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2008~2012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中,分别抽取晚熟组、中晚熟组、中熟组各一组玉米杂交种对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熟、中晚熟品种产量普遍高于晚熟品种;中熟、中晚熟品种的叶片数普遍低于晚熟品种;玉米产量与行粒数、生育期、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秃尖长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期、行粒数、株高对产量直接作用达极显著正向作用,穗长对产量达显著正向作用;秃尖长、叶片数、穗位高对产量直接作用达极显著负向作用,雄穗分枝达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旱地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穗位高>秃尖长>产量>穗粗>株高>穗长>千粒重>茎粗,表明受密度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主要是穗位高和秃尖长,与种植密度与穗位高、秃尖长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的结果一致。密度与产量尽管相关性不显著,但关联度较大,说明合理密植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玉米株高整齐度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玉米株高整齐度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分析,明确了玉米株高整齐度与单株产量、穗长及每行粒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秃尖长度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栽培上必须把株高整齐度作为衡量玉米群体生育均衡性的指标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研究分析50份不同爆裂玉米种质材料的果穗性状及其膨爆特性。结果表明,果穗性状中秃尖长的变异系数为68.88%;果穗穗长、行数、行粒数、穗粗、百粒重呈正态分布,果穗秃尖长呈偏态分布。膨爆特性中膨爆倍数的变异系数为32.86%,膨爆倍数呈正态分布,膨爆率呈偏态分布,表明爆裂玉米种质材料间主要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膨爆特性、果穗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膨爆倍数与膨爆率呈显著正相关;膨爆倍数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呈正相关,与秃尖长、百粒重呈负相关;膨爆率与行粒数、穗粗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秃尖长、行数、百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不同时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我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产量构成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着年代推进逐渐提高,亲本产量与品种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穗粗、单株穗干重、单株粒干重、穗轴粗、子粒长、株高、叶片宽、生育期、百粒重、行数和出籽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穗上叶夹角、雄穗分枝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出籽率、百粒重、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行数等对产量增加直接作用最大;穗粗、密度、穗干重、百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子。种植密度的提高、株型的改善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玉米机械化籽粒收获是饲用玉米的发展方向。利用2018年国家黄淮海玉米区域试验机收组品种试验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收获时籽粒破损率与产量、农艺性状(株高、穗位、倒折率、倒伏率、空秆率)、穗部性状(穗长、秃尖长、百粒质量)和机收性状(籽粒杂质率、籽粒含水量、籽粒脱落率、果穗脱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机收籽粒玉米的籽粒破损率与收获时籽粒杂质率和籽粒含水量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9和0.791,达到极显著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位次分别位于第1、第2位;与穗位、穗长、空秆率和籽粒脱落率相关性中等,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0~0.40之间。因此,在机收品种选育时要优先关注籽粒脱水率,兼顾穗位、穗长和籽粒脱落率等其它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7.
春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2016年,选用耐密、适应性广的高产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KX3564为试验材料,设置从15 000~180 000株/hm~2不同密度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果穗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由拟合方程得到最高产量为19 259.55 kg/hm~2,低于实际最高单产,3个品种连续两年在90 000株/hm~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相关分析显示,单穗粒重、行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升高,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单穗粒重下降,秃尖长增加;百粒重、单穗粒重与密度呈一般线性关系,且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协调好穗长与行粒数、穗粗与行粒数、百粒重与穗行数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当前密度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田间扬沙、减轻水土流失的有效耕作方式之一。本试验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及品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产量和其他性状比较,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密度增加使秃尖长增加、倒伏率升高、百粒重降低、茎粗变细;播期过早过晚对产量、百粒重、穗长均呈降低趋势,且秃尖明显增长。内蒙东部农牧交错区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应选用生育期短于130d的高产型品种、密度为6万~6.5万株/hm2、在4月25日前后播种为宜。试验结果为在该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下作物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合江苏沿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以可在当地推广种植的21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2︰4种植模式(2行玉米+4行大豆为1个带幅),研究该模式下玉米品种的生长指标和产量形成差异。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与株高、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位高、茎粗和百粒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空秆率呈显著负相关。玉米籽粒产量与株高、穗位高、倒折率、倒伏率、空秆率、穗粗、行粒数和百粒质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综合考虑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的产量和生产风险,采用聚类分析将21个玉米品种划分为3类:适宜型7个、中间型2个和不适宜型12个。  相似文献   

10.
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粗、穗长、行粒数与单穗净重、单穗鲜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穗行数、穗长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脉数与株高、叶片数和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通经分析表明: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叶脉数依次对单穗净重有直接影响;穗长、穗粗、秃尖长和叶片数依次对单穗鲜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48个大麦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进行性状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芒长、穗长、千粒重、穗实粒数和穗粒重变异系数较大,可用于杂交和育种选择,生育期与株高、株高与穗长、穗实粒数与穗粒重及千粒重与穗粒重等13对性状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收获指数、株高与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48个地方品种全部为多棱大麦,可分为3大类及若干亚类。  相似文献   

