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使用重庆市涉及扶贫开发任务的33个区县2014—2018年县域农村贫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刻画农村贫困化空间关联格局,构建影响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县域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研究时段内重庆市县域农村贫困化热点区域整体空间格局稳定,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巫溪、城口、酉阳和彭水等渝东北和渝东南区域的相关区县,而主城区和渝西地区的区县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研究时段内各区县农村贫困发生率明显呈现下降态势,区县间的差距在缩小;②重庆市2014-2018年全局Moran’s I指数均达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县域农村贫困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③通过GW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中,海拔高度、人均耕地资源面积、 25°以上耕地面积比重和区位水平、未通客运班车村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文盲人口比、因残致贫人口比重等8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对县域农村贫困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上表现出的影响力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欧聪  谭雪兰 《湖北农业科学》2016,(10):2695-2700
通过农村空心化的综合测度定量分析长株潭地区的农村空心化水平及地域类型分布格局,构建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农村空心化水平,同时划分农村空心化的地域分异类型,分析不同地域类型区空心化的空间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研究表明,长株潭地区大部分县市区存在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综合整治潜力较大,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十分突出,且不同区域农村空心化驱动因子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芙蓉区、雨花区等为高度空心化区域;荷塘区、芦凇区等为较高空心化区域;雨湖区、醴陵市为中度空心化区域;望城区、长沙县等为较低空心化区域;湘乡市、茶陵县等为低度空心化区域。结合区域农村空心化水平及不同地域类型分布格局,为长株潭地区空心整治、乡村空间重构及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宁夏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7.4%下降到2018年的3%,减贫成效显著。然而,截至2018年底,宁夏仍有12.02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宁夏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通过剖析宁夏农村贫困化的基本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探明制约乡村发展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宁夏贫困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由普遍性贫困向区域性贫困转变。制约宁夏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自然资源(43.343%)、地理区位(20.637%)、基础设施(10.494%)、经济发展水平(6.286%)、民族聚集(5.938%),5部分因素成为宁夏农村贫困的症结。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宁夏亟需根据各县区的特征,科学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4.
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划分及减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2年最新确定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名单中涉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267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西南地区贫困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揭示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高程、坡度、人均GDP、少数民族占比、距省府距离等因素的分级和聚类分析,划分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针对各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减贫脱贫措施。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分异表现为:地势较低,坡度相对较缓的地区,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的密度相对较低;而地势较高、坡度变化较大的地区,贫困县的分布较为集中;少数民族比重较高、距省府较远的区域,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分布越广泛;2)通过综合聚类分析,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共划分成九类;3)针对九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相应减贫对策:深化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并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共进与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短贫困乡村与经济中心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改善其通达状况。  相似文献   

5.
对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丘陵山区64个行政村所属155个自然村农村宅基地闲置及低效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获取相关数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主导因素识别。结果表明,太谷县丘陵山区宅基地闲置及低效利用程度与常住人口所占比重、人均收入、距县中心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人均耕地面积、距主干道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人口流失严重是造成宅基地闲置及低效的主要因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也较为粗放,闲置及低效问题更为突出;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有能力对宅基地进行较好的维护,村内基础设施完备;距主干道距离影响了与外界沟通的有效性,较短的距离具有更便捷的往返条件,村内宅基地利用率也相应提高。研究结果为丘陵山区农村建设与宅基地利用提供了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说到贫困,一般人都会想到农村、农民的贫困,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也主要针对农村贫困来进行。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构建农村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2016年甘肃85个县域农村空间贫困进行测度,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WR模型等方法探究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农村空间贫困程度总体较深,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呈"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2)农村经济、社会及环境贫困在各县域有明显地域差异,农村经济和社会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环境贫困呈"两翼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东部及定西南部,L-L集聚区分布在张掖、酒泉和金昌;4)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影响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自然禀赋呈中部向两翼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呈"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民生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因此,依据各贫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从产业、生态、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减贫策略,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研究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与适应力,对于降低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提高生计适应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粤北山区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贫困农户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及适应力的因素。研究表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农户自身因素是影响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主因;贫困农户生计资本的结构性变化、生计的自适应、政策协同是贫困农户生计适应力的举措。