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温度下刺参对有机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常规实验生态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刺参对有机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在水温为13 2~22 3℃时,大、中、小3种规格刺参对有机沉积物平均摄食率[g/(g·h)]依次为0 00324,0 00648,0 00959,对有机沉积物平均吸收率依次为7 32%,13 49%,17 61%。温度为15 13℃时,大规格刺参的吸收率最高(15 32%);当温度上升到23 2℃,中、小两种规格刺参吸收率达最高(依次为23 56%、26 49%)。刺参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吸收与利用,降低了水底有机物的含量,可有效抑制水体有害物质的积累及产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刺参摄食的生理生态学特性,本实验在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体质量刺参[A(4.77±0.95)g、B(15.12±1.14)g、C(34.77±7.95)g、D(78.13±4.99)g]的有机物摄食率、吸收效率分别对饵料质量[Ⅰ(100%海泥)、Ⅱ(88%海泥+12%海带粉)、Ⅲ(76%海泥+24%海带粉)、Ⅳ(64%海泥+36%海带粉)]及温度[(5.1±0.4)、(10.9±0.7)、(12.5±0.6)、(14.2±0.7)和(16.1±0.6)℃]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摄食率(OIR)与饵料质量(OC)回归方程为OIR=a×OC/(OC+b),其中a、b分别为最大摄食率与半饱和常数;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饵料质量、体质量对刺参摄食影响极显著,而二者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与温度(T)的关系为OIR=c×T2+d×T+e,c=-(0.007 5~0.016 4)、d=0.298~0.769、e=-(0.742~1.977);水温、体质量对刺参摄食均有显著影响;而其交互作用对摄食率的影响极显著,对吸收效率则不显著。饵料质量、温度和初始体质量(WW)组合双因子与摄食率的关系分别为OIR=12.55×WW-0.361+7.92×OC/(OC+4.373)-4.70,OIR=2.2×WW-0.384+0.033×WW-0.384×T2+0.077×T。协方差分析表明,其相关系数呈极显著水平。本研究量化了刺参摄食率与饵料质量、水温、体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初步掌握了有机物摄食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将海水分为5个盐度,每个盐度设一组重复,分别为14‰(0A、0B)、16‰(1A、1B)、18‰(2A、2B)、20‰(3A、3B)、22‰(4A、4B),观察不同的盐度对刺参存活及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0组未摄食、21d死亡50%,31d全部死亡;1组17d后停止摄食,119d死亡50%,156d死亡90%;2组29d后停止摄食,105d开始死亡,125d死亡50%,156d死亡60%;3组基本未停食,后期偶尔间歇停食,121d开始死亡,156d死亡25%;4组基本未停食,后期偶尔间歇停食,没有死亡。 相似文献
4.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0.05)。大规格脉红螺的摄食率为7.15%,显著小于其他2种规格的脉红螺(小规格:10.98%;中规格:9.64%)。在本实验条件下,脉红螺摄食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3 d进行摄食活动,摄食时间为20:00~24:00。脉红螺的摄食过... 相似文献
5.
6.
7.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设置包括自然海水在内的4个盐度组,分别为31(自然海水,对照组A)、26(B组)、22(C组)、18(D组)。按逐步降盐(DG)与盐度突变(DS)两种盐度变化模式对各组刺参进行盐度胁迫实验。结果表明,B组仅个别较小个体出现死亡现象,C组和D组刺参个体的DG与DS实验组的成活率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DS-D组的成活率最低,仅为45.67%。不同盐度胁迫的各实验组之间,摄食率与食物转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各实验组内,DG处理和DS处理的刺参个体的FR和FCR差异均未见显著(P>0.05)。B组内的两种降盐方式在降盐后的前10d生长有显著差异(P<0.05),之后20d内差异不显著(P>0.05)。C组和D组的刺参个体在实验中均出现体重负增长,与其余各组的SGR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度条件对鳜仔鱼摄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_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鳜(Sinipercachuatsi)又称季花鱼、桂鱼,属鲈形目(Perciformes)科(Seranidae)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其肉嫩味美,为淡水鱼类中珍品,鉴于鳜本身的价值以及在人工养殖中尤其是鱼苗繁育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对鳜的研究也陆续见诸... 相似文献
9.
10.
11.
