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春播玉米倒伏原因作具体分析,包括玉米品种选择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种植地块土层较浅、肥水使用不均、化控剂使用不当等内容.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选好玉米品种、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合理化控、病虫害药剂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春播玉米倒伏提供可靠的防治技术支撑.同时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东北、华北的春播玉米区是我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将近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40%。近年玉米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在东北、华北地区常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玉米10%~35%的产量损失,已成为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通过对东北、华北春玉米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35个主栽品种在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玉米弯孢叶斑病、丝黑穗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期明确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差异,指导品种的合理应用,为制定合适的防治措施及为将来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并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之一,也是目前单产和总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谷类作物,是我国第二大农作物,2008年种植面积0.3亿hm2,产量1.5亿t[1-2]。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玉米产区,常年种植玉米120万hm2,占西南地区1/4以春播玉米为主,有少量夏播玉米和秋播玉米。四川省气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市春播玉米,正逐步推广带田(玉米带小麦)、地膜覆盖和沙压种植,为了搞清黄地老虎在各类型田中发生消长动态,作者从1987年开始,进行了黄地老虎在玉米田中发生为害习性研究,同时进行了玉米不同类型田的生态与黄地老虎发生程度探讨,为玉米田黄地老虎的农业措施防治,提供依据。一、研究方法1.田间定期定点观察调查,搞清黄地老虎在玉米田的发生与为害习性。2.几种类型田地面温湿度、田间管理和落卵量观测与调查,测定其生态环境与繁育关  相似文献   

5.
过去,安阳地区春播玉米的面积一般为60万亩左右,第一代玉米螟集中在春玉米上产卵危害,近几年除少数地方种制种玉米外,春播玉米很少种植,相应地棉花面积有扩大,因而玉米螟就转移到小麦和棉花上产卵,造成对棉花尤其是麦垄套种棉花和生长发育较早的地膜棉花的严重危害。1983年6月上旬清丰县大屯公社店上大队麦棉间作地,调查棉苗700株,受玉米螟钻蛀的206株,被害率占29.4%,特别严重地块达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饲料生产体系,满足市场对青贮玉米需求,2011—2012年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对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单季冬小麦、单季青贮玉米不同模式的物质积累和生育过程的光、温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进行系统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双季模式优于传统单季种植冬小麦模式,其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84.8%、周年干物质产能提高87.8%,年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87%,年总有效积温利用率103%。复播青贮玉米干物质生产效比春播率低7.1%,太阳总辐射生产率和温度生产效率复播比春播分别高0.12 g·J-1和0.7 kg·hm-2·℃-1。因此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具有高产高效特点,为一熟 农区畜牧发展提了一条新型饲料生产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春播玉米是我地棉旱区的主要秋粮作物,单作或与棉花、麦子、蚕豆等作物夹套种。玉米播种期(4月)和成熟期间(8月)正逢田间鼠类贫食期,加之分户种植,使鼠类活动集中,鼠害十分严重。1987-1989年调查,播种期间穴害率10.3-45.4%,严重田块要重、补种多次才能保住全苗:成熟期间穗被害率6-17.2%,产量损失3.08-16%。全县玉米因鼠害每年损失产量250万公斤,亩均12.5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在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分别在春播和夏播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为试虫,以轮枝镰孢菌为供试菌,单独或复合接种侵染。结果表明,无论春播还是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处理最高,为31.57~88.80,单独接虫处理为16.27~55.00,单独接菌处理为19.02~59.47;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受玉米雌穗发育期和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的影响,其玉米螟为害级别为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受螟害的介导作用,春播玉米雌穗被害率、螟害级别和镰孢穗腐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重于夏播玉米,但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的病情指数高于春播玉米。螟害的介入明显加重了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与雌穗发育时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几种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培措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病害的发生。本文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几种常见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发生的影响。通过2012-2013年连续在四川简阳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玉米品种中,春播和夏播玉米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3.42和23.54。但玉米小斑病的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39和86.96。45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两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增加会加重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发生,但差异不显著。对纹枯病而言,两种密度下都以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1.0m+1.0m"等行距栽植时病害发生最轻。对小斑病而言,常规密度45 000株/hm2下,等行距栽植的病害要轻于宽窄行栽植的,高密栽培67 500株/hm2下,等行距栽植的病害要重于宽窄行栽植的。在供试的6个施氮水平下,未见施氮量与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综上表明,选用合适的玉米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以新玉15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春播和麦后复播青贮玉米(复播1期,6月30日播种;复播2期,7月10日播种)在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光温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春播、复播1期、复播2期的群体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5 615、17 615、14 671 kg·hm-2,春播、复播1期、复播2期鲜重产量53 988、67 251、68 327 kg·hm-2;复播青贮玉米生育期明显缩短,光合有效辐射和≥10℃积温较春播少;复播1期苗期、穗期、灌浆期均处于最适温度范围之内;春播、复播1期、复播2期的LAI峰值为5.01、5.72、6.36,总光合势分别为2.45×106、2.84×106、3.37×106m2·d-1·hm-2。复播青贮玉米的产量潜力主要在于大口期之前生育期优越的光温资源条件,且大口期之前干物质积累速率较春播快。  相似文献   

