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圈养红斑羚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圈养红斑羚的繁殖生态吴锋,张词祖,卫士德,周建华,丁明山(上海动物园200335)上海动物园饲养红斑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对红斑羚的繁殖规律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总结,获得了许多在野外无法获得的珍贵资料。本文详尽地报道了圈养红斑羚的繁殖生态资料,为进...  相似文献   

2.
扬子鳄的人工饲养及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隶属爬行纲,鳄目,鳄科,鼍属。有古生物“活化石”之称。扬子鳄有很高的科研和生态价值,对研究恐龙类的起源与演化,了解地质变迁和物质的起源演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上气候变迁、环境污染、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等因素,导致扬子鳄种群数量逐年减少,成为世界上23种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人工饲养和繁殖是拯救扬子鳄的有效途径,我园自1985年开始饲养扬子鳄,2001年又从海南岛引进4条扬子鳄,按体形大小编为1~4#,其中1#、2#为雄性,3#、4#为雌性。从体长和背鳞上的年轮推断,…  相似文献   

3.
猕猴是一种许多生物学特性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灵长类动物,目前已成为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需求量日益增加。而长期以来,人类对猕猴的滥加捕杀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使这一资源急剧减少,因此只有通过人...  相似文献   

4.
为了缓解山羊放牧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合理利用资源,达到既保护生态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畜牧业的目的。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我们分别在马山、隆安、都安、大化四个县进行山羊放牧与圈养的繁殖情况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发现,圈养组母羊年产羊羔1.36~1.66胎,胎产羊羔数1.36~1、46只,初生重1.57~2.25千克,三月断奶体重lll82~16.57千克,育成率91.2%~98.5%;放牧组母羊年产羊羔1.34~1.63胎,胎产羊羔数1.34~1.43只,初生重1.55~1.99千克,三月龄断奶体重9.85~13.5千克,育成率88.3%~96.4%。试验证明:山羊圈养对其繁殖性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富华  杨立  吴诗宝  李韶山  张莉 《野生动物》2013,34(5):289-290,303
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育研究基地出生。不幸的是2011年8月11日胎儿的母亲在胎儿快要临产时因病而亡,胎儿也因母兽病亡而夭折。雌性,全长19.8 cm,重120 g,已基本发育成熟,估计不久就会出生,已制作成标本与母兽标本一起保存在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胎儿的父亲仍饲养在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殖研究基地,健康状况良好。这是有报道的全球第一例人工圈养繁殖的马来穿山甲胎儿资料,十分珍贵。表明马来穿山甲在人工圈养条件下能够进行成功的繁殖交配,采取的人工驯养方法适合。  相似文献   

6.
广州动物园自2003年始连续4年对扬子鳄的人工孵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温度28~32℃,湿度92%~98%较适宜人工孵化扬子鳄,能取得理想的孵化率,孵化期为59~76天.在合适的孵化温度范围内,温度愈低,则孵化期愈长,出雏的幼鳄卵黄吸收较好,发育较完全;温度愈高,则孵化期愈短,胚胎发育不完善,出雏后较难饲养.  相似文献   

7.
2012年10月2日,华南师范大学穿山甲人工驯养与繁育研究基地一头圈养条件下受孕的马来穿山甲产出一例畸形仔兽,产出时仔兽已没有生命体征,体重90 g,体长24.1 cm,雄性;幼仔头部多个器官畸形:隐眼,外耳发育不全,双侧唇腭裂,额顶部右侧有明显的凸起,身体其他部分发育正常;已制成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认为此仔兽畸形可能与母兽的营养改变、疾病或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本案例对今后妊娠期的穿山甲母兽饲养管理、疾病治疗以及保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于泽英 《野生动物》2011,32(2):69-72
川金丝猴圈养种群大多饲养在中国的动物园中。根据《川金丝猴国际谱系簿2009》记录,到2009年12月31日种群存活数量227只,包括野外出生个体、圈养出生个体。种群中圈养出生个体数量占主要部分,2009年占80.0%,种群的增加更多地依靠圈养出生个体数量的增加,近年种群发展出现停滞状态,种群的繁殖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主要是由于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率低于野外捕获个体的繁殖率;育龄动物中圈养出生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2 a以前,而野外捕获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3 a以后。1 a以下幼仔的死亡原因与近亲繁殖、世代数、南北饲养地点无关。应该研究川金丝猴野外幼仔的出生、亚成体生长问题,为人工饲养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妊娠母兽的饲养管理,以解决圈养出生个体低繁殖率和高死亡率的问题,保证圈养种群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1 建好羊舍 羊舍要背风向阳,冬暖夏凉。每只羊占地1 m2,羊舍外设运动场,面积为羊舍面积的3倍。运动场上设饲槽、草架、饮水槽等。羊舍附近建饲料库、青贮窖等设施。同时,要安装饲料加工机械及铡草机等设备,用于加工精粗饲料。  相似文献   

