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温度和pH值对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了pH值和温度对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6和5.8,最适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6.4±0.79)℃、盐度11、14.5、18、21.5、25和28.5下,将壳长27~28mm泥蚶饲养在流水系统中24h,每一盐度梯度设置3个平行和3个空白对照,以研究盐度对泥蚶摄食、代谢、碳收支及能量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泥蚶的滤水率、摄食率、吸收率和O∶N均先升后降,而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降后升,在盐度18~21.5时显著达到极值(P0.05),但盐度对泥蚶的耗氧率、排氨率和O∶N影响不显著(P0.05)。泥蚶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盐度18~21.5为泥蚶的适宜盐度范围,此时的能量代谢方程分别为:100C=26.12F+30.75R+5.78U+37.35P;100C=25.06F+32.03R+5.15U+37.76P。  相似文献   

3.
在泥蚶养殖水体中(1000L)投喂浓度分别为1、5和10g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在30天的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底泥中、泥蚶体内的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结果表明,在投喂冻干菌粉后,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菌群在前7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7-30天内缓慢下降。由于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弧菌的数量下降,以泥蚶体内的弧菌最明显。芽孢杆菌对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的细菌菌群影响很大,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底泥和体内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表明芽孢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于泥蚶养殖。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镉(Cd)胁迫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体内重金属 Cd 含量积累、相关酶活力变化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将泥蚶暴露于 Cd 质量浓度为 0 mg/L、0.05 mg/L、0.1 mg/L、0.5 mg/L 的海水中, 对其软体部 Cd 含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三磷酸腺苷酶(ATP)的酶活力, 丙二醛(MDA)含量以及 ATP 结合盒转运子 A 家族(ABCA3)、 金属硫蛋白(MT)、ATP 合酶(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Cd 胁迫后泥蚶软体部 Cd 含量明显增加, 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Cd 胁迫后 0.05 mg/L 和 0.1 mg/L 质量浓度组中鳃和外套膜 Cd 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 0.5 mg/L 组内脏团 Cd 含量最高。Cd 胁迫后泥蚶内脏团中 SOD 酶和 ATP 酶活力及 MDA 含量前期呈上升趋势, 后期呈现下降趋势, 且均高于对照组。Cd 胁迫后 ABCA3、SOD、MT 基因表达上调, ATP 合酶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胁迫后泥蚶软体部 Cd 大量增加, 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 泥蚶通过调整自身酶活力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减少 Cd 胁迫产生的氧自由基对自身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苯并[a]芘(benzo[a]pyrene, BaP)急性暴露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毒性效应,并以泥蚶的消化腺为目标组织,对泥蚶抵抗BaP毒性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对样本进行HE染色并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发现,暴露于BaP导致泥蚶消化腺组织出现坏死。对样本进行脂质过氧化并进行DNA氧化损伤测定的结果显示,暴露于BaP导致泥蚶消化腺氧化压力增加,进而导致脂质过氧化以及DNA氧化损伤等细胞层面的损伤。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BaP胁迫诱导泥蚶产生氧化应激反应,抗氧化防御体系积极参与BaP诱导的氧化应激调控过程。神经毒性指标测定结果显示,BaP胁迫可能影响泥蚶神经冲动的传导而具有神经毒性。此外,DNA甲基化水平测定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测定的结果显示,泥蚶可能通过降低DNA甲基化水平来激活抗氧化系统以对抗BaP毒性。综上所述,急性BaP暴露会对泥蚶产生显著的毒性效应,以组织损伤、氧化应激反应和神经毒性为主要表征;泥蚶可能通过调整自身DNA甲基化水平来对抗BaP毒性效应。通过本研究,有望为深入探索双壳贝类应对石油污染物胁迫的内在调控机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石油污染威胁下泥蚶的生物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泥蚶对重金属铜、铅、镉的生物富集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泥蚶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其对三种重金属(Cu、Pb、Cd)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泥蚶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泥蚶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泥蚶对重金属Cu、Pb、Cd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由该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拟合结果得到Cu、Pb、Cd动力学参数,K1为7.318~29.928;K2为0.0064~0.0176;BCF为457.3~3303.6;B1/2为39.4~108.3.