寡照的四川省首次出现。41块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为88 110穗/hm2、穗粒数530粒、千粒重368.3 g、穗粒重191.4 g。高产田的产量取决于穗粒数和穗粒重,而增加穗粒数是提高穗粒重的关键。光温条件、品种和密度是决定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新玉9号为试验对象,设置覆膜与不覆膜滴灌条件下3个施氮水平(368.88、278.40和187.92 kg/hm2)及1个对照(当地灌溉施肥制度),共计7个处理,研究新疆地区覆膜/不覆膜滴灌条件夏玉米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梯度条件下,夏玉米各生长指标总体呈现出随着施氮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定量分析覆膜与不覆膜滴灌条件玉米各生长指标发现,覆膜滴灌玉米产量比不覆膜滴灌平均提高16.84%~37.32%,覆膜处理的夏玉米各生育期总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均值比不覆膜分别提高48.05%、18.14%、41.65%。因此,在南疆地区采用覆膜滴灌方式且施氮量在278.4 kg/hm2左右时可较好满足玉米正常生长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以登海618为试材,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宽窄行种植、行间错位,比较研究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叶片后期衰老缓慢,维持较高净光合速率的时间较长,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较多,各器官干物质运转率和对子粒贡献率较高。Richards模型解析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较早,起始势和最大灌浆速率较高,子粒灌浆活跃期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均偏低,植株空秆率较低,分别比对照显著增产5.61%、12.29%。密度为101 055株/hm~2时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均比对照偏低,较高的有效收获穗数足以弥补劣势,使子粒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海鹏  丁在松  马玮  李从锋  赵明 《玉米科学》2015,23(6):71-75,83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耕作方式与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研究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对不同密度夏玉米群体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明确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结果表明,条带深松耕作方式下,夏玉米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密度为9.0×104株/hm2左右,较常规耕作方式下增加16.9%,平均增产10.9%。进一步分析高密度(9.0~10.5)×104株/hm2群体下夏玉米产量性能参数,条带深松耕作方式分别增加收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平均叶面积指数、平均净同化率、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比值分别为9.7%~10.5%、6.5%~8.2%、7.0%~7.7%、9.1%~12.4%、6.7%~9.2%、7.2%~9.1%、3.6%~17.1%。条带深松耕作方式通过产量性能参数的共效差异补偿机制实现密植夏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