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草原牧区生态与经济互动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优良、经济发展是国家、地方和居民追求的共同目标,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这三者的利益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区域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同一政策的不同响应。地域差异决定了适用于一个地方的规律或考核指标并不能适应于所有区域。这就要进行分类治理因地制宜。在经济落后的区域应该强化国家行为,实行生态购买和生态补偿,明确国家的生态供给权、地方的生态保护权和居民生态经济享有权;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应该推行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推行牧权交易实现生态交易,明确国家、地方和居民的生态权利与生态义务的统一,强调经济繁荣和生态优美的统一和结合。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地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更是西北地区实现山川秀美的重要保证。源区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事关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鉴于此,本文立足三江源地区实际情况,遴选了16县经济发展的21项指标以综合考评本区的经济综合发展,并通过分析本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态问题,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源区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互动措施。旨在通过文中互动措施的提出获得本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效益。 相似文献
3.
陕西渭北旱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渭北旱塬地区是陕西省重要的农业基地和果业基地,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一个地区。根据渭北旱塬地区14县3区经济发展的18项指标综合考察了本区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得出咸阳市的三原县在本区的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高为69.35%,长武县的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低为35.52%,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获得本区经济和生态互动发展的相关措施,以促进渭北旱塬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互动发展受到区域环境、政府政策和经济成本的三重约束。文中通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西部典型区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社会、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格局的演变规律,发现西部大开发实施的10年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格局演进趋势表现为:"南动北静,发展存在南北差异";"整体一致提高,但幅度不大,区... 相似文献
5.
甘肃中部干旱区退耕还林预设目标与现实差异研究—基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2 0 0 4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做出大幅调整之时 ,本文研究者选择甘肃省中部干旱农村社区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以退耕还林预设目标与现实差异的研究为切入点 ,反观和反思退耕还林政策。同时 ,作者以政策执行的互动理论模式为依据 ,指出造成退耕还林目标与现实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的参与机制在环境政策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的缺失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期促进和推动退耕还林政策的完善与改进。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西地区具有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环境。研究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于实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效益低下 ,制约本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 ;建立适宜于本地环境的生态型能源结构 ;开展小康示范村和生态示范村的建设 ;加强生态型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库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定西地区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 ,提出了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延川县刘马家疙瘩村企业农庄模式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延川县刘马家疙瘩村生态建设及农业发展模式的调查,总结了该模式的管理思路、生态建设的内容和农业的发展道路,并对治理模式和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刘马家疙瘩村模式是具有水土保持和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现代化农庄,对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庆阳地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较为典型的庆阳地区为例,从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入手,剖析了当前农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庆阳地区的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并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耦合发展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相结合,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特征及矛盾等概念和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耦合理论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条件进行了评价,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划分为三个层次:农牧业耦合、农产品加工业耦合、系统与外部的耦合,并分别对各层耦合的实现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系统耦合的实质是结合各子系统之间的优势,通过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系统总体产出效益的提高。因此,系统耦合发展模式为提高内陆河流域的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分配方案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03年4月15日~5月30日对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22个苏木(乡)、镇,62个村,112个典型户的实地详细调查,在将奈曼旗划分为三大生态经济类型区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类型区归纳、总结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生态经济适用模式。Ⅰ.南部低山丘陵生态经济区:(1)林特产品开发模式,(2)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Ⅱ.中部沼坨沙生态经济区:(1)风沙综合治理模式,(2)林-草-畜-粮模式,(3)“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Ⅲ.中北部草甸平原生态经济区:(1)种-养-加模式,(2)农防林-节水工程高效种植业模式。着重分析了各模式的运行情况及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最后对奈曼旗生态经济由适用模式向优化模式转变,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提出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扎鲁特旗退耕还林还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IS和RS方法,从不同数据源获取所需的土地利用、地形坡度、土地沙漠化、土地适宜性等数据资料,在分析单项因子的基础上,研究了扎鲁特旗的旱耕地与其它因子的关系,确定了退耕地的面积、空间分布及其利用途径,主要结论是:旱耕地是扎鲁特旗的主要耕地组成,也是退耕的主要对象。