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司慧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3,(7):3140-3141,3144
介绍了土地差别化政策提出的背景,阐述了构建土地差别化政策体系的必要性和西部地区构建土地差别化政策的总体思路,提出土地利用分区是制订差别化土地政策的基础,并以青海省为例,提出了构建西部地区土地差别化政策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各地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的现状与问题,为完善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制度提出建议。通过文献研读、实地调研和经验总结得出,资金缺乏是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政策难以落实的根源性问题;中央层面的指导性文件是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工作开展的制度基础;普惠性"补偿"兼顾绩效性"激励"更能激发基层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实行差别化、多样化的补偿激励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业是保障我国生态环境效益的一项重要公益事业,尤其是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公益林属于公共物品,"搭便车"现象严重,民众对其生态效益进行补偿的意识薄弱。根据实地调研以及对江川区公益林补偿效果的分析,发现公益林补偿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补偿政策体系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合理以及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北京生态涵养区,其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必须运用差别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促进产业振兴;通过构建教育培训、人才开发、人才使用体系,推进人才振兴;通过形成构建生态伦理文化与行为规范、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文化振兴;完善生态补偿、建立生态资本与生态服务交易机制,助推生态振兴;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建立独立的村级监督机构,实现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5.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近年来农民土地补偿政策主要存在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标准过低、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不完善等缺陷,尤其是充当"弱势群体"的农民在农地征用中权益被严重侵犯,已成为当今社会"三农问题"的研究焦点。经研究分析,认为合理处理农地征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妥善安置与保障失地农民,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9,(3):105-106
为河北省农业生态补偿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综述河北省针对农业水资源、农业生产与污染、山区农业环境保护实施的生态补偿实践,分析指出其实践中主要存在区域生态协调机制缺乏、生态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标准无差异化和补偿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问题,提出建立区域生态协同综合管理体制,开辟多元化生态补偿途径,制定区域差别化补偿标准,加强社会化的生态补偿监督评估,形成农业生态补偿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用地需求也急剧膨胀,旅游用地类型多样要求构建差别化管理政策。为旅游用地的科学规划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阐述了旅游用地的内涵、特性及分类体系。结合韶关市旅游发展实际情况,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周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土地审批管理、土地供应管理及土地利用评价与监管环节,构建了旅游用地差别化管理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阶段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使土地资源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未能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保持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功效,因此,需要对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概念和构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提出制定和完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设想。对土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加以认真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完善该项机制,构建完善的土地资源生态补偿体系,改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实现城乡平衡发展和农村充分发展的着力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农村土地政策创新是重要的引擎。建议土地政策创新的路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支撑,推进农村承包地“一块田”改革;构建“土地整治+”模式体系,推进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创新模式,有序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创新差别化的政策供给体系,有序推进涉地指标跨区域交易。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主体功能区政策演变进行梳理,主体功能区在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土地管控问题。农产品主产区的建设关乎区域生态安全以及粮食安全,迫切需要根据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状况,制定差别化土地政策,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精准落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湖南省农户参与耕地生态补偿的意愿。结果表明,务农劳动力比例、土地面积、农地流转率和劳力价格等因素对农户参与耕地生态补偿的决策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户,不同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和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稳定土地产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使耕地生态补偿有效实施;协调和衔接不同土地政策的实施,保障耕地质量的同时完善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就业结构对土地开发度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旨在为新常态下差别化就业支持政策与建设用地规模合理控制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①2000—2016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及其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及其比例呈先增加再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及其比例持续增长,东、中、西地区3个区域就业结构变动有所差异。②2009—2015年,全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对土地开发度均有显著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3个区域土地开发度的主导驱动因素有所差异,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对土地开发度影响较显著,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对土地开发度有显著作用。劳动力不同就业行业对土地开发度的影响也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土地换社保"政策对国内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有积极意义,但其理论和实践都有亟待完善之处。具体探讨了土地换社保这一政策在农村社会保障、征地补偿制度和农地规模经营等方面的作用、不足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实施十年,准确评估政策的减污效果,对进一步完善、推广生态补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以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6—2021年皖、浙两省中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不仅显著降低了区域的污染排放,对于相邻区域的治污减排也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生态补偿通过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力度及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了区域污染排放。以上研究结论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15.
周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374-8376
首先建立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地耗”指标体系;然后以164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因素评价方法和熵权法评价2003~2011年主体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后分析主体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差异,以期对制定和落实差别化的区域土地政策和实现区域间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补偿为基础,以土地利用为视角,分析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演化与土地利用行为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影响其质量变化的原因和产生根源,初步确定农业生态补偿的概念,明晰其基本内涵。并从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模式等四个方面完善农田生态补偿的结构框架。同时,以土地利用为视角构建农田生态补偿的测算体系,并论证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法测算经济发展对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损失、区域农田生态足迹法测算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测算方法,从而为量化农田生态补偿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测算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推动土地整治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市县区域差异,从项目立项、项目分配、资金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差别化的实践。面对土地整治新形势,分市县分类型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势在必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全域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安排、涉农资金整合等方面对土地整治差别化管理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宿迁市宿城区养殖型家庭农场的走访,发现宿迁市养殖型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注册登记偏少、土地用途受限、家畜、家禽疾病处理不规范、相关扶持政策缺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尽快出台家庭农场管理办法及相关法规,引导并规范家畜、家禽的疾病处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及相关政策,鼓励发展种综合型生态家庭农场,实施差别化定位、品牌化经营策略,同时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以促进养殖型家庭农场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湖南省11个县(市、区)11个村的250份调查问卷为基础,将所选样本分为大都市郊区、县城郊区、一般农区、边远山区4个区域,对4个区域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权益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土地补偿不合理、安置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保障农民权益,提出了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及了解政策的意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费标准、优化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多元化的补偿安置方式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湖南省11个县(市、区)11个村的250份调查问卷为基础,将所选样本分为大都市郊区、县城郊区、一般农区、边远山区4个区域,对4个区域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权益保障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土地补偿不合理、安置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保障农民权益,提出了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及了解政策的意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费标准、优化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多元化的补偿安置方式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