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薯1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与氮、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钾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薯干产量与干物率、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蔓薯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薯块干物率与最长蔓长、茎粗、基部分枝数都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18种处理组合中低氮低钾低密度处理经济产量最高,蔓薯比最佳;在对块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应中,施钾量>栽插密度>施氮量,且施钾量和栽插密度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氮量和栽插密度是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因此,生产中保持合理的栽插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基本条件,欲通过增加栽插密度来获取超高产的可能性不大。从本试验来看,纯氮120 kg/hm2、K2O180 kg/hm2与栽插密度4.95×104株/hm2的肥密组合有利于苏薯15号发挥其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华北农学报》2015,(4)
为了明确鲜食型甘薯干物质及养分积累分配规律与施氮之间的关系,以鲜食型甘薯(YS25和LS9)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期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两鲜食型甘薯品种藤蔓干物质及N、P2O5、K2O的积累量均随之增加,而薯块干物质及N、P2O5、K2O的积累量却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过量施氮会降低其在薯块的分配率。随施氮量的增加,两鲜食型品种甘薯形成100 kg薯干需吸收的养分量也逐渐增加,且K2ONP2O5。总体来说,LS9的N、P2O5、K2O生产效率及干物质生产效率较高,YS25的养分生产效率及干物质生产效率较低,说明LS9为养分生理利用高效率品种,YS25为养分生理利用低效率品种。两鲜食型甘薯品种的养分生产效率和干物质生产效率对施氮的反应基本一致,即施氮显著降低其养分生产效率和干物质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以榕薯109和榕薯910为试验材料,利用三因素正交设计法研究了不同覆盖物、种植密度及栽插方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方式对2个甘薯品种鲜薯及薯干产量的影响均最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当覆盖物为防草无纺布、栽插方式为水平插、种植密度为3500株/667m2时,榕薯109和榕薯910的鲜薯及薯干产量均达到最大值,表明该组合方式最有利于榕薯109和榕薯910实现优质、高产、稳产的目标,可作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栽插密度有利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水稻的群体结构来影响产量,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等影响较大,在试验范围内(7.5 ̄25.5万丛/hm2),栽插密度与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整精米率呈倒二次曲线分布关系;与蛋白质含量接近线性正相关。从优质高产兼顾的角度考虑,在浙江地区的生态条件下,单季杂交籼稻的栽插密度以16.5 ̄21.0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的鲜食型甘薯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差异,为高产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选育提供借鉴和指导。以2 个不同产量水平的鲜食型甘薯新品种‘泰薯14’和‘烟薯25’为材料,测定2 个品种不同生长时期茎叶生长、块根膨大速率、以及收获期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其差异。结果表明,‘泰薯14’茎粗、蔓长、茎叶鲜重和单株叶面积均高于‘烟薯25’,‘烟薯25’的地下部发育早于‘泰薯14’,而‘泰薯14’生长后期地下部发育快于‘烟薯25’,栽苗后80 天‘泰薯14’块根单薯重和单株薯重均显著高于‘烟薯25’;‘烟薯25’的块根商品薯率高于‘泰薯14’,‘泰薯14’块根产量高于‘烟薯25’,薯干产量低于‘烟薯25’。‘泰薯14’的干物率、淀粉率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烟薯25,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烟薯25’,食味评分低于‘烟薯25’。茎叶较长的功能期使‘泰薯14’具有更大的高产潜力,而‘烟薯25’的品质及食味优于‘泰薯14’。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施肥对青稞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调节作用,以‘藏青27’、‘QTB13’和‘QTB25’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促进青稞分蘖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及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向营养器官和籽粒的分配,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对籽粒贡献率,降低了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对籽粒贡献率。‘QTB13’和‘QTB25’在F2条件下,更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营养器官和穗部的分配,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最大,产量也最大。‘藏青27’在F3条件下,更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营养器官和穗部的分配,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贡献率最大,产量也最大。说明合理施肥有利于青稞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7.
