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理化因素诱变与值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相结合,在细胞水平上筛选各种抗病突变系是一项新的生物工程技术。这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选择效率,已发展成为当代体细胞遗传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植物病原菌种保存工作,却仍用病理学中的常规方法,这一方面对生物技术工作者比较生  相似文献   

2.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SBIs)杀菌剂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综述了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遗传机制、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机制及治理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室内及田间有关SBIs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可能是由1种或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ABC和MFS运输蛋白基因及CYP51蛋白基因是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其中ABC运输蛋白基因能够通过翻转酶将药剂从膜内层转移至外层而排出细胞体外;MFS运输蛋白基因的超表达和本底表达则是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因素;而CYP51蛋白基因与药剂作用时易在病原菌体内发生基因点突变或基因超表达,造成编码蛋白与药剂亲和力下降,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可从基因水平上寻找出与抗药性直接相关的基因、蛋白及调控途径等信息,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合理设计新的、多作用位点的高效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从而延长该类杀菌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以氟啶胺为代表的解偶联剂具有低毒、广谱和高效的特点,对病原真菌、卵菌和细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然而随着杀菌剂频繁而大量的使用,有害生物发展出越来越严重的抗药性。开展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机制研究,能够有效预防或治理病原菌抗药性。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机制解析方法通常以杀菌剂的靶标蛋白为线索展开,但由于氟啶胺这类杀菌剂在病原菌体内可能不是通过与靶标蛋白结合而产生的抑菌作用,使得通过寻找抗性突变体中发生变化的氨基酸位点,进而进行抗性机制解析的方法难以奏效。本综述以氟啶胺和我国自主创制的杀菌剂双苯菌胺为研究对象,对其作用机制及病原菌对其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这类杀菌剂的田间科学使用提供参考,同时可为病原菌多药抗性机制的解析提供借鉴,丰富杀菌剂抗性研究体系,并能够在实践中为病原菌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意义与目的细胞过敏性死亡反应(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ponae,HR)是植物抗病的特征性反应之一。HR引起植物细胞快速死亡,有效地将病原菌限制在侵染位点,阻止其进一步侵染周围健康组织,同时激活植物其他抗病反应的发生。已有研究表明,植物细胞过敏反应和动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具有相似特征,是一有序过程。即在信号分子诱导下,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快速死亡。目前对诱导植物细胞过敏反应的信号组分尚不清楚。利用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已初步揭示活性氧产生,离子通道通透性的改变,一氧化氮(NO)的产生可诱导植物细胞过敏反应,表明…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防控太子参根腐病,本研究于2017年3月-2019年6月自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通过测定平板抑制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6种杀菌剂对太子参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太子参根腐病典型症状为苗期和生长期植株萎蔫、根部和茎基部褐变;块根表皮呈现开裂、组织褐变和干腐状。分离纯化后获得22株培养性状一致的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EF-1α基因序列和特异性引物FOF1/FOR1检测,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表现一致,且符合科赫氏法则。经筛选6.6%嘧菌酯·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该病原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稀释至2 000倍液的抑制率分别为78.52%和75.36%;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这2种杀菌剂处理组的菌丝体发育畸形、断裂、表面皱缩或消解,未见产孢细胞;而无菌水对照处理组的菌丝体生长正常,可见产孢细胞。表明筛选到的2种杀菌剂可用于防治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太子参根腐病。  相似文献   

