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张掖市土地荒漠化发展动态,掌握其发生的机理,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解译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获得张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4 a中张掖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荒漠化程度在加剧.2001年比1987年面积减少了3.07万hm2,其中戈壁、盐碱地减少较多为2.10万hm2、0.64万hm2;绿洲防风固沙林向荒漠化土地类型(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戈壁)转化,转化率分别为4.46﹪、3.82﹪、3.67﹪、6.56﹪.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土地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使荒漠化处于逆转趋势,提出控制人口数量,高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近自然林业"思想,进行生态建设并建立完善的荒漠化土地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四子王旗景观格局演变与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通过提取分析四子王旗两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现地调查,对区域景观格局演变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08年5a间,景观类型和沙化土地类型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景观面积明显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增加了41 361hm2,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4 561、9 427hm2和19 307hm2;沙化土地5a间减少了664hm2,其中半固定沙地减少了261hm2,固定沙地增加了322hm2,露沙地减少了512hm2,沙化耕地减少了153hm2,风蚀劣地减少了60hm2。分析认为近年来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区域景观演变和沙化土地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宁夏盐池土地沙化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宁夏盐池县土地沙化变化,基于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选取1989、1999和2003年8月的TM遥感影像3景,通过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阈值划分沙化等级,得到沙化土地等级图.通过对3时段不同类型的土地沙化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县土地沙化变化趋势明显,尤其是流动沙地和非沙化土地,2003年较1989年变化分别为-64.64﹪和303﹪.同时,这种变化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盐池土地沙化在此时段内出现了逆转;这主要归功于荒漠化治理措施(包括退耕还林、禁牧封育等)以及降水增加等多种因素.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原有固定沙地和非沙化土地发生退化,因此,今后的治理工作应该加大对固定沙地和非沙化土地地区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克什克腾旗沙化土地面积622617万m2,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30.1%,为改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趋势,对流动沙丘采用生物沙障复合式造林技术,使其尽快恢复植被,起到固定沙丘的目的。生物沙障复合式造林技术适用于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治理,试验区风蚀现象减弱、沙丘移动明显减缓,土地沙化得到控制,植被恢复迅速,生态恶化出现逆转,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期准确掌握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化土地的现状以及动态变化,开展了第六次沙化监测,为上级制定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本文采用ArcGIS软件和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系统开展了内业图斑区划和外业实地调查,形成了2019年本期成果数据;介绍了本期沙化土地类型、沙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沙化治理程度等现状,并通过前期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比对,进一步分析了监测区内各类土地的动态变化以及引起相应变化的原因,即与前期相比,本期全区流动沙地和极重度沙地面积都明显减少,沙化程度显著降低;最后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动态变化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县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变化规律、植被和植被盖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近年来上游输水情况及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分析认为,自然因素对沙化土地类型、植被盖度变化及空间分布在短时间内不产生明显作用;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诸如流域地表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和人为破坏地表植被是造成沙化土地类型变化和植被盖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是导致该区域沙化土地类型和植被盖度好转的决定因素,垦荒是造成局部地表植被减少和土地沙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南缘湿地/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获取毛乌素沙地南缘1999年和2004年湿地和沙化土地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数据,并对湿地和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 a来研究区域湿地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并呈现增加态势,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呈条带状分布且总体上呈逆转趋势.湿地的增加和沙化土地逆转说明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古浪县绿洲边缘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1987、1999和2003年的3期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通过遥感图像分类解译对古浪县绿洲边缘土地利用转化状况进行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析.结果显示,1987~2003年全区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共减少了9.60×103hm2,沙漠化呈现明显的逆转趋势,以封育为主的植被恢复取得了明显成效;此外,通过对1987~1999年和 1999-2003年两个阶段的土地利用转化对比分析,沙区植被恢复的“后郊性”特点表现明显,植被恢复效果随植被恢复演替逐步显现;1987~1999年半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的转化率分别为15.67%和13.86%,而1999-2003年提高到了21.34%和20.13%.整体上土地利用动态表明,虽然该地植被恢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土地退化极易发生,土地荒漠化的威胁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基于RS和GIS技术,以2000年和2007年TM影像为信息源,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利用ER-DAS的图像和数据处理功能,对镶黄旗北部沙地2000年以来沙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内未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62.7 km2,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中度、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减少面积分别为220.6 km2和42.1 km2.沙漠化土地逆转过程中,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逆转较为明显;新增沙漠化土地中,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较大.