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BVD)的防控和净化对于养牛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解我国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期刊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01—2020年我国BVDV研究的期刊文献的发文情况(发文量、高被引频次文献、发文期刊、发文作者、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突现性)进行计量统计,并对其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20年我国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升高趋势,2018年发文量达到高峰;高被引频次文献的被引频次在29~51次之间,大多数高被引频次文献的发表年份在2008年以后;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动物医学进展》,为38篇;发文作者间合作较为密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钟发刚;BVDV的检测、分离鉴定及其两个重要的基因(E0和E2)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001—2020年我国BVDV研究高强度突现词不断出现,2005—2009年,主要突现词是“克隆”和“表达”,2010年主要突现词是“检测”,2013—2016年主要突现词是“E2基因”“免疫原性”和“真核表达”。2017—2020年主要突现词是“犊牛腹泻”“抗...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各地区畜牧业和苜蓿产业正处于发展的积极阶段,紫花苜蓿作为主要的栽培牧草更是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国内紫花苜蓿产业化、苜蓿种植分布、营养价值分析以及苜蓿品种育种等进行全面综述,旨在为我国不同地区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紫花苜蓿时如何筛选优良品种提供参考,也为国外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的国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准确掌握我国肉牛产业领域研究方向,推进肉牛产业研究的系统化、专业化及精准化。[方法] 以2000—2020年CNKI期刊数据库来源的2 389篇肉牛产业领域研究文献的原始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发文时间、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高频被引文献和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突现等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结果] 2009年开始肉牛产业领域期刊发文数量激增;曹兵海、张越杰、昝林森等学者在肉牛产业领域做出了大量研究,研究学者之间合作联系较为分散;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为主要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联系较少,跨区域和跨部门的合作有待加强;《畜牧兽医杂志》是肉牛产业领域刊文量最多的期刊,《中国农村经济》是该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我国肉牛养殖户纵向协作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是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结论] 我国肉牛产业领域研究的综合性不断增强,学术认可度与价值不断提升,研究热点指向肉牛产业、肉牛养殖、肉牛品种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准确掌握我国肉牛产业领域研究方向,推进肉牛产业研究的系统化、专业化及精准化。[方法]以2000—2020年CNKI期刊数据库来源的2 389篇肉牛产业领域研究文献的原始数据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发文时间、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高频被引文献和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突现等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结果]2009年开始肉牛产业领域期刊发文数量激增;曹兵海、张越杰、昝林森等学者在肉牛产业领域做出了大量研究,研究学者之间合作联系较为分散;吉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为主要研究机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联系较少,跨区域和跨部门的合作有待加强;《畜牧兽医杂志》是肉牛产业领域刊文量最多的期刊,《中国农村经济》是该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我国肉牛养殖户纵向协作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是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结论]我国肉牛产业领域研究的综合性不断增强,学术认可度与价值不断提升,研究热点指向肉牛产业、肉牛养殖、肉牛品种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CiteSpace的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为深入了解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8-2020年间有关植物根系分泌物研究的相关文献4047篇,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1)有关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发文量、篇均被引次数呈典型线性增长;2)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法国等是发文量居前的国家;3)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西澳大学等机构在发文总量、被引次数等方面优势明显。有关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研究涉及植物科学、土壤科学、农学、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是荷兰期刊《Plant and Soil》,发表文章最多(256篇),h指数最高;4)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际、植物、土壤、有机酸、化感作用等方面。根据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研究现状,提出深入系统地研究根系分泌物介导下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理,揭示土壤微生态系统功能,定向调控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简称苜蓿,是世界上温带地区最优良的豆科牧草。公元前五百年在伊郎、希腊就有种植。全世界苜蓿栽培面积为3267万公顷,其中美国占三分之一,苏联、加拿大等国的苜蓿面积也较大。我国种植苜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家庭牧场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理  谢应忠  马红彬 《草业学报》2018,27(8):142-154
