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基GPS遥测四川盆地可降水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维佳  赵兴炳  周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79-10981
利用JICA项目(中日合作灾害研究中心项目)新津(103°49′16″E、30°27′″31″N,海拔429.75m)、达县(107°30′24″E、31°12′27″N,海拔313.63m)、北碚(106°26′36″E、29°50′33″N,海拔217.43m)3站2008~2009年的地基GPS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可降水量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全年可降水量为11304.7mm,十分丰富;一年之中,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春季略低于秋季,冬季最小;可降水量月变化明显,昼夜月变化趋势则基本相同;同时,四川盆地全年可降水量空间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2.
利用JICA项目在威宁、大理、昆明、丽江、临沧、勐腊、蒙自、腾冲8站的地基GPS资料分析了云贵高原上空的可降水量特征。计算和分析表明,云贵高原全年可降水量为8 253.3 mm,较为丰富,可降水量在湿季大大超过干季。夏季可降水量最大,秋季次之,春季略低于秋季,冬季最小。可降水量年内变化明显,昼夜年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一年之中,可降水量7月最多,2月最少。在云贵高原上空,可降水量是由北向南增加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0~201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实际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山西地区14年来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以及实际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全年大气可降水量月平均数值较低,其中,夏秋季节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且秋季与春季基本呈反向变化趋势;实际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节降水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实际降水量总体要多于大气可降水量;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呈总体减少趋势,大气可降水量年变化与实际降水量年变化并不一致,但总体也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47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3年逐月的降水量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从时间上分析了南疆地区的降水规律,并运用surfer9.0做出了年与季节降水量的等值线图,对南疆地区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近53年来降水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降水量集中在春、夏两季,但以夏季为主;降水空间分布非常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中部降水稀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攸县汛期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得出,近20年来攸县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旱、涝年频繁发生,前10年较后10年降水量偏多,汛期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利用模糊均生函数方法建立汛期降水量预测预报模型可提高汛期降水量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6.
谭化红  熊平 《北京农业》2013,(21):188-189
随着大气监测技术的发展,联合地基GPS和MODIS作为一种新的遥感探测手段应用于大气水汽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价值。基于此,通过比较贵州省站地基GPS探测与MODIS技术探测结果。首先,概述了地基GPS和MODIS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了地基GPS和MODIS技术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理论应用,然后利用贵州省地基GPS和MODIS观测网络进行了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分析,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79-2015年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可降水量,并分层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气候倾向率及年际和年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可降水量空间分布和气候倾向率的大小值中心位置及区域差异不同,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差异.通过检验发现1995年为突变年.年均及春、夏和秋季可降水量的平均值为突变年后高于突变年前,而冬季为突变年前高于突变年后.突变年前,年均和四季的可降水量都为上升趋势,突变年后,冬季为下降趋势,其他季节都为上升趋势,突变年前上升趋势速率比突变年后更快.从EOF分析的前3个模态可知,高原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东西分布型和南北分布型.  相似文献   

8.
大荔县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对局地农业生产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累积距平、变异系数和变化倾向率等方法对陕西省大荔气象站1961-2016年的降水、雨日、雨强气候因子的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荔县56 a间的平均降水量为503. 5 mm,年降水量总量呈减少趋势,降水量递减率为-9. 5 mm·10a~(-1);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5. 7%,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 5%;大荔县年降雨日数总体也出现减弱趋势,雨日递减率为-2d·10a~(-1),其中春季和秋季的降雨日数的减弱趋势明显;年降水量的降水日数都呈减少缺失但时间变化存在差异。故科学分析县域内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变化特点,对合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汤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57-10758,10761
GPS对流层延迟与可降水量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没有气象数据的地区对流层延迟直接推算的可降水量可以作为气象短期预报的参考。针对2个不同高度层,采用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对流层天顶延迟模型,并利用标准指数关系大气层参数及地壳变形监测站的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精度验证,试验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博克图地区1971 ~2010年的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博克图近40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各季节平均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1 ~2010年博克图地区降水量是持续减少的,递减率为16.5 mm/10a,夏季、秋季降水量呈递减趋势,递减幅度为26.2、9.3 mm/10a,与年降水量递减趋势相同,春季和冬季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2.8、1.6 mm/10a;博克图地区40年来轻旱出现在1974、1979、1992、1995、2000~2001年,中旱出现在1999、2004年,特旱出现在2007年,其他年无旱灾,1999 ~ 2001年连续3年出现不同程度干旱.  相似文献   

11.