灌水模式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明确灌水模式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筛选应用抗旱品种,并在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及节水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16个主推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不灌水和灌水处理中研究其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等指标。结果表明:在2种灌水处理中各品种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在开花期均表现为茎秆穗轴颖壳上三叶其余叶,在成熟期均表现为籽粒茎秆穗轴颖壳上三叶其余叶,穗轴颖壳干物质量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无显著差异,其他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较大。各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基本表现为茎秆上三叶穗轴颖壳其余叶,干物质转运率基本表现为上三叶其余叶茎秆穗轴颖壳。对于大部分品种来说,不灌水(W0)处理有利于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但不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形成不利,灌水(W2)处理则能显著提高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干物质转运水平高的品种其产量反而较低,产量较高的品种干物质转运水平居中。‘矮抗58’、‘周麦23’、‘众麦1号’等干物质转运水平居中的品种在2种灌水处理中产量均较高,这些品种适宜作为高产、稳产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花前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均以适宜的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其中干物质运转量以茎鞘最高,氮素运转量以叶片最高;花后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两品种间表现不一致,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花后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以最低密度的C1(300万株/hm2)处理最高,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则以较高密度的B3(225万株/hm2)处理最高;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花前两品种均以较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花后则以较高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贮藏氮素对籽粒氮素贡献率兰考矮早八花前以中间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豫麦49-198则仍以较低密度处理较高.成熟期兰考矮早八籽粒产量、淀粉产量及蛋白质产量均以C2(375万株/hm2)密度处理最高,豫麦49-198则以B2(150万株/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施氮量对甘薯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甘薯氮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以鲜食型甘薯(龙薯9和烟薯25)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鲜食型甘薯生物学指标、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型甘薯的蔓长、分枝数、节间长度、叶柄长和叶宽等生物学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当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薯块产量、商品薯率和单株薯块数。适量的氮肥可显著提高薯块中可溶性糖和Vc含量,薯块中可溶性蛋白、粗蛋白以及硝酸盐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二次曲线模拟可知:龙薯9和烟薯25的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166.60,153.13 mg/kg。甘薯的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且品种间氮素吸收效率表现为短蔓品种(龙薯9)小于长蔓品种(烟薯25),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短蔓品种(龙薯9)大于长蔓品种(烟薯25)。减少氮肥施用量可显著提高甘薯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肥与密度水平对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与鲜食型甘薯产量、品质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以徐薯32和徐紫薯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施氮量(N)水平和5个密度(D)水平,于2017,2018年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品种的薯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上在N0(0 kg/hm2)和D1(43 785株/hm2)水平下薯块产量最高。施氮使2个甘薯品种的干物质率降低,而显著增加了蛋白质含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干物质率、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还原糖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呈波动变化,均在D3水平下最低。施氮总体上使两品种块根的淀粉最高黏度、最低黏度和崩解值明显降低,消减值均明显升高,造成蒸煮食味品质的下降;两品种的最高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值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波动变化,徐薯32在D3水平下最大,而徐紫薯5号在D2水平下最高;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淀粉RVA谱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和特性间的差异。综合本试验结果,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大量施氮使甘薯产量下降,并降低了薯块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在43... 相似文献
11.
‘万薯10号’是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优质鲜食型甘薯新品种,为挖掘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及完善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探求不同肥料、不同密度处理条件对优质鲜食型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特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万薯10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和肥料对鲜食型甘薯‘万薯10号’栽培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并且不同的肥料处理对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而不同密度仅在淀粉含量上存在差异极显著,鲜薯产量差异显著。2个因素交互作用在淀粉含量存在差异极显著。在‘万薯10号’栽培过程中,肥料因素比密度对甘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更为关键。为达到淀粉高产的目的,必须满足肥料与栽培密度处在一个合适的配比中,试验结果表明,鲜食型甘薯‘万薯10号’在使用腐殖肥525 kg/hm~2、栽插密度为75000株/hm~2的条件下,甘薯产量及各方面品质都处在较优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为了明确栽插方式对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泰紫薯1号’和‘泰薯15’为试验材料,研究直栽、斜栽、平栽3种不同栽插方式对2种类型甘薯品种的茎叶生长、T/R值、块根膨大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商品薯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个品种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均表现为平栽方式>斜栽方式>直栽方式;在斜栽和平栽方式下2个品种T/R值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直栽方式;2个品种甘薯块根膨大速率均表现为平栽方式>斜栽方式>直栽方式;平栽与斜栽方式2个品种块根商品薯率均高于直栽方式,平栽方式结薯数和薯块均匀度优于斜栽方式。综上所述,平栽和斜栽方式优于直栽方式,能够提高甘薯鲜薯产量及商品性,其中平栽方式较适用于鲜食型甘薯,淀粉型甘薯可根据种植条件选择适宜的栽插方式。 相似文献
15.