为更全面深入了解家庭牧场相关研究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客观反映相关研究国家、机构、期刊、文献及研究者的科研动向和影响力。综合检索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4-2017年间有关家庭牧场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基于信息计量学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相关研究的全球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中国的相关文献被WOS收录量排19位,但在CNKI的发文时间早于美国15年,且近年来增速很快;2)国际合作上,美国的贡献最大,我国需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合作和成果分享;3)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及兰州大学在发文总量、被引次数等方面优势明显,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巴西的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和法国农业研究发展国际合作中心贡献突出,占前10研究机构发文总数的45.5%;4)发文量突出的期刊主要有《草业与畜牧》、《新疆畜牧业》、《Sociologia Ruralis》、《Journal of Rural Studies》等,《中国农业科学》、《家畜生态学报》、《草业学报》虽然发文总数未进前10,但平均被引次数遥遥领先于前10期刊的总和;5)从学科层次来看基础学科比重很大,而技术和工程学科非常少,有待突破;6)国内韩国栋和国外Acquavella的相关研究文献被引次数较高,提升了其所属机构和期刊影响力;7)综合分析研究前沿趋势,提出了未来家庭牧场将以生态家庭牧场构建水-土-草-畜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贵州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国内外广泛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在调查贵州各地近年来推广种植紫花苜蓿的基础上,根据贵州耕地资源不足、石漠化危害严重、种植业发展局限性明显的现状,结合全省中长期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客观要求,阐述了发展苜蓿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贵州生态气候条件下苜蓿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贵州苜蓿产业科技工作重点,即加快苜蓿种质资源适应性鉴定、新品种选育研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草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等,以期为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国苜蓿青贮研究领域发展概况。[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苜蓿青贮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 5.8.R3绘制苜蓿青贮研究文献知识图谱,对苜蓿青贮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作者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结果]在设定的检索条件下,1994年出现第一篇苜蓿青贮研究论文;1994—2021年苜蓿青贮文献年度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黑龙江畜牧兽医》发文量最多(31篇),《草业学报》总被引频次(763次)和篇均被引频次(31.79次)最高;玉柱发文量最多(34篇),中国农业大学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57篇),以玉柱为中心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但跨机构及团队之间合作不够紧密;苜蓿青贮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103次),围绕发酵品质、青贮品质、混合青贮、添加剂、乳酸菌等关键词开展研究。[结论]我国苜蓿青贮研究成果丰富,需加强跨机构、跨地区、跨团队的合作研究;发酵品质和苜蓿青贮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研究、苜蓿青贮微生物制剂的研发等方面仍然是我国苜蓿青贮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施肥在草地生态功能恢复和草地生产力维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2012~2021年国内外草地施肥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动态,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2~2021年收录的草地施肥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2021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期刊的发文量逐年上升,且刊载量大的期刊多为生态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而国内期刊的发文量在56~84篇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在国家发文量的排序中,中国排名第1位,美国和德国分别位列第2位和第3位。国内不同地区的作者或研究机构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而团队内部人员之间合作紧密。在未来的草地施肥研究中,研究热点主要关注氮素添加对草地植物和土壤的影响,以高寒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草地群落结构和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8):155-174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相似文献   

12.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全球人工授精(AI)研究现状,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为统计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分析2003~2019年AI研究领域发表刊文量,根据刊文数量、发表年份、国家、期刊、机构及国家合作关系等信息,结果发现全球AI发表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美国在AI研究领域优势明显且实力最强,全球AI主要研究方向为农学、兽医科学及繁殖生物学等,我国AI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本文通过对AI相关领域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研究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和开展国际合作提供参考,推动我国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东  杨秀春  金云翔  徐斌 《草业科学》2022,38(9):1782-1792