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泥蚶对Cu、Pb、Cd的富集能力依次是PbCdCu;三种重金属在泥蚶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依次是PbCdCu;理论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金属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泥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如实地反映了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和水域近期的污染过程,从而可以考虑把泥蚶作为浙江沿海及其它泥蚶分布海域重金属Cu、Pb、Cd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魁蚶能量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对不同温度水平(20、23、26和29°C)的响应。结果显示,魁蚶的摄食率和排粪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显著影响魁蚶摄食率,而对排粪率的影响不显著。魁蚶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显著受温度影响。通过建立能量收支方程,发现温度影响魁蚶的能量分配,20°C魁蚶呼吸能占13.71%、排泄能占1.89%、排粪能占22.94%、生长能占61.47%,但是超过20°C,摄食能显著减少,生长余力甚至出现负值。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对魁蚶的摄食能和生长余力均具有显著影响。魁蚶外套膜、鳃和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性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的0、4、8、12、24、48和72 h取样检测,在20~29°C,魁蚶体内的T-AOC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29°C温度下的T-AOC均低于其他温度组。短期内的高温刺激能够促使SOD和CAT活性升高,但超过24 h其组织中的SOD和CAT活性降低,其中鳃和肝胰腺的SOD和CAT活性受温度影响显著,而外套膜受温度影响不显著。GST活性在4~12 h内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升高,而在24 h后,尤其当温度升至29°C时,GST活性显著下降。本研究推测,高温对魁蚶的能量代谢及免疫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这可能是夏季魁蚶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魁蚶的适宜温度狭窄,建议在魁蚶养殖生产中,水温应低于23°C,超过26°C会导致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镉(Cd)的各个不同暴毒浓度(5,15,45,90μg/L)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及高浓度暴毒情况下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处理时间为96 h。结果发现,随着暴毒浓度的升高,鳃丝内腔隙肿胀,内有血细胞堆积,最后鳃丝出现断裂融合,其上的呼吸上皮细胞脱落,超微结构发现鳃上皮细胞中出现黑色嗜锇性物质,且次级溶酶体和线粒体数量都增加,最后细胞内出现空泡现象;Cd对肝脏显微结构的影响不大,仅出现了黄色沉积物,超微结构表明,肝细胞内亦出现了嗜锇性物质,次级溶酶体亦大量增加,这些现象与鳃丝内出现的情况一致,且肝细胞核还出现变形皱缩,甚至产生空泡,细胞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最为敏感的线粒体和内质网没有出现损伤现象,研究推测可能是由于机体内Cd诱导产生的抗氧化活性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盐度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生理活动的影响,探究其昼夜活动节律,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控制水温25℃,采用静水养殖法,以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作为呼吸和排泄的生理指标,研究了20、24、28、30、32共计5个盐度梯度下泥蚶的呼吸和排泄强度,同时对泥蚶在光照条件和暗处理下的呼吸与排泄强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泥蚶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均先上升、后下降,耗氧率为0.33~0.48 mg/(g?h),排氨率为0.044~0.067 mg/(g?h);泥蚶在盐度28的环境下呼吸和排泄强度最高,且不同盐度下耗氧率之间、排氨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暗处理下泥蚶的耗氧率在0.42~0.53 mg/(g?h),排氨率在0.049~0.057 mg/(g?h);光照条件下泥蚶的耗氧率在0.40~0.44 mg/(g?h),排氨率为0.042~0.051 mg/(g?h);暗处理条件下呼吸与排泄强度比光照条件下的更高,但2种状态下耗氧率、排氨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实验条件下泥蚶对光照和暗处理反应不明显,即泥蚶不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了解重金属Pb对贝类的毒性毒理影响,研究了4个暴毒浓度(5、15、45和90μg/L)Pb2+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中2个高浓度组Pb2+暴毒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处理时间为96 h。结果显示,低浓度组Pb2+造成泥蚶鳃丝脱离其相连的软骨组织;高浓度组Pb2+使其鳃丝呼吸上皮细胞出现脱落,鳃腔肿胀、内有血细胞堆积,鳃丝断裂;超微结构分析发现,随着浓度的升高,鳃上皮细胞中次级溶酶体和线粒体数量均增加。Pb对泥蚶肝脏组织的显微结构影响仅见高浓度组肝小管附近有黄色物质沉积,消化管界限缺失,超微结构表明随着浓度的升高,肝细胞内沉积大量的黑色嗜锇性物质,次级溶酶体亦大量增加,细胞胞质及细胞核出现空泡,最后将导致细胞坏死,造成肝细胞永久性损伤。结合其他重金属毒性研究可发现,重金属引起的病理学变化并不具有金属特异性,主要还是氧化胁迫造成的氧化损伤。研究推测,生物体的抗氧化体系在重金属解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显微镜下观察泥蚶血细胞抗菌能力以及在不同饥饿条件下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经饥饿处理后,泥蚶血细胞随着时间的迁移,出现细胞形态不规则、胞质色泽变浅、胞质颗粒物减少、胞膜边缘光滑度减小等现象。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奥斯陆莫拉氏菌、脲放线杆菌均具较高的噬菌率,噬菌实验过程中血细胞形态结构以及细胞组分不断产生变化。细胞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血细胞对三者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活性依次为:大肠杆菌>奥斯陆莫拉氏菌>脲放线杆菌。  相似文献   