限量灌溉对不同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明限量灌溉对黄河流域棉区土壤水分、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调控效应以及不同熟性品种的差异。【方法】以早熟品种中棉所50(CCRI 50)、中早熟品种农大601(ND601)、中熟品种冀棉958(JM 958)为试验材料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W1)、限量灌溉(播前酌情补灌,生育期不灌溉,W2)2个水分处理,对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等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1)W2处理显著降低了3个品种的干物质质量,以早熟品种中棉所50降低幅度最大;2)与W1处理相比,3个品种在W2处理下的产量均显著降低,早熟品种中棉所50降幅最大;中棉所50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而中早熟品种ND 601和中熟品种JM 958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结论】ND 601和JM 958对限量灌溉引起的适度干旱胁迫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W2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它们的水分利用效率,使其达到较理想的产量水平;早熟品种中棉所50对水分反应敏感,W2处理下不易形成高产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盐份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盐份浓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2015—2016年度以‘扬油9号’和‘苏油211’为供试品种,在低盐浓度(2.978 g/kg)和高盐浓度(4.900 g/kg)试验田进行种植,于成熟期取样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份浓度增加,全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高盐与低盐处理相比,‘扬油9号’和‘苏油211’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4.14%和27.83%,不同器官中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最大,‘扬油9号’和‘苏油211’根系干物质下降幅度分别为34.52%和39.69%,茎枝干物质积累下降幅度最小,两品种下降幅度分别为9.46%和12.93%。随着盐份浓度增加,茎枝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其余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随着盐份浓度增加,株高和角果数显著降低,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盐份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盐份浓度增加,籽粒油份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盐分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学通报》2017,(22)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盐分浓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2015—2016年度以‘扬油9号’和‘苏油211’为供试品种,在低盐浓度(2.978 g/kg)和高盐浓度(4.900 g/kg)试验田进行种植,于成熟期取样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分浓度增加,全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高盐与低盐处理相比,‘扬油9号’和‘苏油211’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4.14%和27.83%,不同器官中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最大,‘扬油9号’和‘苏油211’根系干物质下降幅度分别为34.52%和39.69%,茎枝干物质积累下降幅度最小,两品种下降幅度分别为9.46%和12.93%。随着盐分浓度增加,茎枝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其余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随着盐分浓度增加,株高和角果数显著降低,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盐分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盐分浓度增加,籽粒油份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61和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增加后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反之。登海661在9万株 hm-2时充分发挥了生长潜能,可获高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开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大于叶片,主要影响茎秆干物质积累;成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降幅小于叶片,主要影响叶片干物质积累。乳熟期以后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输出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茎秆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而叶片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加。密度3~9万株 hm-2时茎秆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贡献率大,10.5~13.5万株 hm-2时叶片对籽粒库建成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黑龙江省芸豆主栽地区春季频繁发生低温干旱,生产上经常晚播的生产实际,为了寻求适应实际生产条件的播期和密度协调栽培技术,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探讨了5月15日(I)、5月25日(II)、6月04日(III)3个播期和15万株/hm~2(D1)、20万株/hm~2(D2)、25万株/hm~2(D3)、30万株/hm~2(D4)4个种植密度对芸豆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第I播期,第II和III播期条件下,芸豆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均有所下降,但芸豆的生长率有所增加。同时,随播期的推迟,芸豆花后的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逐渐下降趋势,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先增后减趋势。II-D2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I-D2和III-D3处理,分别比不同播期下D1处理多27.18%~45.31%、17.57%~34.34%、14.92%~31.31%。总体来看,在3种播期下,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使芸豆生长率、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增加,构建优良群体结构,在晚播(III)时适度密植(D3)的增产稳产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根据甘薯器官生长与温度和辐射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累积辅热积的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的模拟模型,并利用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对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块根干重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均符合较好,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拟合度值分别为0.97、0.96、0.95(均为0.01水平显著相关),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1.23%、1.89%、2.45%。模拟系统是采用C++ Builder6.0为编程语言,在Pentium(R) 4 CPU、512MB内存计算机、中文Windows XP操作平台上开发的可执行模型系统。与已有的大田作物生长模型相比,本研究建立的模型不仅预测精度较高和功能全面,而且模型参数易获取,具有较强实用性。模型能够预测甘薯干物质分配及产量指标,从而为甘薯生产管理和环境调控的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