草地生物量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基础.为了系统梳理草地生物量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以Web of Science中1995–2020年的557篇相关文献作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从发表论文的国家、机构和学科分布,以及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等角度分别进行可视化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遥感监测发文量随时间推移总体呈增长趋势;发文量排名前3的国家为美国、中国和德国;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多,且远超过其他机构;发表论文的学科以生态学、环境科学和遥感科学为主;从期刊被引用看,《Ecology》、《Oecologia》和《Global Change Biology》为被引频次前3的期刊;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植被、草原、气候变化、生态、地上生物量等为主要节点关键词;通过对热点关键词以及被引文献聚类结果分析,揭示新的遥感数据源和监测技术方法将会促进草地生物量遥感监测领域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适宜内蒙古通辽地区种植的优质苜蓿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研究了18个苜蓿品种的主要生产性能及越冬率.结果表明:加拿大苜蓿、美国杂花苜蓿、加拿大中间苜蓿、敖汉苜蓿、美国紫花苜蓿和草原3号在各方面都优于其他供试品种,其中敖汉苜蓿、美国紫花苜蓿和草原3号表现最优,适宜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蒿属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深入了解蒿属植物相关研究的全球状况和前沿动态,客观反映相关研究国家、机构和个人在该研究方面的科学能力和影响力,采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86-2016年间收录的有关蒿属植物研究的相关文献,基于信息计量学分析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于蒿属植物全球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的发文量居榜首,其次为美国,但在国际合作水平来看,美国的合作贡献最大,与中国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是英国。中国科学院占据总发文量、一作总数和一作被引次数的首位,香港大学在总被引用次数和一作被引次数方面排名最高。该研究方面发文的主要期刊有Planta Medica,Phytochemistry,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等,平均被引次数最高的是顶级期刊Nature。从学科分布来看,植物科学、化学和药理学/配药学位居相关研究的前三;从类别来看,理学占排名前10学科的50%;从科学层次来看,基础和技术科学占比较大,工程科学的相关发文量有待提高。香港大学的Sy在黄蒿提取物方面的系列研究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Marco和北京大学Wen两位学者的相关研究被引频次较高。在研究前沿趋势方面,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医药用途方面是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在南方栽培相对适应性差,这主要是由于紫花苜蓿的秋眠性.秋眠级别是美国对苜蓿耐寒性和生产力评价以及商业化生产的第一评定指标,并由此对苜蓿进行种植区划.而贵州对不同秋眠苜蓿的生长性能研究甚少,开展此项研究可为紫花苜蓿的引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8~2017年期间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中"多糖表征(polysaccharide characterization)"研究论文产出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全球范围内有关"多糖表征"研究情况。根据Web of Science~(TM)所有数据库,以"polysaccharide characterization"和"polysaccharide structure"为标题,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发文量、国家/地区、科研机构、期刊、作者、论文被引次数和研究方向等方面分析了"多糖表征"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结果表明,全球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的发文量最多;机构中俄罗斯科学院发文量最多;中国科学院是国内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英国的《Carbohydrate Polymers》期刊载文量最多;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章来自佐治亚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农学等研究方向,学科交叉性较强;各国在多糖表征分析的方法运用上没有太大差异,相较于中国,美国、俄国、英国在多糖表征的应用上更为前沿。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又名紫苜蓿、苜蓿。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江苏、湖南、湖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苜蓿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是家畜的重要饲草之一,还是重要的水土保持植物、绿肥植物和蜜源植物,在轮作倒茬及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特征与特性苜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20.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2016,25(5):202-213
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堪称世界一流,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研究考证尚属少见。本文以记载苜蓿植物学的相关典籍为材料,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考证我国古代苜蓿植物学研究。重点考证了汉代引种苜蓿的原产地、古代苜蓿的分布与适应性和苜蓿形态特征特性等。考证表明,古代首先阐明了我国苜蓿的来源和栽培区域,其次是阐明了从西域引种的苜蓿为紫花苜蓿,并对根、枝条、叶和果等苜蓿形态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都记载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于大宛和罽宾,这是我国对苜蓿栽培史的世界性贡献。汉代至唐宋西北地区种植苜蓿已颇为广泛,到明代苜蓿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苜蓿的根、枝条、叶和花、果、实等的形态特征也得到了广泛的科学系统研究,特别是苜蓿花色的研究为确定我国古代栽培苜蓿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唐代韩鄂在《四时纂要》中明确指出,苜蓿“紫花时,大益马”。明代的朱橚《救荒本草》、王象晋《群芳谱》和清代的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等专著都记载了苜蓿开紫花,唯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是苜蓿开黄花。后人研究表明,前者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汉代引入的苜蓿即此),后者为南苜蓿(M. hispida),而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到的另一种开黄花的野苜蓿应该是黄花苜蓿(M. falcata)。通过本研究,可揭示我国古代对苜蓿特性的认识过程,对今天我们更好地认识苜蓿、利用苜蓿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