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亮  王涛 《绿色科技》2019,(6):30-32,38
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特征、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规律及景观空间位置迁移轨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15年滇池流域景观组成以建设用地、水域、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了研究区总面积的34.51%、23.5%、15.87%和15.04%;地类之间相互转化情况较为复杂,频繁,建设用地以转入为主,耕地则以转出为主;流域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持续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受昆明市不断向南扩张的影响,其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质心均向南部迁移。  相似文献   

2.
以湿地城市盐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当量因子法、重心转移模型,评估了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MGWR模型剖析了ESV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盐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耕地始终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转出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幅大,水域面积基本稳定。(2)总ESV整体呈削减趋势,研究期内减少43.71亿元,耕地、湿地、水域等生态用地是盐城市ESV主要贡献地类,ESV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低值ESV分散于各区县中心城区,ESV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15.67 km。(3)ESV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DEM,MAT,PD对部分地区的ESV有显著负效应,DR对ESV有正负“双向”效应,空间异质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以永定河(北京段)流域1978、1988、1999、2004、2005年5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若干地形数据库资料,统计永定河31年间水域、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六大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平均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平均转出率和转入率等指标,对永定河(北京段)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31年间,永定河(北京段)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面积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1978~2004年各类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草地;2004~2009年比例变化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水域>草地.②在1978~2009年间,水域、未利用地、建筑用地3个土地类型转化比较剧烈;草地在1988~2004年间变化幅度大,转入、转出率较高;耕地减少;林地则呈现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4.
竹山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北省竹山县1999年、2005年、2011年及2017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 GIS,ENVI和Fragstats等软件,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8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水域为主,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2)土地转移主要以耕地和裸地转出,以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转入为典型特征,土地利用总体趋势与状态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3)景观结构上,林地一直是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面积占比顺序并未发生改变,斑块总数量呈下降趋势;4)景观异质性上,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蔓延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对整体景观格局控制力增加,各类景观类型空间连通性增强;5)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以常德市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3年土地利用图基础上,通过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式,研究了常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常德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以林地和耕地为主,约占该市总面积的4/5;在此期间,该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现出减少的态势;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基本保持在0.68左右;常德市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面积转化的情况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草地;水域单一动态度为0.38622,远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不断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高速的城镇化发展使新乡市的生态环境逐步脆弱,基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生态风险研究旨在为新乡市的土地结构优化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文章以新乡市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风险指数,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下的生态风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耕地作为优势景观,面积不断缩小;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但总量趋于平稳;草地不断退化,面积不断缩小;建设用地的面积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城市的建设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率。2)由于城市用地极速扩张,耕地成为主要土地转出类型,大幅转化为建设用地且转化比例逐渐增大。3)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异质性显著且呈上升趋势,但低生态风险区占主导地位,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的建设用地并呈放射状向周边辐射,较低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部水域,受人为干扰较多。总之,新乡市的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类型及转换速率保持一致并呈现非正向发展,亟需对新乡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合理改善。  相似文献   

7.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3S技术,对蕲春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县2005年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耕地、水域和村镇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较低,具有一定的优势景观;分维数较低,景观复杂程度不高;②该县中部丘陵地区和南部平畈围区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大于北部山区,但北部山区景观优势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土地资源利用动态度等相关模型对江口县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5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耕地、草地、林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减少,土地利用由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向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化。为了保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提出了要对耕地、园地、草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实施保护,加大对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力度,以满足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毛乌素沙地2000、2005、2007、2010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近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时间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裸露地、低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高、中覆盖草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无明显变化。⑵在空间上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其中在东北部,大部分由耕地转为林地,在西北部,部分中覆盖度草地转为耕地。⑶2000-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中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98.84 hm2,主要由26 255.3 hm2的低覆盖度草地和3 550.41 hm2的裸露地转入;2005-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高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84.81 hm2,主要由6 074.43 hm2的裸露地和3 083.12 hm2的中覆盖度草地转入;2007-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净增加37 978.01 hm2,主要由35 488.96 hm2的耕地和2 640.42 hm2的高覆盖度草地转入。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是坐落在绿洲上的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揭示乌鲁木齐市1990—2017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规律、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借助ERDAS和ArcGIS软件对乌鲁木齐市4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析,利用物元模型对乌鲁木齐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7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以耕地、林地以及草地的转出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转入为主;各时段总体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且正处在发展期;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由不安全增长较安全水平。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及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未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康保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2009和2014年2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其进行解译,获得2009—2014年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以动态度、沙漠化指数、土地重心迁移、转移矩阵对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 083.28 hm~2,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面积均减少,沙漠化指数降低0.003。极重度沙化土地重心向东北迁移19.19 km,重度沙化土地重心仅向东迁移0.57 km。康保县土地沙漠化得到改善,沙漠化程度整体好转。康保县以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为主,半固定沙地和未沙化土地多转变为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动态度为0.47和1.33,面积分别增加2 791.51 hm~2和1 754.73 hm~2。  相似文献   