12.
泥蚶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荧光显微观察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孙慧玲 《水产学报》2000,24(2):104-107
采用荧光染色剂DAPI已固定的泥蚶成熟卵和受精卵进色染色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泥蚶受精细胞学过程。通过DAPI的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楚观察到,泥蚶的成熟未受精卵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精子入卵后分裂再次启动,释放出第一和第二极体,完成成熟分裂,部分受精卵的第一极体有极明显的分裂现象,精子入卵的部位是随机的,且自精子入卵至成熟分裂完成,入卵的精子在形态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形成雄性原核。雌雄  相似文献   

13.
初步研究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血细胞离体条件下的吞噬作用以及血清因子对其的影响,并测定经大肠杆菌注射以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溶菌、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泥蚶血清能促进血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但不能识别鸡红细胞。大肠杆菌激发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活力在1h、15h和30h时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活力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在15h差异不显著。PO活力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在30h时差异极显著。SOD活力在1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30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泥蚶血清及血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研究了泥蚶(Tegillarcagranosa)血细胞离体条件下的吞噬作用以及血清因子对其的影响,并测定经大肠杆菌注射以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溶菌、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泥蚶血清能促进血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但不能识别鸡红细胞。大肠杆菌激发后泥蚶血清中抗菌活力在1h、15h和30h时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活力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在15h差异不显著。PO活力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在30h时差异极显著。SOD活力在1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30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张永普 《水产学报》2004,28(3):339-342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为印度椢魈洋海域的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山东以南沿海,是我国沿海滩涂的主要经济养殖贝类.有关泥蚶人工育苗、繁殖与生长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1-9],但种内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我国山东、浙江、广西和韩国4个地理种群泥蚶的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泥蚶种内的形态变异特点与地理分化规律、并建立判别函数,为泥蚶地理种群的识别、种质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和鉴定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基因(TgMT)的开放阅读框(ORF)。基于金属硫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泥蚶和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亲缘关系最近。利用ORF序列,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重组质粒经PCR、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后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28.3 kD。可溶性分析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用His-tag柱亲和纯化重组蛋白,并利用重组蛋白制备了兔抗血清。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金属硫蛋白在泥蚶的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并且在消化腺中的表达量最高。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泥蚶的消化腺进行免疫组化定位分析,发现泥蚶的MT主要存在于消化腺腺管上皮细胞的胞质中。泥蚶MT的克隆和表达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探讨细胞解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泥蚶人工育苗及滩涂养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泥蚶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生产试验,从饵料、水质、幼虫培育、附着变态、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泥蚶人工育苗生产性突破。共繁育泥蚶苗40.7亿粒,填补了泥蚶工厂化育苗省内空白。  相似文献   

18.
1996年8~9月间在室内用8种化学诱导物对泥蚶变态前期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实验。结果表明,8种药物对泥蚶幼虫的变态均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中,3-HT、EPI和NE对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极显著,有效浓度范围较广;KCl和Ala的诱导作用较显著,有效浓度范围较窄;而Try、CABA和Ach只有某些浓度组的诱导效果明显,诱导效率对浓度的信赖性较强。从诱导物浓度来看,10-4mol/L的Ala、GABA和10-5mol/L的EPI诱导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变态率均提高12%以上。不同处理时间试验表明,处理时间的长短与幼虫的变态率无一致的相关性关系,因药而异;总的来看,处理时间不超过8h的诱导效果较好,时间过长诱导率降低(GABA除外)。其中,用10-5mol/L的Ala处理1~4h或10-5mol/L的EPI处理4h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变态率均提高25%以上。8种药物中,只有Try表现出对幼虫明显的毒性影响,Try的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幼虫的死亡率越高,用10-4mol/L的Try处理幼虫3h,死亡率达89%。  相似文献   

19.
阳江乐清两地泥蚶肌肉组织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堃  李太武  苏秀榕 《水产科学》2007,26(12):665-667
研究结果表明,泥蚶肌肉中含有氨基酸和脂肪酸各18种,氨基酸总含量平均为42.76mg/g,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6.17%,呈鲜味和甘味游离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50.42%;脂肪酸总含量平均为25.86mg/g,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8.88%。统计分析表明,两个地区相比较,阳江泥蚶肌肉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总含量更为丰富,但乐清泥蚶肌肉的营养结构更佳,营养价值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