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研究了新疆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 (Cooke) Cifferri的生物活性。新疆紫草色素用石油醚提取,分别用平板表面萌发法和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孢子芽管长度及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疆紫草色素对番茄叶霉病菌抑制作用明显,其中抑制孢子萌发EC50为17.4 μg/mL,抑制孢子萌发芽管长度的EC50为1.0 μg/mL,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为200.4 μg/mL;浓度为800 μ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离体防治效果达到90.5%。  相似文献   

2.
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效应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评价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四霉素对9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芽管伸长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中抑制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的活性较高,其EC50值分别为0.002 30~0.012 7 μg/mL、0.000 50~0.013 μg/mL;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略低,其EC50值为0.601 6~1.394 μg/mL。显微观察发现:经四霉素处理后,番茄叶霉病菌新生菌丝生长受阻、部分菌丝末端分支增多、变粗;分生孢子萌发受抑制,芽管膨大变粗、生长受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四霉素有效成分6.75和20.25 g/hm2处理后,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防效分别为74.40%和83.09%,治疗防效分别为67.92%和76.68%,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有效成分540 g/hm2)的处理防效。  相似文献   

3.
三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胞外产物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活体组织法和盆栽试验对3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胞外产物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个菌株甲醇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对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稻瘟病菌、白菜黑斑病菌、杨树溃疡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的孢子萌发均有很强抑制作用.其中嗜线虫致病杆菌YL001菌株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35.11mg/L;伯氏致病杆菌YL002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 42.16mg/L;嗜线虫致病杆菌TB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18.95mg/L.3个菌株甲醇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28.03、36.77和26.40mg/L.3个菌株甲醇提取物在1000mg/L浓度下,对离体番茄果实灰霉病的治疗和保护效果均在70%以上;对盆栽番茄灰霉病和辣椒疫霉病的治疗和保护效果均在65%以上.  相似文献   

4.
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检测及抗性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从河北、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田间采集的97个番茄叶霉病菌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田间番茄叶霉病菌已对嘧菌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97个菌株可分为敏感菌株(EC50值50值5.4~54 μg/mL),中抗菌株(EC50值54~270 μg/mL)、高抗菌株(EC50值270~1 350 μg/mL)、特高抗菌株(EC50值>1 350 μg/mL) 5种类型,分别占55.67%、14.43%、11.34%、10.31%和8.25%。其中从未用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27个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0.544±0.349) μg/mL,可作为敏感基残;高抗和特高抗菌株集中在常施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河北定州。通过紫外线诱导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番茄叶霉病菌5个抗嘧菌酯突变体,其抗药性不稳定,在不含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后抗药性水平下降,甚至恢复至敏感状态;除突变体cf 21M1的产孢量高于其亲本外,抗药性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所有抗嘧菌酯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接种于番茄离体叶片后,突变体病情指数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嘧菌酯与多菌灵、苯醚甲环唑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田间抗药性检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具有较高的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5.
从全国14个地区多种作物田采集土样56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及筛选,获得了对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具有拮抗作用的16株细菌,其中拮抗作用最强的为菌株SDYT-79,其对黄瓜褐斑病菌的抑菌带宽度达37mm。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DYT-79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效达58.4%。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该菌株对黄瓜褐斑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无菌滤液及10倍稀释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100%。黄瓜褐斑病菌孢子在100倍、1000倍稀释无菌滤液中虽能萌发,但芽管形态异常。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抑菌带在19.9~41.9mm之间。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番茄叶霉病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及平板涂布法测定6种三唑类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毒力,评价其对番茄植株的安全性和对叶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己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均较高,EC_(50)分别为0.50、0.55、0.80、2.42 mg/L,其次为腈菌唑和四氟醚唑,EC50分别为6.92、15.08 mg/L。6种杀菌剂抑制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作用均较弱,对芽管伸长的抑制活性高于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戊唑醇和四氟醚唑抑制孢子萌发的作用相对较强,100 mg/L处理的抑制率为60%~70%,戊唑醇、四氟醚唑和己唑醇抑制芽管伸长的作用相对较强,100 mg/L处理的抑制率均在70%以上。己唑醇和戊唑醇200 mg/L处理番茄植株,显著抑制其株高,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对其影响相对较小,这4种杀菌剂对番茄植株的叶色及形态均无明显影响;且这4种杀菌剂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预防效果均高于治疗效果,其中150 mg/L己唑醇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最高,分别为90.67%和85.58%;苯醚甲环唑的最低,300 mg/L时预防效果为80.16%,治疗效果为71.68%。  相似文献   

