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淹水灌溉和湿润灌溉条件下蚓粪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积累镉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润灌溉下土壤pH值高于淹水灌溉,蚓粪加速了淹水灌溉下土壤Eh值的下降;淹水灌溉下土壤Fe2+含量显著高于湿润灌溉,蚓粪的施用进一步提高了土壤Fe2+含量;与不施蚓粪相比,淹水灌溉下施用蚓粪显著降低了土壤DTPA-Cd含量...  相似文献   

2.
选择典型稻作区,对灌溉水流传播的杂草种子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取样调查,并与田埂、灌溉水渠周围生境、下茬麦田的杂草群落及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进行比较分析,以研究自然条件下灌溉水流传播的杂草种子与土壤杂草种子库及其他生境杂草群落间的相互关系。 有14科21种杂草种子随灌溉水流输入稻田,这些杂草种子主要隶属禾本科、报春花科、藜科、蓼科等。土壤杂草种子库中共检出19科41种杂草种子,含有所有其他生境中杂草的种子。灌溉水流传播的杂草种子与田埂上、灌溉水渠周围生境、下茬麦田杂草群落及稻田土壤种子库的杂草群落间相似性较高,Sorensen指数均在0.5以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铜折射喷头的微喷系统及土壤湿度计测定土壤含水率的方法研究了西洋参在微喷灌条件下生长发育的适宜土壤湿度及灌水定额,为西洋参合理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根系分布、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东北中部春玉米区土壤结构、根系形态、地上部养分累积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灌溉后土壤三相比显著变化,土壤固相下降,液相和气相比例显著增加,0~20 cm土壤容重降低6.7%~17.9%;灌溉后0~60 cm根系干重及根长总量略有增幅,且在深层土壤中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植株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与不灌溉(CK)相比,隔沟交替灌溉(T1)、全垄灌溉(T2)下植株氮、磷、钾含量平均提高14.5%、42.6%、16.1%,生物量和产量平均提高19.8%和14.3%。因此,在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合理补水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根系合理分布,增加植株养分吸收,进一步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5.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进行不同灌水量与灌溉方法对土壤理化性状、木薯生长及产量影响研究,以探讨木薯苗期最佳的灌水量与灌溉方法。结果表明:同一灌水量下,膜下滴灌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气相比例、土壤肥力、叶片含水量、株高、茎径、产量均比其它处理高;不同灌水量对土壤改善、木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不同,1 200 m3/hm2膜下滴灌效果最好。可见,木薯采用灌水量为1 200 m3/hm2的膜下滴灌处理,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木薯生长、提高产量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6.
新疆棉花膜下交替沟灌技术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棉花膜下交替沟灌技术实现模式 ,可节约灌溉用水33%~ 70 %。膜下起垄沟底植棉模式对减轻霜冻和土壤盐渍化的危害也有明显效果。对膜下交替沟灌技术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电动防雨旱棚水泥池栽控水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结荚初期4~16℃低温水灌溉对花生根际土壤温度、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水灌溉显著降低地表至30cm土层地温,随时间推移,不同温度低温水处理间地温差异减小,至72h趋于一致;显著降低花生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转化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土壤碱解氮和p H值影响较小。灌溉水温越降低,对土壤温度、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越大。研究结果为探明低温水灌溉引起花生减产的原因和合理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疆棉花精准灌溉指标体系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莉  王军  陈嘻  包安明  张清 《中国棉花》2004,31(9):22-24
依据精准种植试验区的土壤条件、气象条件、灌溉条件、管理水平与方式、种植水平与方式 ,建立在试验地土壤背景数据库的基础之上 ,将不同空间单元 (时间和地理空间 )的产量数据与其它多层数据叠合分析 ,提出了北疆棉花精准灌溉的指标体系。利用棉田膜下自动滴灌系统的田间硬件设备的支撑 ,依据棉花不同生育期内对水分的需求量 ,对棉花全生育期进行适时、适量地精准灌溉 ,以期达到节能、高产、优质、环保目标的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9.
卿静  柴金华 《中国棉花》2003,30(3):35-3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灌区近几年试验推广应用的棉花大田膜下滴灌技术 ,是国家发展节水灌溉四个重点之一的田间灌水过程中的一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它的成功已在干旱地区条件类似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亦得到了社会的关注。1大田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主要特点1 .1省水。膜下滴灌是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 ,将水通过滴灌系统及时向作物根区有限的土壤空间供给 ,由过去浇地变成现在的浇作物 ,从而可避免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 ;同时在地膜覆盖条件下 ,土壤水份蒸发大大减少 ,因而节水效果显著。 2 0 0 0年在全师五个团场调查滴灌面积 960 9.2 …  相似文献   

10.