2001年3~9月在青岛海区自然养殖状态下,利用沉积物收集器测定厚壳贻贝(Mytiluscrassitesta)的生物沉积及其对物质的输运,并采用灰分比例法计算厚壳贻贝的同化率。结果显示,厚壳贻贝的同化率分别为:小个体(壳长42~49mm)43 2%~59 9%、中等个体(壳长54~60mm)41 3%~56 1%、大个体(壳长65~74mm)47 6%~53 5%,平均值分别为51 6%、49 5%和52 5%。厚壳贻贝通过生物沉积作用加速海洋中颗粒物质的沉积,生物沉积率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小个体[(42 3±4 4)~(77 9±10 8)]mg·ind-1·d-1,中等个体[(68 5±5 8)~(134 1±12 7)]mg·ind-1·d-1和大个体[(83 4±10 4)~(167 1±10 8)]mg·ind-1·d-1。海水温度和环境中饵料数量是影响厚壳贻贝的生物沉积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13.
为研究在海参商品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活性污泥对刺参养殖的效果,进行了60 d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添加20%和30%活性污泥组刺参增重率、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投喂海参商品饲料组次之,而投喂污泥组刺参的生长最慢。投喂活性污泥和商品饲料的刺参摄食率、排粪率、饲料转化率、有机质同化率都高于投喂污泥组,在活性污泥组中,四个指标随着活性污泥添加量增加而总体呈递减趋势。投喂商品饲料和投喂20%、30%活性污泥添加量的刺参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污泥组相比较高。这些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活性污泥可以促进刺参生长,提高刺参的摄食率和同化效率,对刺参耗氧率和排氨氯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温度、盐度和光照周期对刺参生长及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产于我国北方海区,是一种名贵的水产品,肉质肥厚,营养丰富,为海参之上品[1]。长期以来,由于滥捕滥采,自然资源日趋衰减。近年来,随着刺参人工育苗及人工养殖技术的成熟,刺参增养殖业从海区底播增殖、池塘养殖、虾池混养到陆地工厂化养殖,发展很快[2-6]。一些学者对刺参的生理生态学、行为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7-9],但关于环境因子对刺参的生长和行为影响的研究报道不多[10]。笔者观测了不同温度、盐度和光照周期这3个环境因子对刺参生长及行为的影响,旨在确定最适合刺参生长的环境条件,为推动刺参的增养殖业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分别以普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白刺参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刺参体壁、呼吸树和消化道3个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模式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DNA甲基化对刺参组织间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9对引物组合能够在普通刺参和白刺参两个群体中得到稳定扩增,在两群体刺参中分别检测到5932和5208个位点,均以未甲基化位点为主,普通刺参和白刺参未甲基化位点数分别为4317和3944,分别占总扩增条带数的72.78%和75.73%.普通刺参体壁的甲基化水平为31.07%,呼吸树为23.36%,消化道为26.34%;白刺参中体壁的甲基化水平为29.88%,呼吸树为23.25%,消化道为19.45%,由此可见,体壁的甲基化率在两群体中是最高的.普通刺参和白刺参同一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模式不同,同一群体体壁、呼吸树和消化道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模式也不同.甲基化在普通刺参和白刺参组织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检测的3个组织中,CCGG序列的全甲基化位点较半甲基化位点多.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培育水温和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人工促熟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分别设置2种升温模式(水温从5℃逐渐升至12℃后恒温培育,从5℃逐渐升至15℃后恒温培育)和3种不同饲料[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粉组:50%鼠尾藻粉+50%海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粉组:50%海带粉+50%海泥;混合藻粉组:25%鼠尾藻粉+25%海带粉+50%海泥]。实验过程中,定期测量刺参体壁粗成分;实验结束后,分析雌性刺参性腺粗成分,同时检测雌参的繁殖力指标和子代质量指标。结果显示,在15℃水温培育的雌参性腺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于在12℃水温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2.54±1.78)%和(10.83±1.04)%。15℃水温下培育的雌参性腺指数、排放率和平均排卵量均高于12℃水温下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87±2.02)%、(16.00±2.31)%和(312.0±59.3)×104粒。饲料实验中,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雌参性腺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为(60.82±0.52)%和(59.18±1.26)%,海带粉组雌参性腺中粗脂肪含量为(8.82±1.55)%,高于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3个饲料实验组的雌参在繁殖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但混合藻粉组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最高。混合藻粉组受精卵孵化率和早期幼体体长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研究表明,采用15℃水温培育的雌参繁殖力高于12℃水温培育的雌参,但二者产生的子代质量差异不显著;在实验范围内,采用不同饲料培育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混合藻粉组亲参所产子代质量高于鼠尾藻粉组和海带粉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受控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实验设暗光、微强光、强光3个光照处理,同时每个光照处理组分别投喂两种饵料(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加底栖硅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幼参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每种饵料处理下强光处理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明显高于暗光处理组,而相同光照强度下两种饵料处理对幼参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个光照处理下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平均分别为0.26%、0.63%、0.98%/d,日增重为0.53、1.39、2.26 g/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