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瑶  陈涛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3):73-76,81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经济类型进行了划分。首先建立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2个类型划分指标进行筛选。再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将贵州喀斯特地区75个县(市)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类型。最后对各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同时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说明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考验,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受力不相协调。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与生态重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中心地区,是中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省份。轻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已达35 920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39%。由于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背景的特殊性,其研究对石漠化的生态重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生态地质环境背景的特殊性,提出适宜的生态重建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理  苏维词    刘灿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251-255
为定量评价贵州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以贵州省2007—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对贵州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长,由2007年的0.962 4 hm2增长到2011年的1.044 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由2007年的0.427 4 hm2减少到2011年0.405 2 hm2;生态赤字不断加大,其中2010年生态赤字最大,达到0.648 km2/人,持续的生态赤字表明贵州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均生态足迹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足迹的增加,耕地资源的减少,导致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基于此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建议,以减少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基于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红壤退化严重的福建安溪县和永定县为例,评价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通过计算结果表明,其生态足迹呈现赤字,生态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对此,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经济主要为传统的农业经济,建立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依据,评析了农业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等措施建立和完善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和EF模型的小流域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以红壤退化严重的福建省朱溪河流域为例,分别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并分析其生态安全。结果表明,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且渐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呈现赤字,生态压力处于不安全状况,生态经济协调性差,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相协调。针对此,提出了有利于红壤退化地综合治理及其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生态恢复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依据生态赤字占人均生态足迹比率,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以毕节地区为例,通过生态足迹的需求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得出,在考虑化石燃料情况下,毕节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970 3hm2,区域发展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0.267 9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702 3,人均生态赤字与生态足迹比率为-0.877 9,反映了毕节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病态状态。在不考虑化石燃料消耗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后果前提条件下,毕节试验区及所属8个县市均为亚健康状态和欠健康状态。在空间格局上,毕节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由西北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逐渐变差;在不考虑化石燃料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空间变化也大致从中心向周围方向变差。化石燃料、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大小及喀斯特出露面积(人地矛盾)对毕节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徐瑶  陈涛 《土壤通报》2006,37(2):294-29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经济类型进行了划分。首先建立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2个类型划分指标进行筛选,再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地区75个县(市)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类型,最后对各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生态恢复,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背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在贵州毕节市石桥小流域设计了生态修复监测系统,旨在实现动态监测和信息定期更新,为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定量数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资源优势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的典型代表,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但突出的人地矛盾、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劣的气候及落后的生产习惯严重制约着它的可持续发展。在深入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资源优势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等适合贵州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议,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乃至我国整个西南喀斯特地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喀斯特山区的自然地理要素组成发生变化,产生了严重的石漠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直接导致贫困。对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退化过程加以分析,以贵州省罗甸县大关村的生态重建为例,进行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重建及脱贫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选取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对比分析石漠化生态治理前后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土壤理化性质、小气候特征、植被数量特征和地表水土流失状况等指标。结果表明:石漠化是可以治理的,强度石漠化治理效应优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次之,潜在石漠化生态效应速度最慢;治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地表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改善了区域局部小气候。  相似文献   

14.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障碍因素分析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健 《土壤通报》2005,36(5):795-798
喀斯特环境是一种脆弱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在贵州集中连片分布,碳酸盐类岩石出露达13×104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6%,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论述了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土壤障碍因素,提出大量施用有机肥,合理施用石灰,调整种植结构,扩种绿肥和防治水土流失是喀斯特地区土壤培肥的主要措施,对西部大开发与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生态农业是在世界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持续发展首先在农业有了突破.生态农业的建立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结合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的发展也应当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为此应当明确树立生态经济系统的观念、生态经济平衡的观念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并明确认识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  相似文献   

17.
阿着底村生态建设工程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工程建设主要模式,以喀斯特性生态系统区云南省石林县内具彝族撒尼特色典型村———阿着底为例,定量分析了该村的生态建设工程及所取得的效益,并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建议,为该村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并为喀斯特生态系统区和少数民族山区的农村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模式和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