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养蚕业在石泉县域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产业地位,尤其是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后,石泉作为‘国家蚕桑标准示范基地县,更是把蚕桑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来抓,但目前全县大多数农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蚕桑产业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技术推广部门积极探索适合本县产业发展的简易化的养蚕生产办法。  相似文献   

2.
<正> 4月20—23日,石泉县召开了60人参加的小蚕共育技术座谈会,古堰公社余朝风、饶峰公社胡家翠、何发翠等介绍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实践已证明,种桑养蚕是我县农民劳动致富的一条好门路。自贯彻中共中央八四年一号文件以来,县委县政府又把种桑养蚕当作发展商品生产的重要项目来抓,群众自觉种桑的热情空前高涨,去冬今春又扩种了近三千亩,种桑的农户由二千多户增加到四千多户,给科学技术的传授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使科学技术措施在生产上得到落实,提高经济效益,使农民致富,已成为当  相似文献   

4.
<正> 小蚕共育是养蚕生产上稳定蚕作,保证丰收,提高养蚕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为使小蚕共育能在落后的山区逐步推广实行,1985年我们分别在县河乡的关沟、梁台、红升、田沟村、桑场,进行了以联户、专业户共育和开办蚕店三种形式的小蚕共育试点,均收到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关沟联户共育效果更为明显。1、共育的效果: 关沟村地处三乡之间,全村有86户养蚕户,占总农户的三分之二。1985年养蚕  相似文献   

5.
小蚕联户共育示范推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小蚕联户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性,创造适合的饲育环境,组织养蚕农户将一定数量的蚕种同育一室的饲育方法,实行统一消毒防病,统一采用标准化饲育技术,促使小蚕发育齐一,体质强健,确保蚕儿存活头数,以提高蚕茧产、质量及经济效益。根据桐庐县种桑养蚕户多,农户养蚕设施简陋,养蚕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从小蚕联户共育入手,着重研究推广养蚕技术新体系,为进一步探讨小蚕专业化饲育打下基础,以提高全县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 石泉县池河区,在县委领导重视和省、县技术部门指导下,今春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全区春茧总产达到四万二千余斤,比七九年春茧二万五千零一十七斤净增一点六万余斤,增长六成以上,一季超去年全年蚕茧四万一千五百四十九斤的总产量,这个区今春共修建投产的小蚕共育室五十三处,正在修建的三十多处,通过春蚕饲养实践,小蚕共育显示出八大好处:  相似文献   

7.
小蚕生长发育快,喜高温多湿,对各种病原抵抗力较弱,往往是“小蚕感染,大蚕发病”。采用小蚕专业化共育,有利于科学养蚕,做到技术标准化,使小蚕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整齐,健壮,以增强大蚕期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为蚕茧丰收打好基础.为此,必须把蚕病预防进一步落实到对蚕房蚕具的改进中。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以来,主要蚕具之一的蚕箔几经改进,最早使用的是篾箔,后逐渐被木盒(木框篾底或木框编织袋底)所取代,近年来我市又逐步试验推广先进的全塑蚕盒共育。现将试验推广情况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石泉县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小蚕共育大户,适度规模、科学有序地推广小蚕共育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县于1980年春开始发展蚕桑生产,为了适应当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发展,解决好种桑养蚕面广又分散,技术力量薄弱,水平低,蚕户简陋不足,单产低且不稳定等问题,81年秋,我们在罗坝公社搞细蚕共育试点示范,共育至三龄眠起第二口桑止,即四龄蚕,当年看到细蚕共育大有前途,82年进一步试点示范,全年共育6批179张种,占全社发种量548张的33%,参加共育的农户  相似文献   

