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浙北稻田直播油菜播种期和密度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北稻田直播油菜播种期和密度的研究表明,直播油菜的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株高等主要生物学性状随播期和密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产量性状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在同一播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减少,而千粒重受密度影响不大;10月21日播种的处理中,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1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10月31日和11月10日播种的处理中,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10月31日播种,密度37.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在密度优化的条件下,浙北稻田直播油菜的安全播种期可推迟到11月1日前后。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研究5个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度随之增加,而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及百粒重呈下降趋势。当行距50 cm,株距10 cm,密度为2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 536.1 kg/hm~2,各处理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和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晋麦84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等距离4、5、6、7、8、10 cm单子粒点播、条播、宽幅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升后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少,4和10 cm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苗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数、次生根数和小麦成熟期单株穗数、主穗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单株生物学产量随密度增加有下降趋势。在适宜播期内晋麦84的合理基本苗密度为230万~340万/hm~2,在此范围内各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密度为270万/hm~2的宽幅播种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收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宁油2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纯氮量240 kg/hm~2、300 kg/hm~2、360 kg/hm~2,以及种植密度1 hm~23.00×10~5株、3.75×10~5株、4.50×10~5株、5.25×10~5株、6.00×10~5株不同处理。结果表明,高施氮量能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与产油量,但籽粒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产油量,产油量在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改变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经济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均可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密度间差异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超过施氮量的差异,施氮量差异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超过密度间差异。随施氮量增加含油量和硫苷含量下降。籽粒脂肪酸组成比较稳定,但芥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加;油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株高随施氮量增加升高不明显,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低氮量高密度种植能获得较高分枝点高度;分枝数随施氮量减少而减少,随密度增大而减少。因此,若以减少施肥、节本增效为前提,选择施纯氮240 kg/hm~2,并且在1 hm~23.00×10~5~6.00×10~5株范围内提高密度,有利于获得高产油量和机收性状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播种期和密度对稻田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裂区试验设计对浙北地区稻田免耕直播油菜播种期和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月31日播种,密度37.5×104株/hm2的处理小区产量最高;10月21日播种的处理中,小区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但10月31日和11月10日播种的处理中,小区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要产量性状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受密度影响不明显;株高、单株一次分枝数随着播期推迟、密度增加而减少,主花序长和主花序角果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以菏豆28号、菏豆29号和菏豆33号大豆新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茎粗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密度增加都有所降低,而对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单产均先升高后降低,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密度有所区别,菏豆28号每公顷密度21. 0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60. 0 kg/hm~2,菏豆29号25.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80. 0 kg/hm~2,菏豆33号16.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386. 7 kg/hm~2。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花育9113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不同栽培密度处理,对不同栽培密度下花生的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其在威海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花生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栽培密度为10 000穴/亩时,荚果产量相对于其他处理最高,亩产为388.47 kg。综上所述,花育9113在威海市中等肥力以上土壤中种植,春播密度应控制在在10 000穴/亩,以每穴播2粒为宜。  相似文献   

8.
密植条件下矮秆大豆合交9525-1生育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密植栽培条件下,矮秆大豆随密度增加植株增高、倒伏加重、单株生长量减弱。而群体干重、作物生长率在出苗后78天前(结荚末~鼓粒初期)随密度增大而增加;78天以后,以45株/m^2处理最高,其次是35株/m^2处理;叶面积指数则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但从生育、产量及产量性状等综合表现以45株/m^2处理最佳,产量达3083.34kg/hm^2,叶面积指数为5.971。  相似文献   