13.
选择1990、2005年2期的TM遥感图像,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2方面对西吉县15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吉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是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林草面积快速增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域面积萎缩;其动态转化过程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草地转化、水域转化为耕地、城镇用地占用耕地和牧草地;景观格局总体趋于破碎,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而优势度上升。  相似文献   

14.
对通海县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该县1991年至1995年四年间除水域外,其它各种地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和林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居民,工矿及交通用地也有所增加未利用地得到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正向合理利用,高水平集约经营和高生产力方向转变;耕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另一方面,土地利用上也存在不重视保护耕地,土壤出现退化现象;水面利用不充分;耕地减少太多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耕地土壤的产出能力,同时继续加强对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总体规划,切实保护耕地,搞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朱玉丹  魏媛 《绿色科技》2022,(7):159-162
为探究喀斯特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趋势和强度,基于2010、2015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结合Arc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及动态度模型,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度方面分析了喀斯特城市新区观山湖区201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观山湖区在研究期内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域、草地以及未利用地的面积持续减少,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耕地面积,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空间变化呈现中部耕地锐减和建设用地以原金阳新区为中心向西南方向扩张的显著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以及科学开展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与GIS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哈尔滨市1989年、2007年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演变,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完成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的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水域和草地发生了扩张,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耕地和林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和未利用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2007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是林地逐年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逐年减少,该变化持续到2079年后,区域土地利用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时,耕地占57.79%,林地占25.24%,草地占2.80%,水域占3.98%,居民工矿用地占9.28%,未利用土地占0.91%。  相似文献   

17.
鄂托克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1、2000和2007年三期TM影像,对鄂托克旗1991-200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最重要的转化方向有:1991-2000年耕地向草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工矿用地的转化;草地、水域向未利用地的转化;2000-2007年未利用地向草地、水域和耕地的转化;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城乡、工矿居民点用地向草地和林地的转化。反映鄂托克旗既有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治理沙漠的事实,又有毁草开垦荒地的现实。随着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说明当地环境的改善已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8.
对通海县土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该县1991年至1995年四年间除水域外,其它各种地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和林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居民、工矿及交通用地也有所增加;未利用地得到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正向合理利用、高水平集约经营和高生产力方向转变;耕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化。另一方面,土地利用上也存在不重视保护耕地,土壤出现退化现象;水面利用不充分;耕地减少太多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耕地土壤的产出能力,同时继续加强对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总体规划,切实保护耕地,搞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是研究土地变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土地研究的热点。以宜良县2005年、2013年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土地划分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用地、灌草地5个地类,提取了宜良县2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精度验证。最后通过GIS叠加分析,统计了宜良县在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2022年冬奥会主要赛区崇礼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崇礼区景观格局特征及景观分布随地形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崇礼区林地景观面积比例最大,为43.64%,其次为草地(30.16%)、耕地(22.34%)、建设用地(3.06%)、未利用地(0.79%)和水域(0.01%);建设用地斑块数量最多(1 852块),水域斑块数量最少(4块)。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最大(0.346 8个/hm~2),林地斑块密度最小(0.002 7个/hm~2);面积标准差和变动系数均为林地最大(3 764.35 hm~2,10.01),水域最小(2.43 hm~2,0.61)最小;林地的景观边缘密度最小(45.36 m/hm~2),其景观连通性较好,而水域景观边缘密度最大(315.93 m/hm~2),其景观连通性最差;水域景观和耕地景观周长-面积分维数较大(分别为1.542 8和1.447 1),其景观形态结构不稳定,而草地景观由一系列团聚的大斑块组成,斑块形状简单,状态较稳定。(2)随着海拔的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布面积表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成为优势景观,人类开发利用程度降低;随着坡度的增加,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景观分布面积减少,林地和草地成为主要景观类型;林地景观多集中在阴坡区域,草地景观集中在阳坡地区,耕地和未利用地在各坡向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