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非鱼是我国南方水体常见的杂食性鱼类,为了解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以及不同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与罗非鱼生长之间的关系,于2010年8~10月,在茂名市电白对虾养殖池进行了罗非鱼一对虾混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406池在试验期间一直以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407池和408池相继出现了不定微囊藻等蓝藻占优势的时期,表明罗非鱼的放养没有控制微囊藻等蓝藻的生长繁殖.(2)罗非鱼肠含物的检测中发现含有大量的铜绿微囊藻、较多的栅藻和多种硅藻,没有发现不定微囊藻、微小色球藻和细小平裂藻等在池塘水体中含量较多的小型藻类,表明罗非鱼的摄食对这些小型藻类的生长繁殖影响较小.(3)3口池塘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407池>408池>406池,并且407池与406池和408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不同的浮游微藻优势种组成对罗非鱼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对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4口凡纳滨对虾低养殖池塘水体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连续采样,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微藻113种,其中绿藻55种,蓝藻21种,硅藻和裸藻各15种,隐藻和甲藻各3种,金藻1种.优势种有8种,主要为蓝藻门种类,有圆胞束球藻(Coelosphaerium naegelianum)、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e)、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卷曲螺旋藻(Spirulina spirulinoides)、拟短形颤藻(Oscillatoria subbrevis)和粘连色球藻(Chroococcus cohaerens),其次还有硅藻门的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养殖早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7.9×105~6.2×107ind·L-1之间,生物量0.05~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2~2.68;养殖中后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37.2×107~2.1×109ind·L-1之间.生物量11.6~50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9~3.36.浮游藻类的种类、个体数量、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设置26、28和30℃3个水温处理组,研究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28℃处理组虾池水体中的无机氮含量与30℃处理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3个水温处理组间的活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养殖前期(5月15日—29日),3个水温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密度呈增大的趋势;5月29日之后,26和28℃处理组的微藻密度相对稳定,而30℃处理组呈上下波动的趋势.26、28和30℃处理组分别检测出浮游微藻3门15种、3门16种和4门17种.(3)试验期间,各水温处理组虾池水体中均未检测出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4)26℃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卵形衣藻及硅藻门的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普通小球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8℃处理组的浮游微藻总密度呈升高的趋势;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卵形衣藻及硅藻门的牟氏角毛藻;普通小球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30℃处理组的浮游微藻密度呈"M"型趋势;前期优势种较少,以普通小球藻和牟氏角毛藻为主,普通小球藻的优势度最高;中期之后,牟氏角毛藻取代普通小球藻,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养殖中期,铜绿微囊藻也演替为优势种;随着养殖的进行,牟氏角毛藻逐渐成为优势种,优势度逐渐增大,在养殖的后期演替为唯一优势种.(5)26、28和30℃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0~1.64、1.07~1.69和1.26~1.83;随着养殖的进行,26和28℃处理组的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30℃处理组呈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的趋势.(6)随着养殖的进行,各处理组水体中的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整个养殖期间,26、28和30℃处理组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32和0.28.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人工潟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山城市沙滩是东海杭州湾的一处人工潟湖,是上海首个滨海4A级景区,由于潟湖本身复杂的物理海洋学性质,为了确保金山城市沙滩水质优良,近年来一直在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本研究从2016至2018年,连续3年夏季对该潟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6—2018年夏季浮游植物种类不断增多,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10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较多。优势属共发现13个,优势度较大的是微囊藻属(Microcystis)、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直链藻属(Melosira)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其中微囊藻属是夏季第一优势属,其他优势属重合度小。2016—2018年浮游植物丰度变化很大,分别为50.78×10~4~5 957.52×10~4个/L、5.35×10~4~25.67×10~4个/L和474.87×10~4~1 026.94×10~4个/L,其中微囊藻丰度最大,分别占97.88%、68.18%和77.23%。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第一优势属优势度总体下降,说明经过生态修复,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正向演替,生态风险有减小趋势。RDA分析表明,总氮、总磷、铵盐、亚硝酸盐、无机磷和硅酸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硅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和无机磷与该潟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从三峡水库干支流浮游植物群落演替机制角度开展水华形成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系统凝练了国内外三峡水库干支流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总结了以下几点研究进展:干流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显著低于支流浮游植物,受到干支流水动力特性影响,干流以"激流型"的硅藻门藻类为优势种,支流以"静水型"蓝藻和绿藻为优势种;干支流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群落结构主要受到生境扰动强度的影响,生境的扰动强度通过影响干支流水温、水体层化结构,光照强度、时间和频率,营养盐脉冲浓度和频率来驱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浮游植物的演替过程更多的是"微生境"和浮游植物"细胞扩散"双重叠加的结果,"微生境"驱动强度强于"细胞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抽水泵、过滤棉、毛刷、牡蛎壳、水葫芦等组成的全封闭循环水处理系统开展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的水体因子分析。养殖初始虾池经暴晒,用水经曝气、消毒、培水等处理。试验期间,按4~5 d间隔,以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养殖水24 h,以去除氨氮、亚硝基氮、有机物、悬浮物与细菌等。养殖过程中,视水质监测结果增加循环次数,并辅以利生菌调节循环水质。在112d全程养殖中全封闭式水处理系统有效控制养殖水质指标在虾生长合适范围内,试验池各指标稳定在院浑浊度1.6 NTU,pH 8.1、NH3-N 0.018 mg/L,NO2-N 0.045 mg/L 以下。同时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收获虾平均体重10.96 g,单位水体产量3.87 kg/m3。据试验结果与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提出了凡纳宾对虾全封闭式循环养殖模式可作为潜在的替代传统换水模式养殖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7.