坡度大于15o的旱地面积占旱地面积的0. 14%;沙化耕地面积占旱地的9. 68%,而且,旱耕地中,大部分为宜林宜牧土地,即使是多宜性耕地,宜农等级也较低。应退耕旱地面积14661hm2,占旱地面积的5. 34%。在退耕地中,宜还林地面积为5635hm2,还草地面积9026hm2。退耕地主要分布在南部,该旗南部边界多适宜退耕还林,而东南部边界的退耕地适宜种草,发展牧业。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为评价对象,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出发,采用林业行业标准(LY/T 1721-2008)和专家赋值法,对河北省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的总生态效益为582619.09万元,生态效益主要以涵养水源和保持土壤肥力效益为主,二者占总生态效益的80.84%;(2)退耕后耕地的大面积减少导致的粮食总产量降低,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08.8万t,1999年~2006年承德市农村人均纯收入都呈稳定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1642~2918元;(3)退耕后,承德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比例急剧减少,农村就业率逐渐升高,2006年恩格尔系数为36.69%;(4)承德市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结果等级为较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结果均为较好,其中社会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以宁夏原州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乃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6):212-216
在对宁夏原州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农户进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资料和数据总结了原州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中的5个问题:退耕和禁牧弱化了畜牧业,工业基础薄弱难以带动后续产业,新培育的后续产业难以带动广大的农户,农民文化水平低阻碍了劳动力转化。结合原州区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和生产体系、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地生态农业、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继续加大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坚持不懈地厉行计划生育政策等5条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地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大通县退耕还林地生物量和林地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浅山区,群落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与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最大,为29.5 t/hm2和9.36 t/(hm2·a),排序为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C(青杨 枸杞)>模式E(柠条)>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A(川赤芍).在脑山区,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主要取决于乔木层的生物量,以模式F最大,排序为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J(青杨 中国沙棘)>模式K(青海云杉 中国沙棘)>模式H(白桦 青海云杉);同时,乔木层的生产力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产力之和呈显著负相关,乔木层对其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是西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全省有水土流失面积 37.94× 1 0 4 km2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3.5 %。黄河流域主要是水力侵蚀 ,长江流域为重力侵蚀 ,河西内陆流域以风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因素为地质结构破碎、土壤质地疏松、降雨时空变率大、植被覆盖度差 ,是缓变因素。而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 ,滥伐毁草过牧和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则是叠加在自然变化上的突变因素 ,加剧了水土流失。未来结合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 ,主要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海大通县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中选择适宜的树种及配置比例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综合考虑土壤化学性质的各项指标,在浅山区以模式C(青杨+枸杞)的N、P、K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养分状况最好,而脑山区则以模式F(青海云杉)和模式G(华北落叶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态发展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协调的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推算直接测量比较困难的部分数据,并在总结目前生态效益评价定量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近5年来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产生的效益。结果表明,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4年发挥的效益是2000年的近2.2倍,各年的平均增长率都达到50%左右,生态效益逐步发挥,从时间序列上呈积累式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措施对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层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对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陕北黄土区不同退耕还林措施(1979年种植的侧柏林、油松林和苹果林)及农地(对照)20 m深土壤剖面的土壤水分、根系分布状况及土壤粘粒含量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措施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率,总体表现为农地(11.30%)苹果林(6.66%)≈油松林(6.48%)≈侧柏林(5.92%)。深层土壤含水率同时受植物根系和土壤质地的影响,植物根系是影响4~10 m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素,根系通过吸水作用降低了土壤含水率,但随着深度的增加,根系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逐渐减弱,土壤质地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逐渐增强,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粘粒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侧柏人工林根系影响土壤水分深度可达18 m,油松林的影响深度为16 m,35 a树龄的苹果林耗水深度为19 m左右。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表现不同。因此,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是生态修复成败与否的关键。由于生态修复的各种生物和工程措施是建立在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因此本文以彭阳县古城乡半阴湿土石质黄土梁峁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对研究区的立地条件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树种组合和造林模式,采用成熟的工程措施和栽培技术,确定该研究区的生态修复组合模式,进而对研究区的生态修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