研究为粤北山区乃至我国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识别及适应力提供决策参考,对于促进偏远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2008~2016年广西各区县的贫困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为基础,运用重心模型测算了贫困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演变模式与关联性,探讨了两者间的交互作用。研究显示:广西贫困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际差异显著,贫困化随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异格局"凹""凸"相致,逆向明显;贫困化重心和土地集约利用重心的演变具有阶段性特征,移动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贫困化重心较土地集约利用重心变动较为剧烈;总体上,集约利用程度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区域贫困化水平,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倾向、土地的产出效益滞后性等原因,个别时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未对反贫困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20082016年广西各区县的贫困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为基础,运用重心模型测算了贫困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演变模式与关联性,探讨了两者间的交互作用。研究显示:广西贫困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际差异显著,贫困化随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异格局"凹""凸"相致,逆向明显;贫困化重心和土地集约利用重心的演变具有阶段性特征,移动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贫困化重心较土地集约利用重心变动较为剧烈;总体上,集约利用程度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区域贫困化水平,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倾向、土地的产出效益滞后性等原因,个别时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未对反贫困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最近20年来,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相继加快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步伐。7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比以往更为注意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行了农村综合开发战略,企图以此使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区域开发和解决贫困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地流转是突破低效率用地的有效途径,解析山区耕地流转特征可为推进山区耕地高效利用提供决策支撑.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获取巫山县农户数据,并从农户尺度统计分析研究区耕地流转特征及分布,研究显示:1农户流转规模对撂荒及实际耕种的影响表现为流转规模越大,撂荒地越少,耕种面积就越大;撂荒普遍存在于不同耕地流转类型之间.2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其家庭规模、劳动力配置、家庭年龄结构及收入结构等影响耕地流转;且主导耕地流转类型及流转规模的因子随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而不同.3耕地流转区主要集中在距农户居住地0.5km以内,0.5km以外的耕地多以撂荒为主,山区耕地呈连片种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运用熵值法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安徽省乡村地域功能水平,对其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识别,进而分析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安徽省的乡村地域空间呈现集聚性较强、分异性明显的特点,皖南和皖北地区的乡村地域功能指数较低,发展较慢,皖中地区各项功能指数均发展较好;安徽省的乡村地域功能类型主要分为单一型、交叉型和综合型,单一型和综合型居多,其中弱综合型最多;影响乡村地域功能空间分异主导因素为经济基础和国家政策,基础建设、产业结构、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等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地域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宫文  周进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34-12437
利用2006年广西年鉴中88个贫困县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贫困度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中标准分类方案进行贫困度的类型划分,综合评价广西全省88个县贫困化程度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西省88个县市贫困程度差异较大,各县市贫困化程度整体上呈现南北、东西差异,北部各县贫困度总体上大于南部,西部各县贫困度总体上大于东部。贫困度分布及影响因素主要与地形地貌、区位选择、城镇化水平、农业生产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党蓉  张义丰  孙瑞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65-14367
以门头沟区为典型个案,借助分析典型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划分山前平原、浅山区和深山区设施农业生产的不同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确立门头沟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贫困空间理论入手,从空间分析的角度来看地理因素对反贫困的影响,梳理了国内现有贫困、反贫困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总结地理影响因素对反贫困的影响,地理因素对反贫困的影响并不是确定的,而是个性化的,根据所处地区的特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同时高程与坡度、距中心地距离和距主要道路距离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并不是非正即负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32-135
利用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对湖北农村家庭调查数据,测算了湖北农村家庭在三个调查年度的贫困状况,分析了影响农村家庭贫困的因素。结果表明,在调查年份,农村家庭的收入持续增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比重,但其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所占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村家庭的贫困发生、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都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受教育水平、劳动力培训、家庭劳动力比重、家庭从业类型、地形条件和最近市场距离对农村家庭贫困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生态压力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其值的降低预示着地区的森林转型和植被恢复.基于重庆市山区1 015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本地生态足迹的方法来度量农户尺度山区的生态压力,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山区生态压力的主要因素,重点分析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生态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研究区人均生态压力为1.590hm~2,农户的薪柴采集活动是山区生态压力的主要来源;2)家庭总人口、非农劳动力年均工资水平、家庭农业收入、家庭拥有电器数量以及地区哑变量武隆县和巫山县对山区的生态压力产生显著影响;3)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确实能够降低地区的生态压力,但是在作用路径上,并不是通过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而是通过提高非农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增加农户务农的机会成本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乡村贫困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很多相关研究从定性或定量角度出发,分析地方或区域贫困问题,对扶贫脱贫的理论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意义.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结合机器学习与地理探测器分析村级贫困问题.以广东省重点扶贫地区连州市星子镇为例,选取12个对星子镇的贫困发生率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地理探测器,对该镇21个行政村贫困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与地理探测器由于原理的差异,在分析各因子影响力这同一目的的前提下,得出数据结果存在差异;星子镇的贫困分异是多因子间的共同正向促进作用,具有复杂性,致贫需多模式综合并行;对于星子镇这个自然约束较大的地区,脱贫更需要着重降低社会阻隔,通过政策、资源的倾斜减缓社会阻隔,从而进一步促进自然约束力的降低,最终达到脱贫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