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棘球蚴病(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的中绦期—棘球蚴(echinococcus)寄生在哺乳动物脏器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危害严重。为了掌握贵南县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我们利用牛、羊集中屠宰期对近年来我县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2011-2014年间牦牛和藏羊棘球蚴病的感染率分别为牦牛26.67%,18.94%,11.25%,22%,藏羊为46.94%,28.94%,12.5%,25.3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青海贵南县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方法]在牛、羊集中屠宰期对近年来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11—2014年间,牦牛感染率分别为26.67%、18.94%、11.25%、22%;藏羊感染率为46.94%、28.94%、12.5%、25.33%,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说明当前的牛羊驱虫和家犬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3.
正包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不仅感染藏羊,还会感染人类,具有较强的危害性。由于病原为细粒棘球蚴的幼虫,又称羊棘球蚴病。寄生虫以藏羊为宿主,大量繁殖并发育。棘球蚴是一种囊泡,囊泡中为透明液体,棘球蚴的内膜会长出很多生发囊,内部也会相应长出头节与发囊,其中便有百万只幼虫。藏羊感染后,棘球蚴会在其体内大量繁殖,以蚕食藏羊体内器官为营养条件,引发藏羊多种并发症直至死亡,该病是影响藏羊养殖效率的重大疾病。  相似文献   

4.
彭毛 《中国动物检疫》2009,26(12):43-43
利用屠宰的便利条件对玉树县牧场的藏羊进行了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共检查255只藏羊,检出阳性羊64只,感染率为25.1%,其中肝脏感染29只,感染率为11.4%,感染强度1-24个包囊;肺脏感染35只,感染率为13.7%,感染强度1-6包囊。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诊断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方法,提取绵羊细粒棘球蚴包囊新鲜囊液,盐析囊液抗原,点样于硝酸纤维膜,以胶体金-驴抗羊IgG和胶体金-兔抗鼠IgG为检测标记物,采用垂直流渗滤装置检测绵羊与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小鼠血清和全血特异性抗体。患病绵羊阳性血清及全血检出率在90.91%~94.4%,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血清及全血检出率均为100%;细粒棘球蚴阴性羊血清和全血假阳性率为4.00%~4.59%;与脑多头蚴病血清交叉反应率为28.57%(2/7)。研究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全血金标渗滤法(DIGFA)可应用于绵羊棘球蚴病的诊断与检疫。  相似文献   