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产量和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干湿交替灌溉(WMD)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以5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结实期设置常规灌溉(CI)和干湿交替灌溉(WMD)两种灌溉方式处理,研究了其对水稻产量、根系形态生理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1)与CI相比,结实期WMD...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LED光源在金线莲工厂化栽培中的应用,利用研发的具有不同比例红(R)、蓝光(B)的LED灯作为光源,以白色荧光灯为对照(CK),设置以下5个试验处理,T1:R/B(3/7), PPFD 20 μmol/(m2·s);T2:R/B(7/3), PPFD 20 μmol/(m2·s);T3:R/B(3/7), PPFD 30 μmol/(m2·s);T4:R/B(7/3), PPFD 30 μmol/(m2·s);T5:R/B(7/3), PPFD 50 μmol/(m2·s),研究不同比例红蓝光源及其光照强度对金线莲的生长、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反应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T4、T5处理的金线莲株高、茎粗、植株干鲜重显著提高;T5处理的金线莲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T1、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T2、T4处理。不同比例红蓝光处理下金线莲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R/B(7/3)处理的金线莲叶片叶绿素含量大于R/B(3/7)处理。不同比例红蓝光源处理的金线莲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光系统I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红光比例减少,蓝光比例增加,可降低金线莲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光系统II活性,同时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效率也随之降低。T2处理可有效提高金线莲叶片SOD和CAT活性,但POD活性降低;T4处理下金线莲叶片POD和CAT活性降低,SOD活性升高;与对照相比,T1处理的金线莲叶片MDA含量显著增加,较对照提高19.4%,而T5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综合各处理金线莲生长来看,T5处理R/B(7/3), PPFD 50 μmol/(m2·s)的金线莲生长最好,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及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林窗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准确估算和森林土壤有机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窗(台风干扰形成)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林窗内和林窗外(林内)土壤呼吸的原位观测试验,并设置去除/保留凋落物处理来分析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合林窗内外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气象要素,研究土壤呼吸的排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林窗的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林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林窗的空气温度与林内的差异不显著(P>0.05);林窗内外的平均土壤呼吸分别为(3.29±0.54)μmol/(m2·s)和(2.38±0.51)μmol/(m2·s)。在月尺度上,林窗内外的土壤呼吸的排放速率呈现多峰型曲线变化规律,排放趋势大致相同,整体呈现出雨季大于旱季的变化规律。林窗和林内的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影响林内和林窗土壤呼吸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有机碳和地下5 cm温度。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japonica inbred cultivar Xiushui 09,indica hybrid combinations Guodao 6 and Liangyoupeijiu as materials,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7 and 2008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erated irrigation on leaf senescence at late growth stage and grain yield of rice.The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of aerated water evidently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at a slow rate.The soil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under aerated irrigation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K,contributing to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effective panicles,seed setting rate and grain yield.In addition,the aerated irrigation improved root function,increased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and decreased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in flag leaves at post-flowering,which delayed leaf senescence process,prolonged leaf functional activity and led to enhanced grain filling.  相似文献   

14.
The canopy temperature of rice at the flowering stage an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treatments(the soil water contents were 24%,55%,90%and 175%at the flowering stage).The canopy temperature was lower than air temperature,an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canopy temperature.The lower the soil water content,the higher the canopy temperature,the less the accumulative absolute value of canopy-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Moreover,the maximum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s and CK in the accumulative absolute value of canopy-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ppeared at 13:00 p.m.in a day,thus,it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suitable measuring time.Under the lowest water content treatment,the peak flowering occurred in the first three days(about 70%of panicles flowered),resulting in shortened and lightened panicle of rice.As to the CK and the high water content treatments,the peak flowering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flowering duration,with longer panicle length and higher panicle weight.Results indicated the lower the soil water content,the less the filled grain number and grain yield.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测墒补灌深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cm(D1)、0~40cm(D2)、0~60cm(D3)和0~140cm(D4)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越冬期各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拔节期补灌至70%,开花期补灌至75%,研究了测墒补灌深度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显著高于D1和D4处理,拔节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显著低于D3处理,土壤水消耗量与D1和D3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低于D4处理。D2和D3处理旗叶光合速率高于D4处理,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含量、籽粒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高于D1和D4处理。D2和D3处理间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D1和D4处理;D2和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D4处理。0~40cm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节水高产的适宜补灌深度。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及产量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开花期对水稻进行不同梯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状况及产量结构之间的关系。 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一般低于气温,但土壤含水量对冠层温度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越低,水稻冠层温度越高,冠气温差绝对值越小,并且在13:00时冠气温差与对照差别最大,认为13:00可以作为测定冠气温差的最适时间。通过对开花时间进行观察,发现土壤含水量最低的处理,植株开花高峰提前,开花时间集中在花期的最初3 d,其平均穗长较小,穗重较轻;而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处理与对照一致,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花期中间时段,平均穗长较大,穗重较重。土壤含水量越低,每穗饱粒数越少。  相似文献   

17.