10.
栽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生产,据记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近年来,蚕丝及其纺织品成为我国的第二个大宗出口商品,1981年换回外汇达八亿美元。我省的蚕桑生产,在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发展很快,据初步统计,今年比去年翻了一番达一万担。蚕桑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其销路大,更有着广阔的国际市场,可以大力发展;我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桑树生长,同时,土地资源丰富,红壤荒地多,可垦面积大,只要措施得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我场的原蚕原来依靠原蚕队自养,现已变队、组、户三种型式.如何适应新的农村形势,保证蚕种生产任务的完成呢?我们分析了过去部份蚕房养蚕失败的主要原因和目前分散养蚕的特点,认为搞好小蚕共育是一项关键措施.因此,首先在长滩公社办了第一个共育室,接着办了板城公社共育室,今年春蚕两个共育室共育蚁量1100克,产茧5900斤,蚁量占全场的25%,产茧点28%,制种量占3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把长滩共育室的做法简介一下:  相似文献   

12.
种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粤北的翁源县亦有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据《翁源县誌》记载:翁源县在明嘉靖36年(1557年)就有农民养蚕,距今447年。数百年来,种桑养蚕事业在翁源县均以零星生产为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以来,公司大力推进茧丝产业化建设,致力构筑  相似文献   

13.
小蚕共育是把一家一户饲养的蚕种从补催青开始按一定规模组织在一起饲养,由专人负责,统一技术标准,一直养到三龄或四龄起蚕再分到各户饲养,这是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养蚕方式,它解决了由蚕桑专业队集中饲养而过渡到干家万户分散养蚕缺技术、缺设备、缺劳力的困难。也解决了养蚕面广分散技术指导的困难。小蚕共育由于有专人负责饲养,通过多期培训,反复实践、技术熟练,共育户成为市、乡(镇)、村、户四  相似文献   

14.
赵方 《蚕学通讯》2007,27(1):37-38
奉节县地处三峡库区,距三峡大坝200 km多,立体气候明显;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和坚实的基础.蚕区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 000 m的山区,蚕农养蚕积极性高,以蚕茧质量好著称.目前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下,全县发种稳中有升,2006年发种27600张,比2005年增长13.7%.  相似文献   

15.
柏垭镇蚕桑生产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近年来有所曲折,但蚕茧产量仍居全市首位.城乡改革,大量劳力外出,农村劳力矛盾突出,蚕茧产量质量上不去,影响蚕农积极性.为此,柏垭镇从1985年以来,坚持小蚕共育14年,1999年计划养蚕4700张,产茧120吨,单产25.5公斤,比去年提高4公斤,夺取了蚕茧“一优双高”的好成绩.1.主要措施.柏垭镇今年对46个共育户进行了调整、完善、提高,具体方法是争取“五统、  相似文献   

16.
宁南县是如何推广小蚕共育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露芸 《四川蚕业》2009,37(2):23-24
<正>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交由具有充足的蚕屋设备和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养蚕专业户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三龄或四龄再分发给蚕农饲养大蚕的一种科学  相似文献   

17.
小蚕共育的经营模式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莫嘉凌  曾森  黄玲 《广西蚕业》2006,43(3):49-53
小蚕共育是一种先进的桑蚕规模饲养模式,其经营的成败是能否顺利推广的关键。本文以宜州及贵港两地不同的共育模式为例,简要分析了小蚕共育的效益,并结合推广工作的一些特点,述论小蚕共育的经营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小蚕共育     
1983年淳安县里桐公社洁蒙大队统一组织小蚕共育,由蚕农自愿参加,在288.5张蚕种中,参加共育的有175.75张占,60.9%.小蚕共育实际大炕房防干四回育,饲育标准参照省农业厅、农科院提出的春蚕杂交种饲育技术标准.共育的职责:1.三加强:(1)加强领导,(2)加强技术骨干,(3)加强设备条件;2.三合理:(1)共  相似文献   

19.
宜州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县级市,其小蚕共育情况对宜州经济发展和蚕茧产、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查宜州市小蚕共育室的规模、设施、消毒、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内容,为宜州市小蚕共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潘志新 《广西蚕业》1994,31(1):45-47
邕宁县有悠久的养蚕历史,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桑园面积迅速增加,养蚕量也不断增长,199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633.33公顷,养蚕88000张,产鲜茧850吨,平均张产量达22.37公斤。特别是小蚕共育推广普及率较高的蒲庙镇联团村,1993年全村有共育室13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