9.
旱肥地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明密度对旱肥地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地高肥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的苗高、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而单株总分蘖数、次生根数、单株鲜质量、干质量等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各密度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中秆大穗型品种(系)的农艺性状表现不如高秆中穗型品种(CK);成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多,且各密度间差异显著;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各密度间的差异大小却不尽相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基本苗315万/hm2的产量最高,其与基本苗420万/hm2时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可见密度对调节旱肥地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烤烟不同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生长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在重庆万州山区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留叶数互作效应对烤烟的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留叶前,种植密度的增加可降低烟株主要农艺性状指标,其影响随生育期进程而增加;打顶留叶后(移栽后90 d),随着种植密度与留叶数的增加,烟株各农艺性状指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以18 000株/hm2处理的农艺性状较优。种植密度和留叶数显著影响烤烟经济性状,在高种植密度下,随着留叶数的增加,产量、产值、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反而降低,在同一留叶数下,产量、产值、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留叶数20片、种植密度18 000株/hm2处理的烤烟产值和产量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玉米光合性能与耐密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大田条件下 ,通过密度试验 ,在群体和个体水平上 ,从 5个方面分析了玉米光合性能与品种耐密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 :(1)玉米光合性能对密度增加的反应较敏感 ,光合面积、光合效率及光合产物的分配对密度增加的反应尤其显著 ;(2 )光合面积中主要体现在叶面积的大小和分布上 ,耐密性强的品种 ,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对密度增加反应不敏感 ,群体上部叶面积的比例相对小 ;(3)叶片光合效率对密度增加的反应较敏感 ,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的降低是主要原因 ,它们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叶绿素、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之间也呈显著的正相关 ,量子效率的降低是次要的 ;(4)群体产量与群体的叶面积和叶面积持续期呈正相关 ,但与个体性状呈负相关 ,个体性状的削弱程度越小 ,与群体的相关性越小 ,品种的耐密性越强。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处理对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不同株型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差异显著,在超过阈值后,产量反而下降;各自交系株高和穗位高均增加,茎粗降低,而对雄穗分枝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株型自交系呈现出相同变化趋势;不同株型棒三叶叶向值变化趋势不同,紧凑型叶向值增加最大,半紧凑型次之,平展型变化最小;棒三叶叶面积呈现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济宁地区4个玉米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密度对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株高、穗位、叶面积指数等相应增加,叶夹角、茎粗等相应减少,不同品种变化不一致;单株地上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增长速度减少,耐密型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各密度间增长速度差异小于不耐密品种鲁单981;籽粒产量先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然后降低,但不同品种表现规律不完全一致;本试验设计密度中,济宁地区适宜种植密度郑单958、浚单20为6.75万株/hm2左右,先玉335、鲁单981为6.0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产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分析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品种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发展变化规律,为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利用中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自交系为材料,采用3点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产量、杂种优势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年代推进逐渐提高;早期品种高密条件下产量下降,当前品种随密度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不同时期品种随年代变化杂种优势在低密条件下逐渐增加,而高密条件下逐渐下降,中密和平均杂种优势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雄穗分枝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逐渐减少,行数、籽粒长和百粒重逐渐增加,行粒数、出籽率和容重没有变化;随年代变化品种产量增加与杂种优势效应相关性不显著,与穗行数、穗粗、籽粒长、百粒重和中亲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数和穗上叶与主茎夹角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杂种优势并没有显著提高,亲本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株型的改善、雄穗分枝的减少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当前中国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黑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密植是芝麻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措施。以黑芝麻品种赣芝6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2万株/hm2、14万株/hm2、16万株/hm2、18万株/hm2和20万株/hm2)对黑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黑芝麻植株生物学性状如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侧根数、根重,以及经济性状如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结蒴部位、千粒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黑芝麻植株个体性状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变差,株高和最低结蒴部位提高,单位面积群体的叶面积、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也增加。但种植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再增加密度,则产量降低。种植密度对黑芝麻产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黑芝麻最适宜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该密度下产量最高为1 825.0 kg/hm2。  相似文献   

16.
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了密度对两个春播玉米品种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盛49和奥玉3101的叶面积指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前期叶面积指数增长较慢,中期增长速率加快,到吐丝期达到最大,密度对两个品种的LAI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两个品种的穗数、穗粒数以及百粒重均与密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其中穗数与密度存在正相关线性关系,而穗粒数和百粒重与密度的线性关系表现为负相关;两个品种的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产量和密度之间呈二次回归方程。本试验条件下,强盛49的最适宜密度约为4.2645万株.hm-2,奥玉3101的最适宜密度约为5.374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两个品种的产量分别达到11 820.3kg.hm-2和11 225.55kg.hm-2。  相似文献   

17.
采用裂区设计,以披散型品种济谷14和相对紧凑型品种豫谷18为试验材料,以留苗密度为主区,以氮肥为副区,对谷子的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留苗密度对济谷14和豫谷18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均无显著性影响。施氮对济谷14和豫谷18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随着施氮量增加,济谷14群体产量表现为先增后降;豫谷18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留苗密度对豫谷18与济谷14的群体产量影响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单峰变化,并且随密度的增加济谷14和豫谷18的叶面积指数呈上升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济谷14叶面积指数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豫谷18一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9.
邹诗恩  田仁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297-13299,13377
[目的]为兴烟一号(Nicotiana glauca L.)在黔西南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打顶(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与留叶数(20、25、30、35片/株)对兴烟一号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随着留叶数的增加,株高显著增加,茎围和节距则变小;随着打顶时期的推迟,株高显著增加,节距显著变大,叶片稍变大。随着留叶数的增加,产量和产值增加,均价和上中等烟比例呈现低-高-低的趋势;随着打顶时期的推迟,产量显著增加,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以初花期打顶的较好。随着留叶数的增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先增后减;随着打顶时期的推迟,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糖碱比和钾氯比降低,两糖差以初花期打顶的较好。[结论]兴烟一号宜选择初花期打顶,留叶30或35片/株,此时烟株的农艺性状较好,化学成分较为协调,烟叶经济性状好。  相似文献   

20.
Cultivar mixture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ways to increase crop productivity. This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etition among five cultivated varieties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for the traits like plant height, flag leaf area, fertile tillers per plant, spike length, spikelets per spike, spike density,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seed index in relation to competition with yield per plant. It was observed that cultivar mixtures ought to be more productive than corresponding pure stands. Four binary combinations of Seher2006-Kohistan97, Farid2006-SH2002, SH2002-Shahkar95, and SH2002-Kohistan97 were superior in performance, showing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values greater than one for plant height, fertile tillers per plant, spike density,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binary mixtures was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d average performance in spike density,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wheat varieties in mixtures was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for the respective traits, which lead to cumulative effects for the increase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associates in mix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