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明确壶瓶枣黑顶病发病情况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壶瓶枣为试验材料,分析壶瓶枣黑顶病的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搭建遮雨棚及采用果实发育调控措施对壶瓶枣黑顶病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壶瓶枣黑顶病的发生与发病期内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呈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搭建遮雨棚和喷施PP333的枣园4级病果占总调查果数的比例较大,黑顶病发病率分别为14.53%和16.54%,显著高于对照果园;而GA3处理的枣园成熟期仅有少量1级和2级病果出现,果实发病率减少至5.75%,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7.89百分点;不同处理后的果实,大果发病率均高于小果。因此,环境因素和果实大小对壶瓶枣黑顶病的发生影响较大,遮雨棚和PP333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黑顶病的发病率,而喷施20 mg/L的GA3可以有效降低黑顶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氟污染与枣黑顶病的关系,进行了氟化氢溶液喷雾诱导枣黑顶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经氟化氢溶液喷雾处理过的枣果其果皮颜色转红速度、果实生长速度等都极显著地低于对照。氟化氢溶液喷雾诱导出的枣黑顶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症状变化规律都与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枣黑顶病相符,从而进一步证实氟污染是引发枣黑顶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枣保1号对壶瓶枣3种主要病害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311-1314
为了研究枣保1号在防控壶瓶枣黑顶病的同时对缩果病和裂果的综合防效,于2014年7—9月,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小白乡红枣基地选取试验枣园,喷施了4次浓度为0.75%的防控剂——枣保1号,在枣果近成熟期调查枣黑顶病、缩果病、裂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喷施枣保1号在极显著降低壶瓶枣黑顶病的同时,也可以极显著地降低缩果病和裂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3种病害的平均防效分别达74.49%±1.16%,76.40%±11.48%和67.07%±7.95%。说明枣保1号在防控枣黑顶病的同时对缩果病、裂果也有很好的防效,为枣保1号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不同生态区域烤烟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烤烟品种在湖南省不同生态区成熟过程中烟叶中烟碱、总氮、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钾的含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烟叶烟碱积累与大田生育期内的降水量、日照时数以及有效积温呈极显著相关,与相对湿度相关性不明显;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与日照时数、降水量、有效积温以及日平均温度极显著相关,与日均温相关性不明显;总氮与日照时数、日均温、降水量、有效积温以及相对湿度均极显著相关;钾含量与有效积温、日平均温度以及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与总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相关性不明显;淀粉含量与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以及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与有效积温和总降水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山西枣黑顶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山西省晋中地区5个有代表性的枣园,系统调查了枣园枣黑顶病的症状、病果的分布型以及发病规律。结果显示:枣黑顶病在四卦、里美庄、王村、东崖、南流等枣区普遍发生,以四卦发病最重,主栽品种壶瓶枣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达73.6%、63.45。发病症状为果实顶部失水萎缩,坏死,但不腐烂,果实病斑处味苦涩,病果无食用及商品价值。枣黑顶病在枣果膨大期、白熟期和成熟期均可发病,首先在果实顶部出现淡黄色的小病斑,随后斑块逐渐变大,呈黑褐色,皱缩。枣黑顶病的发病规律是树顶重于树下,外缘重于内膛;在病区内黑顶病病株呈均匀分布,不存在中心病株和中心病区;离砖厂距离近的区域发病重,远离砖厂的区域发病轻或者不发病。枣黑顶病的发病符合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枣黑顶病的发病规律,选用不同枣树品种用不同质量浓度氟化氢(50,100,200,300,400 mg/L)进行黑顶病的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质量浓度氟化氢溶液诱导下,4个枣树品种的发病时间依次为:壶瓶枣>郎枣>木枣>赞皇大枣;病情指数大小依次为:壶瓶枣>郎枣>木枣>赞皇大枣;同一枣树品种的发病率随氟化氢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生态因子对栀子果实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推动栀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种植,采用HPLC法测定了10个试验点渝栀1号无性系果实中栀子苷、西红花苷的含量,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回归(OPLS)模型,分析了生态因子对栀子主要活性成分栀子苷、西红花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中,栀子果实中的栀子苷、西红花苷含量差异极显著。有机质、7月平均温度、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是影响栀子苷积累的主要因素,其中有机质、年平均相对湿度与栀子苷含量呈正相关,7月平均温度、年平均气温与栀子苷含量呈负相关。钾、活动积温、年日照时数是影响西红花苷积累的主要因素,西红花苷的含量与活动积温呈正相关,与钾、年日照时数呈负相关。说明生态环境的差异,会造成栀子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药材的质量。在栀子栽培立地过程中,可将有机质、7月平均温度、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钾、活动积温、年日照时数这7个因子作为选择优质产区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8.
防氟钙剂防治枣黑顶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枣黑顶病的防治方法,选用氢氧化钙、丙酸钙、碳酸钙3种防氟钙剂与液膜果袋,采用不同的混配处理对防控枣黑顶病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2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其防效为69%,处理11次之,处理1的防效最差;同一钙剂相同浓度下,添加液膜果袋的处理均比不添加液膜果袋的处理的防效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气温度升高对枣果实色素含量的影响,以4年生灵武长枣和骏枣为材料,采用开顶气室模拟增温的方法,设置自然大气温度(对照)和升高大气温度2个水平,测定不同时期枣果实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以揭示气温升高对枣果实着色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大气温度升高处理会显著提高灵武长枣和骏枣果实叶绿素、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但对其在整个发育期的变化趋势无影响,大气温度升高增大了枣果实在膨大期至转色期的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的下降幅度以及转色期至成熟期的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的上升幅度。说明大气温度升高可有效改善果面色泽,有利于枣果实的着色。  相似文献   

10.
以若羌枣树物候期为时段,根据若羌枣区多年的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和各年度红枣产量,研究影响若羌红枣产量的因子。结果表明红枣产量与发芽展叶期和脆熟期降水量之间呈现显著反相关关系;与展叶期内的日照时数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幼果生长期内的日照时数呈现出反相关关系;与展叶期、开花期和生长期的平均温度也呈现出相关性。由此不难看出,降水量少,展叶期内的日照时数充足、平均温度适宜,生长期日照时数少是若羌红枣高产丰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