10.
建立小熊猫人工种群开展繁殖研究是减轻野生种群压力,有效保护小熊猫的措施之一。为探索提高人工条件下小熊猫繁殖水平,2011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圈养小熊猫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改进提高。通过对小熊猫的饲养、繁育环境条件的改善,小熊猫的繁育情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结果显示,改进后,小熊猫的发情率、受胎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其繁殖成活率从改进前的55. 5%极显著地提高到改进后的76. 26%(P <0. 01)。  相似文献   

11.
在2003年3月~2005年3月间,分4次对0.5~6.5年龄段已知年龄的人工饲养的扬子鳄头长(HL)、头宽(HW)、吻眼间距(SE)和眼间距(EE)这4个头部形态参数和体长进行测量。在所测量的各年龄段中,鳄的体长范围互有重叠,不适合作为鳄年龄鉴定的指标。以体长作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头长在0.5龄与2.5龄间(P=0.173)无显著性差异,头宽在0.5龄与1.5、2.5和3.5龄间(P=1.171、P=1.013、P=1.533)以及1.5龄与2.5龄间(P=0.159)无显著性差异;而头长和头宽在其他年龄段间,以及吻眼间距和眼间距在所有年龄段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同一批鳄生长一年后,即1.5龄长到2.5龄,2.5龄长到3.5龄,4.5龄长到5.5龄,其头部形态的4个参数都有显著性变化,而在不同年份生长的同龄鳄间,如在1.52、.5和5.5龄的同龄鳄间,其吻眼间距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头长和头宽在2.5和5.5龄时具有显著性差异,眼间距却都无显著性差异,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在同龄的不同性别鳄中,如4.5龄的雌雄鳄间,眼间距无显著性差异,即该参数不存在性别的差异。经比较分析显示,扬子鳄的年龄不宜通过体长、头长、头宽和吻眼间距等参数进行确定,而与眼间距值存在着对应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为野生扬子鳄种群的结构变化建立动态模型,为野生扬子鳄的性成熟年龄及生育年龄做出准确的判断,对鳄的引种贸易和科研中的样本筛选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扬子鳄胚胎背部皮肤及鳞甲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16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胚胎背部皮肤及鳞甲的形态及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20天,来自胚胎中胚层生皮节的间充质细胞开始向原始表皮下迁移,表皮仅具周皮层与生发层两层细胞。第28天背部鳞片开始明显,左右鳞片之间出现很浅的鳞间沟,前后鳞片交界处的原始表皮、真皮层开始向外突出形成鳞甲原基。第34天鳞甲原基突出伸长,第40天背鳞的纵崤明显。第34~50天中,鳞甲后缘基部的表皮层向鳞甲前缘基部的真皮层不断内陷,鳞甲显著伸长并向体后方水平伸出。背部表皮在孵化第34天出现三层细胞,第40天周皮细胞中开始出现色素沉集。第50天表皮具四层细胞,周皮层细胞中出现大量色素沉集。第60天表皮分层与成体时相似,周皮层已退化。孵化第34天真皮层细胞形态出现多样化,第40天真皮可分上、下两层。第50天真皮上层中形成交织的胶原纤维网,下层中形成平行走向的胶原纤维。本文简要讨论了扬子鳄鳞甲的形态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适宜温度孵化下扬子鳄蛋质量变化及胚胎代谢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巢材温度保持相同下采用 2 9℃、31℃和 33℃ 3种温度对扬子鳄蛋进行孵化。孵化中蛋和蛋壳的质量减少 ,不同温度间 ,蛋终末减重率无显著差异 ,而蛋壳终末减重量有极显著差异 ,31℃下的终末减重量为最多。胚胎代谢率呈高峰型变化 ,3种温度间胚胎耗氧量变化形式相似 ,高峰型胚胎代谢类型显示鳄胚胎发育对自然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5.
有机硒对雄性昆明小鼠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试验小白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0.15 mg/kg)、缺硒组(0.01 mg/kg)、低硒组(0.16 mg/kg)、中硒组(0.31 mg/kg)和高硒组(0.61 mg/kg),试验鼠自由采食。待成功建立缺硒及各剂量组动物模型后,测定试验鼠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雄性小鼠繁殖性能的指标(精液品质—畸形率、顶体反应、渗透性)。试验结果显示,在第9周末成功建立缺硒动物模型;补硒各组的生殖脏器指数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但与缺硒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缺硒组精子活力仅23.1%±2.3%,精子畸形率达57.9%±0.3%,顶体完整率仅47.0%±6.3%,低渗膨胀率为43.8%±2.1%,产仔率为0,均与其它各组差异极显著;补硒组精子活力和活率均有加强,且除低渗膨胀率外,其它繁殖指标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缺硒导致雄性小鼠生长受阻及繁殖性能降低,含硒化合物,尤其是有机硒化合物有增强繁殖性能的作用,且安全剂量范围内的高剂量组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扬子鳄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野外现存极少。上海野生动物园在鳄鱼展区内饲养有 1 6条扬子鳄 ,根据鳄鱼生活习性 ,每年秋末起将其移至保温笼舍越冬 ,春天气温达到1 5℃时移出放入展区水域。 2 0 0 0年 4月份 ,扬子鳄在越冬期末发生沙雷氏菌 (Serratia  相似文献   