11.
渭源地区旱地玉米覆膜种植增温效应及高产增效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2003~2004年开展玉米全生育期地膜覆盖观测地温及物候期试验,研究渭源地区旱地玉米覆膜种植的增温效应和增产效益。结果表明:覆膜比裸地种植有明显的增温、改变经济性状、提高玉米产量等效益。分析认为温度是该地区的首要制约因素,覆膜是增温的主要措施。覆膜玉米比裸地种植能提高0~5 cm地温2.4~3.6℃/d,玉米产量增产3 300~3 650 kg/hm2,增产率为66.7%~89.0%。  相似文献   

12.
通过2 a重复对比试验,设置了4种不同种植模式春小麦—复播油葵、春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单作棉花和单作春播玉米(分别记为模式1、模式2、模式3和模式4),对各模式下资源环境利用率、水肥资源消耗利用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年两作种植模式是适合北疆地区发展的一种优化高效种植模式,北疆生态区内有效积温大于4 260℃就可推行该种植模式,其中石河子地区≥0℃活动积温达到了4 300℃~4 500℃,可以满足麦后复播需求。相对于单作种植模式,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在干物质生产效率及分配、周年能量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中模式1周年干物质生产效率比模式3、模式4分别提高了111.04%和29.53%,模式2的周年干物质生产效率比模式3、模式4分别提高了123.56%和37.21%;模式1周年能量生产分别比模式3、模式4提高了102.68%和28.02%,模式2周年能量生产分别比模式3、模式4提高了114.10%和35.24%,其中模式2种植模式年总辐射利用率、总辐射生产效率、有效积温分配率及温度生产效率均达到最大值,其生育期达179~184 d,为4种种植模式中跨越时间最长的模式,且包含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的5—9月,使光热资源得到了更加高效的利用。在水肥资源利用消耗与经济效益方面,由于棉花较好的市场价值以及单作春播玉米的高效生产能力,使得一年两作模式在水肥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方面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乳业已是我国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身体素质重要措施.乳业饲草料生产是乳业生产链中的重要环节,是乳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通过对2行玉米与12行苜蓿、4行玉米与8行苜蓿等不同种植组合模式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出效应与生态效应,提出玉米与紫花苜蓿条带式种植的高效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小斑病随着引入和推广了一些感病杂交种逐渐突出,成为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可以通过抗病育种的途径加以解决。下面介绍我所自1973年以来几年的对抗小斑病的抗病鉴定、抗病性遗传规律方面的研究结果。 试验材料和方法 1973—1977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共鉴定了自交系1073份,采用春播人工接种和夏播天然诱发的鉴定。按全国统一标准调查,每年均设抗(C103,525)、中(获白)、感(44,27)自交系为标准种,每材料种植7米行长。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农民进行入户随机问卷调查、对各级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和村委会进行访谈的方式,了解云南滇中地区玉米种植及草地贪夜蛾防控情况,问卷结果表明,云南滇中地区种植玉米大多为零散的饲用春玉米,商品化程度较低,种植结构较为单一,本文根据访谈内容和会议资料总结了4条云南省草地贪夜蛾防控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永定县夏玉米种植区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情况调查,总结该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便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为害,提高农户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春播空心菜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红 《湖北植保》2010,(1):62-63
空心菜又名蕹莱,采收期长,是夏季生长的叶菜,不受高温、暴雨的限制。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主要是以露地生产为主,保护地种植较少。空心菜露地栽培从春到夏都可进行,现主要介绍春播空心菜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蓟马类害虫的控制效果,通过3年田间试验系统调查花生单作、玉米单作和花生-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下蓟马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的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及不同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和蓟马的益害比。结果显示,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种群密度显著高于花生单作种植模式,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82.94%以上的东亚小花蝽来源于玉米斑块;与2种单作种植模式相比,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未显著减少蓟马的种群密度;东亚小花蝽种群密度与蓟马种群密度呈显著线性关系;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东亚小花蝽与蓟马的益害比均显著低于其他2种单作种植模式。表明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在局域农田小范围空间尺度下能显著提高捕食性天敌的种群密度,但并不能显著减少蓟马类害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9.
以干旱区绿洲农业典型区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例,在投入产出专项调查基础上增补调查内容,利用DEA-Tobit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三县区大田玉米综合技术效率存在21.9%的提升空间,其中纯技术效率提升空间大于规模效率,说明种植技术运用程度低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2)小规模农户生产效率较高,大规模种植户可通过加大机械化生产、节水灌溉规模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3)种植业收入、务工收入、温度与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性;补贴收入、化肥农药用量、种植面积与大田玉米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受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滴灌节水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推广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新疆博州玉米主要病虫害已经发生演变。原有的重要害虫玉米螟已减轻,玉米三点斑叶蝉、玉米禾谷缢管蚜、长跗双斑萤叶甲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原偶发为害的玉米叶螨也呈常态化发生趋势。玉米瘤黑粉病在普通田轻发生,但在制种玉米田发生较重,影响玉米制种产业;玉米锈病、顶腐病局部为害成灾;玉米粗缩病等偶发为害。应掌握发生规律,采取有效措施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