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林业》2020,(1):64-67
一、《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政策支撑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回答“为什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怎样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怎么管好自然保护地”等一系列问题,立足我国现实,对接国际做法,大胆改革创新,提出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整体设计思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近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2019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评选结果出炉。一、《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政策支撑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回答"为什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自然保护地"等一系列问题,立足我国现实,对接国际做法,大胆改革创新,提出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整体设计思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2020年中国自然保护地十件大事。一、自然保护地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设立自然保护地建设国家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建设。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园考察,了解加强贺兰山生态保护等情况。  相似文献   

5.
6.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作了解读。从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体现改革创新、并与国际接轨的原则,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意义、核心理念以及国家公园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分类系统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建立统一分级分类的管理体制、创新科学规范适用的监管机制、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解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和构建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保障机制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绿文 《国土绿化》2020,(4):48-49
<正>记者从3月31日召开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获悉,国家林草局与青海省共同启动示范省建设工作以来,积极探索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保护、管理和建设之路,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职能改革创新、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累了经验。据介绍,自开展示范省建设工作以来,青海省制订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建立由青海省林草局行使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的统一管理机构,明确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管理机构的级别和管理层级等机构设置问题,为自然保护地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建伟 《国土绿化》2019,(10):50-53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零开始并逐步完善,也同样走过70年历程。在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由国家公园(试点)、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等)组成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短短70年,中国自然保护事业成就有目共睹。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超过十类的自然保护地。截至2018年,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1.18万处,其中国家级3766处;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以上,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
1月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公布2019年中国森林旅游十件大事。这十件大事分别是:一、新修订的《森林法》明确森林旅游法律地位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中国樱桃保护地建造、合理扣棚时间及一整套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3月17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在京发布2013年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这是该会首次对外发布“2013年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内容涉及“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部署推进一批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等。  相似文献   

13.
分析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基本特征,对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省自然保护地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包含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沙漠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类型;管理体制存在生态保护多头管理、政出多门问题严重,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庞杂交叉甚至矛盾,土地权属复杂混乱等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体系由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转变;服从大局,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管理;尊重自然法则,实现严格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统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建伟 《国土绿化》2019,(11):46-4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依据,是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前提,也是我们当前建设和发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走过了70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超过十类的自然保护地,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1.18万处,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林业》2020,(1):60-63
一、中国多项提案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大会上获通过,中方倡导全链条打非理念2019年8月17日至28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18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提出的将白冠长尾雉、滇海棘螈和高山棘螈、疣螈属、瘰螈属以及睑虎属物种列入附录II的5项提案全部顺利通过。  相似文献   

17.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介绍了发布内容,并就打击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答记者问。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总工程师严旬、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副局长张萍、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孟宪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有关提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既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存在空间交叉重叠、权责模糊、多头管理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难题。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是国家破解这一难题的制度举措。文中在介绍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概念、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现有法律制度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衔接的设想。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过程中,理顺国家公园与既有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加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思路为:在宏观政策法律层面,从国家统一立法、提升立法协调性、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国家公园体制法律建构的整体设想;在微观制度保障层面,吸纳保护原则、差异原则及衔接原则,建立国家统一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建议以《国家公园法》的制定为契机,统筹考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统领自然空间保护的基本法——《自然保护地法》。  相似文献   

20.
近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2019年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件大事评选结果出炉,该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一、中国多项提案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大会上获通过,中方倡导全链条打非理念2019年8月17日至28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18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提出的将白冠长尾雉、镇海棘螈和高山棘螈、疣螈属、瘰螈属以及睑虎属物沖列入附录Ⅱ的5项提案全部顺利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