7.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侵染引起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本试验对从海南省东方、八所、黄流、三亚和广东省湛江、徐闻、海安等香蕉种植地采集的根际土样进行拮抗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得到放线菌菌株139个。通过纸片扩散法,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8个。进一步试验表明,其中4个菌株不仅对香蕉枯萎病生理小种4号的菌丝生长有良好稳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另外14个不同专化型病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分别将这8株放线菌发酵上清液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孢子悬浮液混合12h后,有6株放线菌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超过85%。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株放线菌对香蕉枯萎病防效达86%以上,极显著地高于恶霉灵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提取苦参内生细菌B36的抗菌物质,研究其对番茄叶霉病菌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菌株B36抗菌物质粗提物对番茄叶霉病菌抑菌圈直径达20.5mm;引起菌丝畸形,产生囊泡;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当抗菌物质浓度为10.6×10^2μg/ml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86.56%;果胶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酶活分别为0.5911和0.01757U/ml,显著低于对照。说明B36抗菌物质抑制两种菌丝胞外细胞壁水解酶的合成,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产生抑菌作用,而抗菌物质对病菌菌丝细胞壁组成物质几丁质和菌丝蛋白质的浓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发掘新疆盐环境中生防活性放线菌,以棉花黄萎菌为靶标,从805株新疆盐环境放线菌中筛选获得14株拮抗菌,其中菌株TRM42561抑菌活性最强,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菌的抑菌圈直径达26.33 mm,且对6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和4种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抗菌谱广。室内抑菌活性表明,拮抗菌TRM42561发酵液对棉花黄萎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83.75%,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8.7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TRM42561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显著,在3次施药后的第15和30 d,其防治效果分别达到33.06%和41.65%。通过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拮抗菌TRM42561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  相似文献   

10.
番茄灰霉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安徽省寿县农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有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HNU-1。根据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壁组分、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菌株HNU-1发酵滤液可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当发酵滤液稀释6.67倍时则完全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NU-1发酵滤液6.67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分别为87.8%和77.9%,均显著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对琯溪蜜柚黑斑病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牛津杯法分离筛选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共分离纯化得到12株能够拮抗蜜柚黑斑病菌Phyllosticta citriasiana的放线菌菌株,其中菌株XG40对蜜柚黑斑病菌的拮抗能力最强,抑菌带宽度为16.3 mm。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recArpoBgyrB序列分析,将菌株XG40确定为小串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enulae。抗菌谱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G40的发酵液对番茄叶霉病菌、蜜柚炭疽病菌、蜜柚黑点病菌等12种植物病原真菌和2种植物病原细菌也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抗菌性能广谱高效。菌株XG40对黑斑病菌的抑菌机制表现为受抑制菌丝发生畸变、粗细不均匀、大量断裂,其发酵液能使黑斑病菌孢子内含物消解并产生液泡。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XG40发酵液对室内离体果实黑斑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3.52%和78.87%;对田间果实黑斑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78.91%和71.15%。因此,菌株XG40可作为防治蜜柚黑斑病的生防材料,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防治小麦赤霉病微生物菌株的筛选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微营养培养分离拮抗菌和淀粉发酵法分离营养竞争性菌株,共分离到139个菌株,其中拮抗性菌株123个(118个细菌,5个放线菌)营养,竞争性菌株16个(3个酵母菌,13个细菌)。通过离体试验,30个拮抗菌仍表现出明显的防治效果,占总数的21.6%。经温室试验测定,9个菌株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达70%以上,占总数的6.5%。经大田小区只有YN1、GJ6、Y-12等3个菌株分别表现出67.6%、64.9  相似文献   

