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通过对红枣黑斑病的发病规律及发病原因分析,结合红枣矮密早栽培模式,提出以加强枣园综合管理提高树势为主,以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红枣黑斑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导致果肉腐烂,不堪食用。本文概括了红枣黑斑病的主要症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和传播途径,分析了红枣黑斑病的发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枣黑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提高红枣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红枣黑斑病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病害。随着南疆地区红枣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展,再加管理滞后、气候异常,红枣黑斑病发生越来越重,红枣产量损失20%~30%,发病严重时减产率高达50%~70%。一、发病症状1.叶片症状展叶后即表现症状。叶片上先是出现针尖大小的褐色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最外缘黄色,内缘黑色到褐色,交界明显。2.花器症状受害花柱头和雄蕊产生黑色斑点,萼片从顶端  相似文献   

4.
主要讲述了红枣产生黑斑病的管理和栽培上的成因及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红枣黑斑病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枣黑斑病是一类由真菌侵染所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果实,导致果实果肉腐烂,不堪食用。为了进一步建立新疆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合理预防红枣黑斑病并对其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新疆红枣黑斑病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国内研究的成果,对病害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及其综合防治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展望了红枣黑斑病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疆红枣黑斑病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控制新疆红枣黑斑病的发生及危害,采用抑菌圈比较、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20种杀菌剂进行筛选。通过抑菌圈比较发现,80%乙蒜素、50%氯溴异氰尿酸、40%多·福、40%氟硅唑、50%乙嘧酚、72%霜脲锰锌、37%苯醚甲环唑和5%己唑醇8种杀菌剂抑菌力较强,抑菌半径在1.83~3.80 cm。对其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0%氟硅唑对红枣黑斑病菌的毒力最大,EC50值(抑菌中质量浓度)为35.89 mg/L;其次为5%己唑醇,EC50值为58.24 mg/L;其余6种药剂EC50值为113.11~517.13 mg/L。选取抑菌效果好且稳定的4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80%乙蒜素最终防效最高(65.3%),5%己唑醇次之(61.7%),其余2种药剂(50%氯溴异氰尿酸、40%氟硅唑)的防效为52.7%~56.3%。综上,80%乙蒜素和5%己唑醇防效最好,可作为当前防治新疆红枣黑斑病的主打药剂。  相似文献   

7.
龙朝宇 《农村科技》2014,(10):25-26
<正>随着新疆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模式的广泛应用,阿克苏地区红枣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各种病害发生,危害不断加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红枣产业的发展。一、黑斑病1.主要症状红枣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发病早期,叶片褪绿;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病斑,病斑呈不规则形扩大并连成一片,叶片随之变黄卷曲,并脱落。红枣黑  相似文献   