6.
采用新鲜的绵羊棘球蚴囊液,经过处理,用最适浓度(380μg/ml)致敏绵羊红细胞,制成IHA诊断液,用IHA法对321只(份)成幼年改良羊、藏羊进行棘球蚴病感染率的检测,结果表明:成年改良羊棘球蚴感染率为86.05%,幼年改良羊感染率为85%,血清滴度达1:64—1:4096;成年藏羊感染率为74%,幼年藏羊感染率为51.06%,血清滴度1:64—1:256。15只(份)标准阴性羊血清全部为阴性,血清滴度0—1:4。30只(份)标准阳性羊血清,28只(份)为阳性,血清滴度为1:64—1:4096,阳性符合率达93.33%。此方法敏感性高,可用于棘球蚴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效果考核。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甘肃省临夏州家畜棘球蚴病(包虫病)感染情况,于2018年对康乐县、临夏市、广河县、和政县、积石山县、永靖县、临夏县7个县(市)的羊进行了棘球蚴病感染调查。结果显示:在观察的4349份羊内脏中,有214份感染了包虫病,感染率4.92%;通过血清学检查,在1260份羊血清样品中,阳性样品22份,阳性率1.75%。说明棘球蚴病在临夏州家畜中流行较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不同地区棘球蚴感染率的差异较大,从1989—2003年的资料分析,都兰县羊棘球蚴感染率98.53%,门源县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为29.42%,达日县牦牛的的感染率86.80%,某军牧场4岁以上牛感染率100%。天峻县牦牛棘球蚴感染率为37.8%,玉树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78.13%,海南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9.30%。青海人群本病的平均患病率为2%,少数牧区高达7%~10%。海北州从1991—2003年间开展棘球蚴病综合防治,牛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5.23%。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8.50%。犬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率由综防前的63.64%下降为零,防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于2011年9~11月初对湟中县六个乡镇的各乡镇屠宰点对屠宰的家畜采用内脏用肉眼观察结合手触摸方法进行棘球蚴调查,共检查222头牛、477只羊和148头猪,对调查得到的数据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湟中县牛棘球蚴感染率为3.2%,肝、肺包囊数在1~12个之间;羊棘球蚴感染率为6.7%,肝、肺包囊数在1~8个之间;猪棘球蚴感染率为3.3%,肝、肺表面包囊数在1~6个之间;各地区之间家畜棘球蚴感染率和包囊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且不同家畜之间棘球蚴感染率差和包囊指数查异也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应用培育成功的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细胞的天然代谢抗原,接种昆明小鼠,于接种后第14天给免疫小鼠接种人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约1 000 个,于200 d 剖检观察有无包囊形成,病理切片鉴定;并用该抗原作为诊断抗原,使用间接血凝(IHA)、琼脂扩散(AGD)试验,检测临床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人血清。以多房棘球蚴病人血清、细颈囊尾蚴羊血清及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抗原能使60% 的小鼠获得完全抵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攻击的能力,未完全获得保护的小鼠形成包囊的数量、大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为不育囊;使用该抗原IHA 检测31 份血清,阳性24 份,阳性率77.42% ,AGD检测30 份血清,阳性13 份,阳性率43.33% ,2 种方法对多房棘球蚴病人血清和细颈囊尾蚴羊血清及正常人血清不起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对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和拉萨市牦牛、绵羊体内棘球蚴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遗传变异规律。对2016年11月底采自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嘉黎县的5只绵羊体内的5个棘球蚴包囊、15头牦牛体内的18个棘球蚴包囊分别分离棘球蚴原头蚴或生发层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nad1基因,通过测序获得nad1全基因序列。运用DNAStar MegAlign软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GenBank中已公布的棘球属的nad1全基因序列为比对对象,采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所测定的牦牛和绵羊的23个棘球蚴病原nad1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细粒棘球蚴狭义种(G1基因型)nad1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为99.6%~99.8%,23条nad1基因的遗传距离为0~0.0022447。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0.2%~0.4%;与棘球属其他棘球绦虫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14.9%~19.8%。有5个样本的nad1基因在不同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变异位点发生序列转换。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集牦牛和绵羊的棘球蚴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其nad1基因变异小,序列一致性高。  相似文献   

12.
为摸清近年来刚察地区牦牛和藏系羊棘蚴病的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2003年1月~2004年5月,在刚察县一屠宰场对伊克乌兰乡、泉吉乡、和沙柳河镇的276头牦牛和1690只藏羊进行了棘球蚴病检测。检测方法:肉眼观察和用手触膜。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对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和拉萨市牦牛、绵羊体内棘球蚴病原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其遗传变异规律。对2016年11月底采自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嘉黎县的5只绵羊体内的5个棘球蚴包囊、15头牦牛体内的18个棘球蚴包囊分别分离棘球蚴原头蚴或生发层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nad1基因,通过测序获得nad1全基因序列。运用DNAStar MegAlign软件对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GenBank中已公布的棘球属的nad1全基因序列为比对对象,采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所测定的牦牛和绵羊的23个棘球蚴病原nad1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细粒棘球蚴狭义种(G1基因型)nad1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为99.6%~99.8%,23条nad1基因的遗传距离为0~0.0022447。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0.2%~0.4%;与棘球属其他棘球绦虫同源基因的碱基变异率为14.9%~19.8%。有5个样本的nad1基因在不同位点发生碱基突变,变异位点发生序列转换。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采集牦牛和绵羊的棘球蚴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其nad1基因变异小,序列一致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宁夏部分地区畜间包虫病(棘球蚴病)流行情况,为包虫病的净化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6—12月,对宁夏地区家畜和野生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农牧民对包虫病的知晓情况,采取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抽查羊脏器2 092份,棘球蚴感染阳性率为3.35%;牛脏器1 749份,阳性率为0;检测羊血清样品2 080份,棘球蚴感染抗体阳性率为40.39%;检测犬粪样品4 620份,棘球绦虫感染阳性率为4.05%。调查3个县(区)的高原鼠兔、黄鼠等300只,均未发现有棘球蚴感染。调查还发现,农牧民对包虫病的知晓率参差不齐。[结论]针对宁夏地区畜间包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犬只管理,积极开展犬的驱虫工作;加强牛羊屠宰管理;对新生母羔羊采用基因工程疫苗进行免疫;加强对农牧民的健康教育;加大政府的防治投入。  相似文献   