6.
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是重要的杀菌剂靶标之一,而很多植物病原菌对靶向SDH的杀菌剂已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因此新型靶向SDH的杀菌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药效团连接碎片的虚拟筛选(PFVS)是一种独立于生物物理技术的高通量药物发现方法,采用PFVS方法成功获得了靶向SDH的新型杀菌剂候选化合物—氟苯醚酰胺。本文主要从PFVS原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取代基的修饰以及杀菌活性研究等方面对氟苯醚酰胺的创制进行系统分析。氟苯醚酰胺创制的案例分析可为农药研究工作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元恩 《植物检疫》1993,7(4):264-265
广义的组织培养,不仅包括在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植物组织的培养,而且包括对原生体、悬浮细胞和植物器官的培养。Gamborg 曾根据植物材料的不同,把组织培养分为5种类型,即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器官培养(胚、花药、子房、根和茎的培养等)、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和原生体培养。在植物检疫上,为了建立无检疫对象种苗基地,经常应用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在植物性杀虫剂研究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植物性杀虫剂是与环境有较高和谐度的害虫控制制,但研究开发进程缓慢。生物技术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技术,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有力武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杀虫植物进行遗传改良以提高植物性杀虫剂的含量。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对高效杀虫植物加大繁殖力度以及对杀虫植物进行器官、细胞大规律发酵培养,从而解决植物性杀虫剂的来源问题。利用昆虫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加快有效杀虫植物的初筛和 植物性杀虫剂的抗性预报等。可见,生物技术与植物性杀虫剂研究的有机结合,必将使这门学科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研究进展洪锡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100094)卵菌类的霜霉、疫霉是一些重要病原菌,80年代以来推广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病害一度受抑。但病菌对类似药物很快产生抗性,虽相继推广与代森锰锌(mancozeb)、王铜(copperchlor...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细胞工程学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方法,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有计划地改变和创造细胞遗传物质的技术,以及发展这种技术的研究领域。其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产生次生代谢产物、体细胞杂交和基因遗传改良等。由于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操作,避免了光、温度、湿度变化以及有害生物等外界因子对试验的干扰作用;可大批量提供遗传特性稳定而一致的试验材料,占用空间小,周期短,便于结果测定和进行重复;可以使植物细胞直接均匀一致地连续暴露在精确剂量的除草剂之下,在精心控制的条件下研究除草剂对植物细胞的影响,消除了整株植物对除草剂吸收和输导的一些障碍;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基因重排频率增大,且一个细胞可代表一个潜在植株,使得筛选和获得除草剂抗性突变体的频率增加,难度及工作量减少等整株植物所没有的优点,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为杂草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更多的机遇。本文就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尤其是植物组织的细胞培养技术在杂草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及讨论。  相似文献   

11.
‘芽黄’红瑞木枝干溃疡病在上海发生严重。本研究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将引起此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拟盘多毛孢属一种Pestalotiopsissp.。通过扩增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其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拟盘多毛孢属中分生孢子中间三个细胞异色的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此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5种杀菌剂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对Pestalotiopsis sp.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639~1.787μg/mL。4种杀菌剂室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发病初期,25%丙环唑乳油和25%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当病害发展后,供试4种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均小于50%。  相似文献   

12.
植物病害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病原物对杀菌剂日益严重的抗药性问题和杀菌剂施用导致的环境暴露风险极大限制了传统杀菌剂的开发。植物释放大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到大气中作为植物与周围环境交流互动的信号分子。植物VOCs可以保护自身免受食草动物的侵害,或吸引传粉者和种子传播者,它们还能够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者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本文综述了植物VOCs在生物合成、收集分析、诱导释放、对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诱导植物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典型绿叶挥发物反-2-己烯醛的抑菌和抗性诱导机理;归纳和展望了植物VOCs在田间应用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为该类化合物在可持续病害防控中的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基因沉默现象,在医药与植物保护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相关产品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医药与杀虫剂市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在基于RNAi技术的植物病原微生物的防控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进展,但仍无法实现基于RNAi防治植物病原真菌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本文概述了RNAi研究从1990年至今的发展历程,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提出了RNAi病害防控技术产品化瓶颈问题的新见解,同时讨论了基于RNAi的杀菌剂对传统化学杀菌剂的影响,可为RNAi杀菌剂的创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病原菌对Strobilurin类杀菌剂抗药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结合strobilurin类杀菌剂作用机制的特点,通过室内和田间研究的结果总结了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导机制。Strobilurin类杀菌剂主要结合于病原菌细胞色素bc1复合物中细胞色素b部分的Qo位点,而细胞色素b由突变率很高的线粒体基因组编码,所以病原菌很容易因该基因的突变而导致抗药性发生。至今已至少有14种寄主植物上的25种病原菌在田间表现出了对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抗药性产生的主要机理是病原菌细胞色素b的氨基酸残基发生了单点取代。田间抗性菌株的主要取代位点是G143A、F129L和G143R。一些非靶标生物细胞色素b的143位为丙氨酸,这可能是strobilurin类杀菌剂对其表现安全性的原因之一。由于锈病病菌Puccinia spp.中内含子剪切位点恰好出现在编码G143的GGT之后,G143A的突变会导致突变菌株的死亡,因而它们在田间不会表现出抗药性。此外,Qo抑制剂阻断电子传递后会导致胞内活性氧(ROS)的增加,而ROS可以诱导细胞交替氧化酶(AOX)的表达,进而启动线粒体的旁路氧化途径,使病原菌表现出抗药性。因此,病原菌氨基酸残基的单点取代和交替氧化途径是导致病原菌对strobilurin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卫反应ChrisBowler等植物与病原菌之间有亲和和不亲和两种类型的关系。不亲和关系(抗病寄主,无毒病原菌)常常表现过敏反应(在病原菌穿透位点局部植物细胞坏死),这种过敏反应可以阻止病原菌进一步扩展到其他细胞。在亲和反应(感病寄主,...  相似文献   