8.
陕北红枣裂果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是红枣的适生区,现有红枣面积17.3万hm2。多年来,秋季连阴雨天气导致红枣裂果现象十分严重,红枣产业发展严重受阻。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陕北地区红枣裂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红枣黑斑病是一种真菌感染红枣果实造成的,又叫黑腐病、黑头病、黑屁股病。一般来说枣树低矮、潮湿的地块,都容易发生,尤其是秋季雨水多的话,发病严重。近年来红枣不同程度的受到危害,枣农损失较大,尤其是2010年、2013年发生严重。 一、症状 果实白熟期开始显症,果顶或脐部,圆形或椭圆形黑红色病斑。病部皮下组织坏死变褐,呈半圆形软木状组织深入果肉,病部和周围组织味极苦,不堪食用。该病发病迅速,常表现为突发性和爆发性,尤其是在果实白熟期之间遇雨后的3~5天发生。病枣果不脱落是该病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介绍甘薯黑斑病的症状、发病特点、侵染循环、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枣黑斑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连续3年的病果致病菌分离和病原菌回接试验,结果证明,引起枣果实黑斑病的致病菌是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和Alternaria sp,属弱寄生菌;由于使用GA增加产量,降低了叶果比,果实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下降是黑斑病发生的内因;8月下旬多雨引起的果实生理紊乱症(皱胴病)是黑斑病发生的重要诱因;成熟期遇雨是黑斑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为给冬枣(Ziziphus jujube Mill.)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良菌株资源,以冬枣黑斑病菌为靶标,从冬枣健果中进行拮抗微生物资源的筛选。利用梯度稀释法从健康冬枣果实表面分离出细菌397株,其中K5-4对冬枣黑斑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抑菌带宽度为10.06 mm,该菌的无菌发酵液也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活体防病试验发现,该菌能够有效地抑制冬枣黑斑病的发生,浓度为1×108cfu/m L时对黑斑病的防效为78.50%。该菌能够在冬枣果实中定殖,在接种后48 h内K5-4菌数增长为初始值的31.62倍,有无黑斑病病原菌存在对K5-4的定殖影响不大。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在防治冬枣黑斑病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魏书琴  刘俊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30-9531
[目的]筛选对刺五加黑斑病菌具有抑菌效果的药剂。[方法]用11种药剂在2 500、1 250和833 μg/ml 3种浓度条件下分别对刺五加黑斑病菌进行处理,研究不同药剂和稀释浓度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不同药剂和稀释浓度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抑菌效果影响很大,其中10%世高水分散剂、30%福嘧霉悬浮剂、50%扑海因WP和20%黑星叶霉唑超微WP对刺五加黑斑病的抑菌效果最佳,在各浓度处理条件下的抑菌率均为100%;3%多抗霉素WP的抑菌效果也很好;50%菌安利WP在浓度为2 500 μg/ml时,75%达科宁(百菌清)WP在浓度为1 250 μg/ml时,对刺五加黑斑病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他药剂对刺五加黑斑病的抑制作用不大。[结论]在11种药剂的3种浓度处理中,筛选出5种对刺五加黑斑病菌具有较明显抑制作用的药剂。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对猕猴桃黑头病有效的杀菌剂,以猕猴桃黑头病病原菌Diaporthe eres为试验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并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对猕猴桃黑头病的田间防效显著(P<0.05)。因此,这5种杀菌剂均可作为病害防治的有效药剂,特别是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3种杀菌剂田间防效均达到85%以上,可作为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15.
阿克苏枣黑斑病的病原分析与药剂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阿克苏地区周边枣园具有典型枣(Ziziphus jujuba Mill.)黑斑病症状的病果进行病原鉴定,测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氟硅·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和多抗霉素对枣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其致病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多抗霉素1 500倍稀释液对枣黑斑病发病率的防治效果最好,为91.2%;其次是43%戊唑醇5 000倍稀释液,防治效果为89.5%;再者是25%苯醚甲环唑1 500倍稀释液,防治效果为75.4%。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病斑处进行微生物培养、纯化、回接,发现从病班处分离的链格孢菌回接冬枣上不会主动侵染,刺孔培养后也不会形成青斑。所以冬枣青斑病不是真菌等微生物直接侵染引起的。通过观察病斑在树冠和果实上的位置,发现青斑在树冠内堂发病率最高,为22.23%;青斑主要发生在果实的背阴面,占所采病果的51.73%;主要发生在果实的中部,占所采病果的41.38%,由此可初步断定冬枣青斑病可能是缺钙引起的;架设防虫网架并喷杀虫剂后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而杀菌、喷钙后发病率显著降低对照,说明冬枣青斑病也不是昆虫叮咬引起的,而是由于冬枣缺钙等微量元素导致冬枣抵御真菌侵染的能力下降,链格孢菌通过机械损伤或昆虫叮咬的伤口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7.
张国辉  陶敏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77-11479
[目的]对贵州省毕节市的白菜黑斑病进行病害分析和病原鉴定,以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表面组织分离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培养、镜检、孢子大小测定和鉴定。[结果]显微镜镜检的病原菌特征表明,引起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sp.),病原菌的孢子大小为(15.0~38.5)μm×(7.5~13.5)μm,结合寄主和病原特征,引起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芸薹生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结论]芸薹生链格孢为贵州省毕节市当前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农业措施和药剂预防来减少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安徽沿江地区杨树黑斑病流行规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水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27-228,263
2006年对安徽沿江地区杨树黑斑病流行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树黑斑病是一个多循环病害,其季节流行曲线呈多峰曲线;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子是降雨量和湿度,当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高温无雨干旱天气,病害明显受到抑制,而当出现降雨、温度下降时,病情迅速扩展,病害加重。  相似文献   

19.
水稻污点病发生与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水稻污点病在黑龙江省的分布与危害情况、病害症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