15.
<正>1流行特点包虫病是因羊大脑和脏器组织中存在棘球蚴而引起的。包虫病作为体内寄生虫病,对羊、牛、马等牲畜及其他野生动物均会造成侵害。棘球蚴会寄生在犬科动物的肠道中,犬科动物是棘球蚴的终末宿主。病原会顺着羊的饮食渠道进入体内,并不断生长发育,逐渐转移到肝肾和大脑等器官中引起病变。棘球蚴呈包囊状,内有黄色液体,包囊内部附着棘球蚴的原头蚴,少部分情况下,棘球蚴会脱落在囊液中。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掌握过马营镇牦牛棘球蚴病的感染情况,笔者于2001年10月份利用屠宰季节对过马营镇交售的菜牦牛进行了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来源 被检牦牛均为过马营镇交售的菜牦牛。1.2 方法 被检牦牛屠宰后,取出内脏,对肺、肝、心、肾等脏器采用用手触摸和肉眼观察的方法进行检查。2 结果 共检查牦牛219头,感染棘球蚴为173头,感染率为79.0%,共检出包囊1687个,平均感染强度为9.75个,感染范围1~58个。肝脏的感染率最高,感染146头,感染率为66.7%,共检出包囊974个,平均感染强  相似文献   

17.
应用常规病理学和组织学技术,检查丙硫咪唑治疗后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藏系绵羊体内棘球蚴囊的大小,所含囊液的量及原头蚴的存活力。大体观察显示棘球蚴囊大部分萎缩、钙化。光镜下观察到角质层变性、断裂,嗜酸性增强;生发层核浓缩或消失,甚至全部脱落坏死;原头蚴崩解为碎片。并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8.
用包虫快速诊断试剂条对玉树县国营牧场的52条藏犬,分别于2010年10月份和2012年4月份,进行驱虫前后藏犬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通过采取以驱虫为主的综合措施后,藏犬棘球蚴的感染率由驱虫前的19.23%下降到驱虫后3.85%。  相似文献   

19.
为调查西藏部分地区羊棘球蚴感染情况并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利用剖检法和PCR法对西藏部分地区的281只羊的各组织样品进行羊棘球蚴检测,通过SPSS 27软件对281只羊组织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羊棘球蚴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以优势比(OR值)判定这些因素引发感染的危险性。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区域内羊棘球蚴均为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其感染率为37.01%(104/281),其中仲巴县感染率最高,达62.26%(66/106),其中4个县区感染率均在20%~30%。年龄差异和海拔因素与羊棘球蚴感染率均呈正相关,不同采样地点和不同羊的(绵羊、山羊)棘球蚴感染率均差异显著,不同采样时间羊感染率差异不显著。其中,羊年龄差异是西藏部分地区棘球蚴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当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合理干预,以降低感染风险。本研究对西藏部分地区羊棘球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家畜包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使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就要着重在细粒棘球绦虫生活史的两个阶段,即包囊形成前期和后期来预防。用细粒棘球蚴包囊制备的抗原所产生的免疫,对包囊形成后期起预防作用,阻止包囊生长,钙化虫体。但是,对包囊形成前期阶段,无免疫力,象对照组一样,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