17.
中华倒刺鱼巴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邴旭文 《经济动物学报》2004,8(4):221-223,226
为了研究积累中华倒刺鱼巴生物学特性的相关资料 ,为其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收集该样本 94尾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其染色体数为 (2n =10 0 ) ,核型公式为 18m +32sm +2 6st+2 4t,臂数 (NF =15 0 )。 1~ 4龄是生长较快的生长阶段。属广温性底栖鱼类 ,适应温度为 0~ 36℃ ,最适摄食生长温度 2 2~ 2 8℃。杂食性 ,以高等植物、藻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性成熟年龄 4龄以上 ,绝对怀卵量每克体重为 12~ 14粒 ,成熟卵直径 1 3~ 1 6mm ,略具黏性 ,受精卵的出膜时间为 38~ 4 8h。产卵季节为每年的4~ 6月份 ,产卵水温 19~ 2 8℃。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基因组序列AF469603中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基因,建立该病毒的半套式RT-PCR检测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死中蜂幼虫,可扩增到特异的目的片段,序列分析得出,PCR扩增片段与AF469603同源性高于97%,与其他病原无同源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镁添加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3.0、4.5、6.0和7.5 g/kg镁(L-天门冬氨酸镁形式),制成镁含量实测值分别为0.98、1.43、3.40、4.79、6.65和7.98 g/kg的6种试验饲料。选取平均体重为(2.97±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90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幼蟹。每组幼蟹随机投喂1种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添加3.0 g/kg镁组幼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全蟹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蟹日摄食率、饲料系数及全蟹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各组之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全蟹中镁含量随着饲料中镁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而钙含量则在未添加镁组最高,导致此组的钙镁比最高。幼蟹肝胰腺和血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随着饲料中镁添加量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添加3.0 g/kg镁组达到最高值,其肝胰腺中GSH含量显著高于添加7.5 g/kg镁组(P<0.05),血清中GSH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镁组(P<0.05);血清和肝胰腺中丙二醛(M DA)含量则随着饲料中镁添加量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在添加3.0 g/kg镁组获得最低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得出,以L-天门冬氨酸镁为镁源,当饲料中镁添加量为3.0~4.5 g/kg时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效果较好;以肝胰腺中GSH含量为判据,采用二次回归模型进行拟合发现,当饲料中镁添加量为3.76 g/kg(饲料中镁含量为4.39 g/kg)时,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20.
西方蜜蜂咽下腺与繁殖力的发育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条件和非条件分析的方法对 3品种西方蜜峰的蜂群繁殖力和工蜂咽下腺重量进行了发育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除蜂群的起始繁殖群势和 1日龄工蜂咽下腺重量外 ,其它各个时期均检测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基因型方差 ,说明二性状主要受遗传决定。条件遗传分析发现 ,在某些无法检测到非条件方差的时期存在显著水平的条件方差 ,表明在不同时期有基因的新表达。同一性状不同时期的相关分析表明 ,除 1月 31日群势、1日龄工蜂咽下腺重量分别与其它各阶段没有检测到遗传相关外 ,其余各时期之间均检测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基因型相关 ,表明控制这二性状早期表现的遗传效应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调节后期的表现。成对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除了 1月 31日群势、1日龄工蜂咽下腺重量与蜂群产浆量没有检测到遗传相关外 ,其它各时期均检测到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相关 ,说明除 1月 31日、1日龄两个阶段外的其它时期对二性状进行改良均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