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河北省谷子种植优势区域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北省是谷子生产大省,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提高谷子的经济效益。文章针对河北省谷子种植区域的分散性和区域优势作.用发挥欠佳等情况,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河北省农产品成本资料汇编》的谷子数据,选取合适的指标,采用比较效益模型(密切值法)对河北省谷子种植区域进行优势区域分析,最后得出黑龙港低平原地区、太行山丘陵区、燕山丘...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信息平台及调研数据,以河北省为例,采用密切值模型评价不同区域(平原区和山地丘陵区)的谷子(Setaria italica)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显示,平原地区的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简化栽培技术)种植模式综合得分为0且最低,排在第一位;山地丘陵区的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简化栽培技术)和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苗后除草剂)种植模式综合得分分别为0.013 0和0.065 7,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因此,平原区谷子种植的最佳技术模式是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简化栽培技术),而山地丘陵区谷子种植采用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简化栽培技术)和机耕+机播+联合收割机(苗后除草剂)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益。最后从品种技术、农机、国家政策方面提出发展谷子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生产效率低、效益低以及非适度经营规模一直是制约谷子生产的主要因素。在总结归纳河北省谷子生产效率和效益以及谷子生产经营适宜规模的基础上,从河北省谷子产业的科技支撑优势,自然环境、人文优势,以及市场贸易优势等3个方面阐述其发展优势。最后,提出了提高谷子生产效率、生产效益以及发展谷子适度规模经营,并为河北省乃至全国谷子生产提供科技支撑的相关建议:一是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提高谷子生产科技水平,促进谷子生产效益提升;二是研发新型简化栽培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促进谷子生产效率提升;三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增加生物有机肥的使用;四是提高河北省谷子规模效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五是完善河北省惠农政策补贴制度及监督机制,切实保障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河北省杂粮生产发展的要素变化,促进河北省杂粮生产效益提升,根据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信息平台和河北省杂粮生产调研两方面的信息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河北省谷子、高粱、绿豆、红小豆等杂粮作物的生产要素投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河北省杂粮生产总费用呈现降低趋势,主因是新品种、新技术的使用降低了人工使用;杂粮生产中的化肥投入基本稳定;杂粮的种子投入费用缓慢增长、用量不变;杂粮生产中机械投入增加、人工投入减少。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河北省杂粮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以1949-2010年河北省谷子、小麦、玉米单产数据和2002年-2009年河北省138个县的谷子、小麦、玉米单产与面积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了谷子单产的时空变化及与小麦、玉米单产的差距。结果表明,从时序上看,河北省谷子单产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定的增长趋势,但增速减缓,与小麦、玉米单产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从空间看,2002-2009年各县的谷子单产总体呈增长态势,差异比较显著。单产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低平原区,燕山山区和坝上高原区单产较低。谷子单产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谷子由主粮作物变为了调剂粮食作物,播种区域逐步被挤压到丘陵旱地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科技进步水平低、病虫草鸟危害严重等。提高谷子单产水平应加强谷子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谷子科技水平和深加工水平,大力引导小米消费,研制适宜各类消费人群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谷子简化栽培技术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是近几年推广的新技术,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夏谷区有一定的种植规模。为评价这种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综合效益,通过构建谷子品种优属度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分析方法对实地调查对象河北武安、河南洛阳的示范情况进行多因素综合指标评价。该技术特有的化学除草、间苗带来的省工省力等优越性得到农户的青睐,这也导致其化肥使用费用增多;另外,简化栽培技术品种效益超过了玉米的效益,虽然在产量和农民种植意愿上没有玉米突出,但综合评价指标值超过玉米。  相似文献   

7.
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和分析河北省谷子产业现状的基础上,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据此制定了河北省谷子产业的发展战略:将河北省谷子生产区域划分为优势主产区、战略提升区和稳固发展区三个功能区,并确定相应的功能定位、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以促进河北省谷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谷子一年两作栽培技术规程》(DB 13/T 2558—2017)规定了马铃薯谷子一年两作栽培的产地环境、马铃薯栽培技术、谷子栽培技术。可为河北省低平原一年两作区采用马铃薯-谷子一年两作种植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岳坤  米明珠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8):202-205
为了推动河北省平原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顺利开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对河北省平原区8个市的土地规模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比较优势原理,运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8个市的各种农作物生产状况进行优势分析,根据各市各种农作物的3种优势指数,结合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原则,确定粮食生产核心区,经济作物生产核心区和蔬菜生产核心区,并提出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训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来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开展。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谷子产业现状和技术需求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从谷子生产、品种推广、市场、科技支撑、成本收益等方面,阐述了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河北省谷子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新品种选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产后加工增值技术、储运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对河北省谷子产业提升的技术需求进行了多层面分析。从科学规划谷子种植区域、加大研发支持力度,构建"市场+科技+基地+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度挖掘粟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是杂粮种植大省和贸易大省。为充分了解杂粮种植户种植成本收益,指导种植户开展杂粮生产,利用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信息平台和实地调研数据,对河北省谷子、高粱、绿豆、红小豆、燕麦、荞麦和糜子7种杂粮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杂粮种植收益呈现增长趋势,其中,糜子种植收益增长幅度最快,谷子种植收益最高,高粱、绿豆、红小豆和燕麦种植效益均有小幅度增长,荞麦种植收益增幅最低;大部分杂粮的总成本呈降低趋势,其中,谷子总成本下降幅度最大,糜子次之,绿豆、红小豆和荞麦的总成本基本保持不变;7种杂粮的投入产出比呈现增加趋势,种植产出效率逐渐增长,其中,谷子和高粱的产投比变化浮动较大,糜子和燕麦的产投比稳步提升,荞麦的产投比基本保持不变。