12.
甜、糯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性状分析与育种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4个甜、糯玉米为研究材料,对影响甜、糯玉米鲜穗产量的8个性状和影响糯玉米籽粒产量的10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数量性状对甜玉米鲜穗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穗长、穗粗、采收日数、穗行数、穗位高、行粒数、秃尖、株高;对糯玉米鲜穗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穗位高、株高、行粒数、采收日数、穗粗、穗长、秃尖、穗行数;对糯玉米籽粒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穗粗、株高、穗行数、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出籽率、秃尖、生育期。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主要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农艺性状及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密度设7.5万、9.0万、10.5万株/hm2,研究新疆主要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农艺性状及耐密性。结果表明,密度间、品种间、密度与品种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空秆率、秃尖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随密度变化保持恒定,茎粗、穗长、行粒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国外品种的耐密性普遍好于国内品种,耐密丰产型玉米品种在密植条件下空秆率低,株高、穗位高、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随密度变化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14.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引进的11个醇用甜高粱品种为研究对象,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甜高粱品种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布在7.54%~19.44%,株高、茎秆长、茎粗和穗长的变异系数较大;甜高粱产量与株高、茎秆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茎粗、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出汁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株高、茎秆长、茎粗、穗长、叶长对甜高粱产量的直接效应有正向作用,糖锤度、出汁率、叶宽为负向作用,对甜高粱产量作用最大的是株高,其次是茎秆长、茎粗、穗长。因此,在选育优良甜高粱品种时,要协调好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着重对株高、茎秆长、茎粗、穗长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评价不同玉米品种在鲁南地区的适应性,对21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位等生物学性状及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穗部产量性状及出籽率、产量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鲁南地区均能正常成熟;百粒重、出籽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5、0.601;对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中产量、出籽率、百粒重、穗粒数、穗长、穗粗、秃尖长、株高、穗位、穗行数10个主要指标的累积贡献率达85.5%。在鲁南地区表现突出,得分在0.5以上的品种:伟科702、迪卡517、联创808、先玉047、郑单309、金博士509、登海618、浚单20、郑单958、登海605、农大372、华美1号、鲁单9066等,这些品种适宜在鲁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大豆耐密性状及与产量间的相关性,以150份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高密度与常规密度下各耐密性状的比值研究大豆耐密性状与产量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株高、主茎节数、重心高度及倒伏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与重心高度及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倒伏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间接相关因子主要来源于重心高度及株高,有效分枝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间接相关因子主要来源于重心高度及倒伏率。因此,在高密度条件下与大豆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为倒伏率、重心高度及有效分枝数。该研究结果能够为耐密植大豆品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及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17.
粳稻碾磨品质与植株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对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衍生的349个重组自交系,对粳稻碾磨品质与植株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与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精米率与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穗长、株高、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关联度较大的性状主要是结实率、全生育期、千粒重和穗长。  相似文献   

18.
玉米11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成  薛雁  何代元  刘强 《杂粮作物》2003,23(1):9-13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成35个组合,对玉米的生育期等11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等7个性状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为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穗粗为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穗行数为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果穗结实长度等7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面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在玉米高产育种中,要重视选择果穗结实长、籽粒行数多、果穗长和出籽率高的类型,适当注意穗位高等3个性状的选择,对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选择可适当放宽。同时,也要注意到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把杂交种的各农艺性状协调到最佳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滇中地区大麦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对2012—2016年云南省饲料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海拔地区楚雄点60份参试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大小排序为每穗粒数株高抽穗至成熟时间(d)产量成穗率有效穗茎蘖数出苗期至抽穗时间(d)基本苗千粒质量生育期。穗粒数与株高、产量与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与出苗至抽穗时间(d)、产量与出苗至抽穗时间(d)、生育期与基本苗、产量与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出苗至抽穗时间(d)与抽穗至成熟时间(d)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质量与基本苗、有效穗与抽穗至成熟时间(d)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农艺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即有效穗因子、基本苗因子、穗粒数因子,其特征值累计贡献率为91.963%。  相似文献   

20.
玉米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7个玉米品种12个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小区产量、行粒数、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9.23%、7.49%和7.21%,生育期和出籽率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98%和1.86%;小区产量与出籽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行粒、穗长、穗粗、千粒重也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0.35%。性状间的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数量性状遗传的"一因多效"和"多因共效"特性及相关性状间的协同变异趋势。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对品种选择时,应注意选择产量和出籽率、行粒、穗行、千粒重均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