为给邯郸地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依据,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邯麦16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测墒补灌处理(分别用W70、W75和W80表示,W70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0~40 cm土层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W75处理均为75%,W80处理均为80%),以全生育期不灌溉W0和当地常规灌溉WN为对照,研究了拔节期、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N处理相比,W75处理的总灌水量明显降低,土壤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75处理的总耗水量明显下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均显著增加。开花期依据土壤含水量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5%的水分管理措施,较传统灌溉明显降低了总耗水,同时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实现了高产、节水及水分高效利用,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测墒补灌处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槟榔-咖啡间作槟榔冠层的遮荫度对咖啡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在海南省琼海大陆基地设计3种不同间作模式的大田试验:(1)高密度种植(H):咖啡、槟榔株行距均为2.5 m×3.0 m;(2)中密度种植(M):咖啡株行距2.0 m×3.0 m、槟榔4.0 m×3.0 m;(3)低密度种植(L):咖啡株行距2.0 m×3.0 m、槟榔株行距6.0 m×6.0 m。分别测定不同种植模式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咖啡植株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以及咖啡单株产量,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不同间作模式下叶片光合特性指标和产量,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间作处理中除低密度种植模式下土壤温度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外,其余指标并无显著差异;相较于M,H和L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降低了0.06~0.97 μmol/(m2·s)、0.49~0.97 μmol/(m2·s)和0~0.04 mol/(m2·s)、0.01~ 0.08 mol/(m2·s)。M叶片的蒸腾速率年变化除了夏季低于H 0.11 mmol/(m2·s)左右,高于L 0.47 mmol/(m2·s)左右。其他时期M曲线分别高出H和L 0.33~0.78 mmol/(m2·s)、0.17~0.92 mmol/(m2·s)。在水分利用率方面3种种植模式之间全年变化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咖啡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指标响应于种植模式;中密度种植处理下的咖啡单株鲜果产量相较于高、低密度种植处理分别增产19.41%和18.69%,咖啡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显著增产50.62%和41.67%。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密度种植模式表现较好,在咖啡不同生长时期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位次均为第一。以上结果表明,在槟榔-咖啡间作体系中,适当密植咖啡以及增加槟榔行间距有助于提高咖啡总产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议推行中密度间作的种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间作模式的综合优势,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收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土壤相对含水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5个土壤水分处理(W0~W4),其中各处理在0~140cm土层越冬、拔节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60%和52%(W0),80%、70%和65%(W1),85%、70%和65%(W2),80%、70%和70%(W3),85%、70%和70%(W4),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耗水特性、旗叶水势和相对含水量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W2处理的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高于W3和W4处理,与W1处理无显著差异;灌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低于W4处理,与W3处理无显著差异;土壤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高于W4处理,低于其他处理。灌浆前期W2处理旗叶水势低于W3和W4处理,与W1处理无显著差异,旗叶相对含水量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灌浆后期W2处理旗叶水势和相对含水量均显著高于W1和W3处理,与W4处理无显著差异。W2和W4处理的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其他处理;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高于W4处理。综合来看,本试验条件下,W2处理为冬小麦兼顾高产和节水的最佳测墒补灌模式。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传统耕法、宽窄行立茬交替休闲+条带深松、宽窄行立茬+秸秆粉碎还田+条带深松、宽窄行立茬+秸秆条带覆盖+条带深松、宽窄行立茬+全方位深松5个耕作模式下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少免耕模式与传统耕法相比土壤呼吸速率降低,宽窄行立高茬+秸秆粉碎还田+条带深松降低最为明显,降低了42.6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