提出了推广实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建立市场信息动态、加大政府杂粮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是谷子生产大省,种植面积一直位居中国前列,尤其以山区丘陵地带居多。河北省太行山区是河北省谷子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其发展潜力很大,但目前也存在着诸多限制因素。为了实现太行山区谷子持续、快速发展,促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故以武安市谷子生产调研为例,利用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和Excel表格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北省太行山区谷子生产现状。通过调查得出:河北省太行山区谷子生产受到劳动者素质低,劳动群体由老年、妇女组成,平均年龄52.8岁,小学文化占53.7%;几乎全部农民对补贴制度不清楚;生产分散、产业零连接;机械化水平较低。最后从5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是谷子生产大省,种植面积一直位居中国前列,尤其以山区丘陵地带居多。河北省太行山区是河北省谷子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其发展潜力很大,但目前也存在着诸多限制因素。为了实现太行山区谷子持续、快速发展,促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故以武安市谷子生产调研为例,利用专家访谈、实地调研和Excel表格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北省太行山区谷子生产现状。通过调查得出:河北省太行山区谷子生产受到劳动者素质低,劳动群体由老年、妇女组成,平均年龄52.8岁,小学文化占53.7%;几乎全部农民对补贴制度不清楚;生产分散、产业零连接;机械化水平较低。最后从5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业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国形成一批小米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推动了谷子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作为谷子主要生产省份,品牌建设较先进省份具有较大差距。通过调研对比分析河北省与山西省谷子产业现状、产业优势与产业短板,总结出山西省谷子产业发展经验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经验,提出了“河北小米”三级品牌体系建设路径。河北省谷子产业具有资源禀赋优越、轻简化水平高、加工规模大、科技创新能力强等优势,但在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加工深度、文化挖掘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河北小米”省域公用品牌、县域公用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三级品牌体系形成逻辑、建设原则、功能定位与建设路径,并从坚持“四动”模式、深入挖掘粟文化、组建河北小米运行中心、延伸产业链、健全标准化生产与质量体系、做强种子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是杂粮生产大省,其种类众多,发展潜力也较大,但种植效益较低。基于2015—2019年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信息平台和河北省主要杂粮种植大户生产效益调查数据,利用比较效益模型(密切值法)分析杂粮与大宗作物比较效益和杂粮在各区域的比较效益。结果表明,河北省黑龙港地区、太行山区、太行山前平原区、滨海盐碱平原区、燕山山前平原区、燕山山区适宜种植不同的杂粮作物;不同的杂粮作物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了不同的效益。最后提出加强杂粮政策制定,打造河北省高端杂粮品牌,加大杂粮科研力度,加大宣传、扩大消费等建议,以期为河北省杂粮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调整,以谷子为首的小杂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虽然受杂粮价格上涨的影响,谷子种植面积及效益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谷子生产仍然存在着产量不高、效益不明显和种植规模不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可采取选用优质高产品种、科学施肥、合理栽培的方式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有效措施,大幅度提高谷子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正>4月28日,为落实山区"双百"科技培训活动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2016年度科技服务计划及示范基地建设任务,由河北省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主办,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和河北省谷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办的"2016年谷子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及产业发展培训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由谷子所所长程汝宏研究员主持,河北省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领导,河北省谷子主产区市县农业局、农技推广单位、谷子示范基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以改善目前中国在环境资源、居民膳食结构等方面遇到的问题。针对目前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所面临的水资源匮乏、地表沉降等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在该地区采用马铃薯替代小麦种植的模式。首先,对马铃薯主粮化在华北平原漏斗区推行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其次,依托马铃薯主粮化项目在河北省衡水市建立的马铃薯替代高效节水种植示范基地,以"马铃薯+谷子"和"小麦+玉米"两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综合效益为目标层,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准则层,包括净收益等9个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加权平均法对两种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马铃薯+谷子"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值为1.542,大于"小麦+玉米"种植模式的0.458,说明马铃薯主粮化在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开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谷子种植区域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谷子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种植区域也从全省大面积种植变迁到区域性种植,面积减少和变迁均非常明显。为了研究谷子面积减少和区域变迁情况,通过图表分析、总结归纳、德尔菲法和密切值模型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河北省谷子种植区域变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科研投入少、政策支持力度小、消费产品需求单一、其他大宗作物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外流、比较效益较低、谷子本身的生理特性等因素是影响谷子种植区域变迁的因素。进而提出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壮大科研力量,研发深加工产品,扩大消费群体,提高谷子政策支持,实行良种补贴,研发各种类型机械,加大谷子生产技术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蔚县和武安作为河北省两大谷子种植大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河北省乃至全国谷子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县谷子产业发展结构截然不同,与武安相比,蔚县的谷子产业发展较缓慢。该研究对河北省两大主产县的谷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政府政策扶持、科技进步、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市场的需求以及产业文化的挖掘是武安谷子产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蔚县的谷子产业发展要以武安为榜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达到共同均衡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