13.
从扬州地区土壤中分离到207株放线菌,以棉花枯萎病菌为目标菌,采用抑菌带法测定,筛选到9株有拮抗活性菌株,占所分离总数的4.3%.其中K5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茜带宽为8mm,同时对其它病菌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K5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达46.5%,与多菌灵相当.通过对菌株K5的形态观察、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DNA测定,将其鉴定为玫瑰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chromogenus.  相似文献   

14.
甲磺隆结合态残留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处理土壤中结合态甲磺隆残留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土壤中甲磺隆结合态残留物的生态效应仍不容忽视,其对土壤细菌、真菌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而对土壤放线菌却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100%,至培养结束时(84 d)放线菌数量还未恢复到对照水平。但微生物反应程度在不同土壤、氮素水平及培养时间上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放线菌可作为评价甲磺隆除草剂残留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敏感指标。外源氮素(尿素)的添加,既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也能缓减结合态农药残留物对土壤放线菌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盐碱土微生物功能群季节动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河西走廊东端永登县6种盐碱土壤类型,对各样地微生物功能群的季节动态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盐碱环境中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夏季出现峰值,真菌数量在秋季和冬季出现峰值;不同微生物功能群基本上只有一个峰值且峰值出现的季节不同,与碳循环相关的纤维素分解菌功能群的峰值出现在冬季,与...  相似文献   

16.
氟唑菌酰羟胺(pydiflumetofen)是一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目前在中国仅登记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为明确其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潜力,测定了番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验证了其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番茄叶霉...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具有拮抗活性的根际细菌,以大丽轮枝菌为靶菌,分离获得棉花根际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和琼脂扩散法筛选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筛选所得菌株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效,并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确立其分类地位,采用底物降解法和抗菌肽基因克隆法检测其产生水解酶和抗菌肽的能力。结果显示,试验共分离获得182株棉花根际细菌,筛选得到3株对大丽轮枝菌抑菌率大于50.00%且抑菌圈直径大于15 mm的菌株,其中菌株H14的抑菌率和抑菌圈直径最大,分别为54.25%和18.10 mm。该菌能在0~9%NaCl和pH 4.5~9.0的NB培养基上生长;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最终将其鉴定为莫哈韦芽胞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菌株H14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和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防效分别为89.55%和74.57%;菌株H14能合成蛋白酶,含有srfAA、fenD、bacA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基因。表明莫哈韦芽胞杆菌菌株H14能够合成蛋白酶和脂肽类拮抗物质,具有良好的抑菌和防病能力。  相似文献   

18.
海洋放线菌A3202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柑橘采后病害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用于防治柑橘采后病害的海洋放线菌,以柑橘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柑橘绿霉病菌P.digitatum和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指示菌,对分离到的25株海洋放线菌进行筛选。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的抑菌谱,并测定其发酵产物粗提物对柑橘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效,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自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的菌株A3202对3种指示菌均具有强抑菌活性,对供试13种植物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柑橘青霉病菌和柑橘绿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带宽度分别可达2.33±0.05 cm和2.32±0.10 cm。该菌株800 mg/L粗提物溶液对接种后7 d的柑橘青霉病、柑橘绿霉病和柑橘炭疽病的相对防效均可达100%。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放线菌中的米修链霉菌Streptomyces misionensis。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化学诱导剂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特性与葡萄内生菌激活的关系,筛选出对葡萄霜霉病有较高生防效果的菌株,本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传统培养法,检测了葡萄茎段的内生菌,并应用4种化学诱导剂对葡萄叶片和茎段进行处理,对被激活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和生防效果的测定。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葡萄茎段内存在多种不同形态的内生细菌,但均处于不可培养状态;经不同浓度的诱导剂处理后叶片和茎段内生菌均增多,其中均以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 acid, BABA)激活菌株数最多,诱导叶片和带叶茎段抗霜霉病效果最好,分别为80.4%和86.8%;被激活的叶片和茎段内生菌均为细菌,且多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只有2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中,由BABA激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L-B-4生防效果高达97.2%,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结合形态特征与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L-B-4被鉴定为产氮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zotoformans)。本文首次发现化学诱导剂在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过程中对葡萄内生细菌有激活作用,且被激活菌株对葡萄霜霉病有较高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