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淑玲 《齐鲁渔业》2006,23(6):47-47
近几年,刺参增养殖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增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苗种市场供不应求,因而给苗种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但是,许多育苗企业在刺参育苗、保苗生产过程中受桡足类及其他病害影响,产量不稳定, 有些甚至导致育苗、保苗失败。现将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过程中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1 桡足类大量产生的原因 1.1 不重视育苗用水的处理由于沙滤池滤水速度、滤水量与育苗用水不配套,有些育苗单位有意减少细沙层高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刺参增养殖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增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苗种市场供不应求,因而给苗种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但是,许多育苗企业在刺参育苗、保苗生产过程中受桡足类及其他病害影响,产量不稳定,有些甚至导致育苗、保苗失败。现将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过程中的危害及其  相似文献   

3.
桡足类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包括哲水蚤目、猛水蚤目和剑水蚤目。若体型较大,在烧杯中肉眼可见,约针尖大,在水体中呈白点状间歇式运动,此时就可以确定是桡足类;而大型枝角类则是规律性游动,不是跳动,枝角类身体两侧且有羽毛状附肢,由此可以区分枝角类和桡足类。通常北方天津、河北、辽宁地区南美白对虾放苗普遍比江浙、上海片区要晚。时间在5月1号到6月底。天津较早,5月1日开始放苗,到6月上旬90%放苗完毕,辽宁、河北较晚一些,但是在此期间,北方天气不稳定,经常有寒流来袭,尤其今年,气温很低,影响正常放苗。许多时候就是养殖户朋友…  相似文献   

4.
枝角类和桡足类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枝角类和桡足类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及内陆咸水水域,俗称水蚤、鱼虫、虾仔,它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尤其是海水种类体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是鱼、虾、蟹幼体的重要饵料。枝角类主要种类为裸腹蚤;桡足类主要种类为海产猛水蚤和哲水蚤及淡水中的镖水蚤。这些种类中绝大多数均可作为河蟹育苗不同阶段各期幼体的适口饵料。1999~2000年在河蟹人工育苗中,我们用该饵料部分或全部替代代用饵料及卤虫卵,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及较好的经济效益。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本试验设备采用天然海水人工育苗场进行河蟹育苗的原有设备,枝角类和桡…  相似文献   

5.
用80%敌敌畏乳剂01×10-6,施药后20min可杀灭杂色蛤育苗池内的桡足类。施药后20min到1h换水,对杂色蛤幼体的生长和成活率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7.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Copepoda),是海水鱼类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饵料,天然海水中虽然存在一定量的桡足类,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育苗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刺参增养殖在我国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增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苗种市场供不应求,因而给苗种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商机。但是,许多育苗企业在刺参育苗、保苗生产过程中受桡足类及其他病害影响,产量不稳定,有些甚至导致育苗、保苗失败。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现将桡足类在刺参育苗、保苗过程中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一、桡足类大量产生的原因1.不重视育苗用水的处理由于沙滤池滤水速度、滤水量与育苗用水不配套,有些育苗单位有意减少细沙层高度,增大流水量,而忽略了滤水效果,导致桡足类大量进入育苗池。2.忽略保苗用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刺参的病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化皮病 患病稚参发病初期,活动能力弱,附着力也相对弱,摄食不活泼,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体,并伴随着局部溃烂,骨片倾倒,脱落,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全身解体死亡。在附着基上,有时会发现浅红色片状区域(细菌感染区),在该区域的稚参,身体也显浅红色,病变和死亡情况同上。随着细菌感染区的扩大,稚参死亡数明显增加。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稚参患病的机会,可能与稚参的活动和个体有关,活力强,个体大的稚参,不容易感染;活力弱,个体小的稚参,尤其是5毫米以下的稚参,容易感染,患病,死亡。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解桡足类在池塘育苗模式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在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桡足类的种群增长情况、生产率和呼吸率。试验结果:2口试验池塘中的桡足类主要有7种,其中矮拟哲水蚤(Paracalanus nanus)、小拟哲水蚤(P.parvus)这两种小型桡足类为优势种;育苗期间,桡足类的生物量呈现出前10天逐渐升高、第10 d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育苗池中桡足类的平均世代时间为42.312 h,平均生产率为4. 560 mg/(L·d),平均日P/B系数为0. 723 5;育苗全过程桡足类的呼吸率为0.074 4 mg/(L·d),单只桡足类的平均呼吸率为4.055×10^-5mg/(L·d)。结果表明,到育苗后期,自然增长的桡足类远不能满足鱼苗摄食的需要,需每天向池塘增加投放桡足类及轮虫等。  相似文献   