利用阿克苏市气象站1979-2018年降水量和蒸发量观测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及影响。发现阿克苏市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为波动性缓慢增长与大汛小旱交替控制的规律,进入2010年后出现降水峰值的时间间隔缩短;阿克苏市蒸发量呈缓慢增加态势,全年蒸发量各月差异较大,3-9月蒸发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天水市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地降水的年代际气候演变规律分析入手,经各种统计对比分析,发现3-9月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存在着20a周期震荡,且主要干旱时段易发生在降水偏少年代中。这为台站制作年度、季、月降水、干旱趋势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重要的预测背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安庆市气象观测站(1978 2017年)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前后变化特征及影响。发现安庆市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为波动性缓慢增长与大汛小旱交替控制的规律,同时存在1999年大汛后连续10a内降水量显著减少的异常现象;进入21世纪后16a出现1次降水量波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安庆地区蒸发量呈缓慢减少态势;到90年代前中期,达到年蒸发量最低谷,之后仍维持低蒸发量水平,在2013年才出现1次相对较大的蒸发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7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降水量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测、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流域内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的垂直分异十分明显,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河流末端到天山一号冰川的河源地带,年降水量的多年平均值随海拔高度总体呈抛物线型,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海拔1 900~2 600 m的中山带,对应的最大降水量约为520~550 mm;流域内各地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均为单峰型,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各月降水较少且各站点的降水量差异很小,夏半年(4月至9月)各月降水较多并且上游区域降水量远多于中下游区域;49 a来,流域各站的年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降水增多倾向率随海拔高度呈线性递增趋势,全流域平均年降水量递增倾向率为14.417 mm/(10a);突变检测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于1992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增多,突变后降水量较突变前平均增多了45 mm,增多14.5%;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的不稳定性(变异系数)随海拔高度呈显著的幂函数型递减趋势,海拔越高的区域降水的年际间稳定性越好,反之亦然;乌鲁木齐河流域年降水量具有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GPS/MET与卫星红外遥感大气可降水量的基本原理以及COSMIC和AIRS的工作方式及反演原理,并对COSMIC与AIR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OSMIC具有覆盖范围广、垂直分辨率高、全天候的观测特点,COSMIC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比AIRS与无线电探空值更接近,但受掩星事件发生时所能探测最低高度的限制,不能得到该高度以下的大气信息。AIRS在晴空时大气可降水量反演精度较高,但受云天的限制,在云层以下,反演精度就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51—2014年沈阳东陵气候监测站大气降水资料,运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技术,研究了玉米生产期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降水量离散度较大,极比在4.6倍以上,生产期也达3.2倍。播种至出苗期、出苗至拔节期降水量变化趋势平稳,拔节至成熟期、全生育期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1.225mm/10a、-20.882mm/10a;近20a(1995-2014年)与前20a(1951-1970年)相比降水量分别减少87.9mm、83.7mm;拔节至成熟期及全生育期降水在1980年出现气候突变,突变前后降水量分别减少50.3mm和48.9mm。沈阳地区玉米生产期,尤其在拔节至成熟阶段降水量明显减少,近年来有不同程度干旱发生,要引起足够重视,应及早采取应对措施,预防干旱灾害所带来的农业损失。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特征值统计分析和线性趋势方法对海河流域2006—2018年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近13a海河流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7月降水量最大,1月降水量最小。根据逐月降水时间序列图分析,发现近13a海河流域1月、4月、7月、10月、11月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3月、5月、6月、9月、12月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根据季度降水时间序列图分析,发现近13a海河流域夏季降水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秋季降水量呈现微弱增加趋势;春季和冬季降水呈现微弱减少趋势。这一分析结果可为今后海河流域的降水量径流量预测、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防洪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0年88个测站夏季(6—8月)的逐日降水资料,NOAA延伸再建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500h Pa高度场资料。利用第95百分位法统计出极端降水序列,采用EOF、REOF分解、线性倾向估计以及M-K突变性检验等方法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划分为6种主要的空间型:分别为运河流域型、入海型、两湖平原型、南部型、北方型和沿海型。6种主要空间型的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但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除了湘北、赣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部,这3块小区域的极端降水表现为减少外,其余区域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夏季极端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月可降水量的再分析资料,选取1983年1月-2012年12月共360个时次的数据,分析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近30年内华南中部的可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季节性变化明显,可降水量值呈夏高冬低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月可降水量的再分析资料,选取1983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360个时次的数据,分析华南中部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0年内华南中部的可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季节性变化明显,可降水量值呈夏高冬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