从整体来看,沙漠化已呈逆转的趋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在改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50年代和70年代的航片为依据,对大柳树试验区的沙漠化发展进行了探讨,並在试验区选择典型地段进行围封,初步研究了围封对于植被和土壤的影响,主要结论有:该区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和半流动及流动沙地两个方向转变,年变化率分别为2.4%,1.6%和1.2%;沙漠化发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沙漠化土地围封后,半固定沙地迅速向固定沙地转变而流动沙地逆转缓慢,因此,对半固定及半流动沙地进行围封是治理沙漠化土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沙漠化土地围封后植被和土壤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定期开展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积累了海量监测数据,提取其动态变化信息以探索荒漠化和沙化演替规律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现有动态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动态分析解决方案和技术框架,通过支撑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构建技术,确保了多期监测海量多专题数据的可比性及其动态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利用全国第3期和第4期监测数据,基于组件式GIS多层架构建立了简易实用的动态分析程序系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动态分析技术有效可行,且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Shannon信息熵理论,分析研究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并对影响信息熵值大小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7~2004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较全国水平低,熵值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说明该区土地利用系统朝相对无序状态演变.在8个土地利用一级类型中,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有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地,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正相关;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有耕地、牧草地和水域,它们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负相关.其中,林地和耕地的面积与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变化显著相关,是信息熵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然后依次为园地、交通用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和水域.  相似文献   

13.
基于Landsat TM/OLI_TIRS 遥感影像数据,以汪清县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模型,以2004年为时间节点,分析1994-2014年间汪清县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该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2%,空间变化差异明显,2004年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降为0.56%,但空间变化差异逐步扩大,总体变化趋势放缓。1994-2014年间,林地面积总体减少,但2004年后呈增长趋势,变化程度较高的有裸地、草地及居民用地,每种土地类型都有不同数量的相互转化。驱动力分析表明,汪清县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是人口、经济等因子综合驱动的结果,不同土地类型变化的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陈红华  徐云和  史晓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595-12597
针对传统土地监察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GPS、GIS和GPRS通信等技术建设土地监察动态巡查管理系统,详细分析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网络架构,并开发实现土地监察动态巡查监控系统的部分核心功能。系统减少土地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中进行土地现场勘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中各类型土地的碳排放量及各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方法]以甘肃省为例,在分析1995—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并运用LMDI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农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交通用地变化幅度显著;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1 882.07×104t增加到2012年的7 503.23×104t,年均增加341.48×104t;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到2012年有所下降;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规模增加促进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抑制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结论]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影响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能源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是今后甘肃省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胡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77-4378
利用兰州市1995~2004年土地变更数据对兰州市耕地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但减少的速率具有降低的趋势,减少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对耕地面积变化的总趋势预测表明,未来耕地面积仍然具有逐渐减少的特征,但减少的速度会相对变慢且比较平稳。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科学评价甘肃省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及其变化,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1991~2010年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91~2010年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总体不断下降;1991~2010年甘肃省各市(州)的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变化情况不尽相同,并伴有集聚趋势;影响甘肃省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障碍因子为耕地废水、单位耕地农药用量、单位耕地化肥用量以及单位耕地的废渣堆放量.  相似文献   

18.
运用1978~2010年的统计资料,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哈密地区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及驱动力。结果显示:从改革开放以来哈密耕地变化过程分3个阶段:①1978~1986年,全哈密地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②1986~2006年,全哈密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波动比较多,总体增长趋势;③2008年达到了最高值87 090 hm2,2008年以来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哈密地区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哈密市耕地面积不断增加,1978~1994、1995~2010年2个阶段耕地动态度K2>K1。哈密耕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甘肃省1997~2004年的土地详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化贡献率、年均变化强度指数、变化速度以及洛伦茨曲线对甘肃省1997~2004年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林地变化最大.就各市(州)而言,耕地和牧草地除了金昌市略有增加外,其余市(州)都呈递减趋势,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都有所增加.2)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异不明显,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水域、牧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甘肃省分布较为分散,耕地、园地和林地的分布不均衡.3)综合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素有3个:社会经济、农业发展和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