16.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多药抗性的发生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杀菌剂在农作物病害田间防治中的大量使用, 植物病原菌的多药抗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现象发生越来越普遍。本文综述了在草坪币斑病、灰霉病、小麦叶枯病和苹果青霉病等病害防治中, 病原菌对杀菌剂多药抗性发生的情况。以及在紫外诱导和杀菌剂离体驯化下,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的多药抗性发生情况。分析了导致植物病原菌多药抗性产生的外排转运蛋白过表达、解毒酶代谢和靶标位点变化等相关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药抗性预防和治理的策略, 以期为田间杀菌剂的高效利用, 延缓药剂的抗性风险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种子处理对西瓜苗期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西瓜苗期立枯病、猝倒病和枯萎病的有效种子处理剂,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选择了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7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种杀菌剂对西瓜种子进行处理。分析了处理种子的活力和幼苗的生长特性;以及在人工接种3种病原菌的胁迫下不同处理种子在基质中的出苗率和发病情况。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种子的活力和幼苗的生长特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但3.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降低了每株幼苗的鲜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则提高了幼苗的整齐度。接种西瓜立枯病菌和猝倒病菌的种子出苗率降低,接种西瓜枯萎病菌的种子出苗率没有明显变化;6.25%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种子对西瓜立枯病的防效最佳,7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浸种对西瓜猝倒病有一定的防效,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没有特别有效的药剂。  相似文献   

18.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群体的形成周明国(全国植保总站病虫抗药性监测培训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60年代以来,内吸性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许多使人们束手无策的重要植物病害,得到了有效的化学防治。然而,随着...  相似文献   

19.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抗性风险评估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由基本风险和治理风险组成。杀菌剂使用之前或之初可根据 人工诱变、药剂选择或驯化实验、田间野生敏感菌株敏感性变异、抗药菌株的生物及遗传特 征、杀菌剂作用方式等进行基本抗药风险预测;杀菌剂使用数年之后可根据人工诱变、药剂 选择或驯化、田间药效与抗药性发生、抗药菌株的生物及遗传特征、杀菌剂作用方式与使用 对策等已有资料进行抗药风险评估。目前已有4种方法用于抗药风险评估。由杀菌剂与病害 共同决定的基本抗药风险可分成低、中和高度。基本抗性风险高的药剂合理使用可延缓田间 抗药性发生,中度基本抗性风险药剂不合理使用也可引发田间抗药性发生和药效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甲基立枯磷对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基立枯磷 ( tolclofos- methyl)系 1 982年正式公布的广谱性杀菌剂 ,在我国还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它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 ,可以用于多种主要农作物的重要病害防治 ,尤其是目前我国部分病原菌对一些广谱性杀菌剂已经出现抗药性 ,需要推出新的杀菌剂 ,因此研究甲基立枯磷对我国重要植物病原的活性是有意义的。有关甲基立枯磷杀菌活性的报道很多 [1~ 6] ,但详细作用机制并不清楚。研究甲基立枯磷的抑菌谱有助于了解其杀菌机理。作者根据已有的报道选择了部分常见的植物病原菌为试验菌种 ,对甲基立枯磷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室内离体测定。1 材料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