12.
宋宗岩 《水产养殖》2010,31(2):34-35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到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稚参大部分个体体长已达到1cm左右和变色参,即由原来的半透明变为棕褐色、赤褐色或淡绿色,这时虽然参苗已达到出池规格,但苗种的规格有很多还很小,个体差异也较大,用此苗种进行养殖和增殖放流,往往会因为冬季温度较低和规格较小,造成养殖成活率和增殖回捕率过低。  相似文献   

13.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到10月中旬~11月上旬,稚参大部分个体体长已达到1 cm左右的变色参,即由原来的半透明变为棕褐色、赤褐色或淡绿色,这时虽然参苗已达到出池规格,但苗种的规格有很多还很小,个体差异也较大,用此苗种进行养殖和增殖放流,往往会因为冬季温度较低和规格较小,造成养殖成活率和增殖回捕率过低。通过采取地下井水或室内锅炉适当升温方式进行越冬保苗,可有效的提高刺参苗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养殖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影响刺参室内越冬保苗成活率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越冬期间发病刺参苗的症状和病原、影响刺参室内越冬保苗成活率的因素(亲参种质、饲料营养成分、养殖密度、抗生素的使用、水环境的变化)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阐明了刺参的健康生态保苗技术是提高刺参室内越冬保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刺参育苗过程中由于一些病害的发生,导致减产,甚至育苗失败,给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屡见不鲜.下面就我们在今年的刺参育苗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轮虫培养中用敌百虫杀灭桡足类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鱼、虾、蟹人工苗种生产中经常遇到的由于轮虫中混杂桡足类导致育苗失败的实际情况,探讨利用轮虫和桡足类对晶体敌百虫忍耐性的差异,在不影响轮虫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彻底清除桡足类的方法。结果表明:轮虫和桡足类对敌百虫的忍耐性有较大的差异,轮虫和桡足类的96h敌百虫安全浓度分别为2.0mg/L和0.2mg/L;致死浓度分别为3.0mg/L(96h)和0.4 mg/L(72h);在敌百虫添加浓度0.5~2.0mg/L条件下,敌百虫对轮虫繁殖率的影响随添加浓度加大而增加,但这一影响是可逆的,一般在2~3d后即可恢复正常。在苗种生产实际中,将敌百虫处理浓度定为1.0~1.5mg/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蛛虫速灭、鱼虫恨和强力混杀3种渔药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96h半致死添加量为0.011mL/m3,鱼虫恨为0.036mL/m3,强力混杀精为0.014mL/m3,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杀灭能力最强;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Ⅰ期的急性毒性鱼虫恨最大,蛛虫速灭最小。蛛虫速灭在0.18~0.20mL/m3的剂量下,对溞状幼体毒性低,幼体能正常变态,可用于蟹苗池桡足类的控制。强力混杀精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很接近,鱼虫恨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大于对桡足类的毒性,两者均不适宜在中华绒螯蟹生态池控制桡足类。  相似文献   

18.
《水产养殖》2012,(2):45-45
记者从大连市质监局了解到,全国首个刺参生态育苗技术标准2012年1月在大连市顺利通过省、市专家的审定,这是大连市水产养殖标准化的又一项重大成果。海参增养殖业是辽宁省水产业支柱产业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养殖方式的多样化,养殖区域范围的扩大,以及苗种生产秩序的混乱,导致刺参  相似文献   

19.
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及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桡足类在海洋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各种海洋经济鱼类和甲壳类的重要饵料,也是经济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阶段的优质活饵料源。研究海水桡足类营养和应用效果,对提高海水鱼、虾、蟹类幼体变态率、成活率、苗种质量和育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2011年5月,笔者在大连瓦房店个体育苗场利用锅炉加热升温的方式进行了刺参室内越冬保苗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生产试验过程总结如下,以为广泛开展刺参越冬保苗提供参考。一、越冬保苗室的改造及育苗设施1.越冬保苗室的改造刺参越冬保苗场海区水质清新,没有污染,风浪较小,盐度稳定在28~29,越冬室建造在背风向阳处。越冬保苗室是在刺参常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