随着麦田化学除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临汾市麦田杂草种类也随之发生变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农业工作者采取农业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水体中藻类及浮游动物被鱼、虾等消化吸收程度不尽相同[1~3],有的易于被利用,有的却造成危害[2,4,5].因此养殖水体的生态结构直接关系到水质优劣和水产品产量高低.长期以来,生态学及水生生物学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调节和优化养殖水体生态结构的研究[1,3],以及利用化学物质来防治有害藻类及减少其大量繁殖[6~8],并研究了高等植物的克藻效应及生态修饰[9,10],但利用生物法特别是直接接种藻类来调节水体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接种易被鱼、虾消化吸收的小球藻来探明其对虾池水体生态结构及化学环境的调节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实验室研发的应急处置对南江水库蓝藻水华的治理效果和在治理过程中的水质变动情况,分别对南江水库在修复前、中和后的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后TN、TP质量浓度显著下降,优势种从修复前的唯一优势种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变化为修复后的鞘丝藻(Lyngbya)、水华束丝藻、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隐球藻(Aphanocapsa)以及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植物生物密度从修复前(39.20±0.52)×107 cells/L下降为修复后的(5.50±0.13)×107 cells/L;生物量从修复前(24.64±3.25)mg/L下降为修复后的(7.97±1.56)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修复前期显著低于修复中期(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WT)、总磷(TP)是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总磷(TP)是蓝藻水华暴发的关键性因子。上...  相似文献   

10.
高位虾池水体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位于广东湛江东海岛北寮村和庵里村的4个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过程水体中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北寮村虾池BL1和BL2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均呈现中间高两头低、后期多于初期的单峰变化趋势;BL1的弧菌数量变化趋势和可培养异养细菌的变化趋势相似,而BL2则是前期稍微升高而后下降,后期又呈升高态势,峰值出现在养殖末期;水源地BL3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为初期平缓,后期明显多于初期,大体呈上升态势;而BL3弧菌数量变化趋势则比较平缓.2)庵里村发病的虾池AL1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出单峰变化趋势,在养殖中途爆发病害时,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高出未发病的正常池2个数量级;庵里村虾池AL2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也是中间高两头低,而弧菌的数量变化则是无规律的波动;水源地AL3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数量变化大体呈下降趋势,弧菌数量放养初期最高.3)高位虾池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虽多于水源地,但差异不显著,同一个位点,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同步增多或减少.虾场水体的可培养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与多数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这与虾池养殖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有关,同时反映了高位虾池生态系统受多种因子作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研究官地水库年度水体理化性质和营养含量变化,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并对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方法】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通过实地和实验室相结合测定了官地水库水体理化性质和营养含量,并采用野外收集水样、实验室定性定量观察的方式鉴定了藻类种类、计算了群落多样性,并利用Pearson和RDA进行了相应分析。【结果】全年水温、DO、pH、透明度、硬度、电导率和化学需氧量平均值分别为14.9℃、10.8 mg/L、8.51、238 cm、4.0 mmol/L、243.4μs/cm和5.1 mg/L;冬春季总氮较高但总磷极低,夏秋季总氮较低而总磷较高;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均仅在冬春季B断面较低,其它季节和断面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官地水库全年鉴定出6门97种(属)藻类,年优势度较高藻类种群达26种,硅藻门和绿藻门种(属)数在全年和各季度均为最多,而秋季藻类门类数和种(属)数均明显较低;空间上藻类密度自上游而下逐渐升高,全年平均值为139.8×10~4 cell/L。【结论】官地水库水温较低、溶解氧高、呈弱碱性、营养物质含量低,属于寡营养水体,水质处于I~III类之间。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指示水质总体处于良好状态。冬春季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藻类为主,夏秋季以硅藻门和绿藻门藻类为主,总体上为绿-硅藻水相。硬度、水温、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是官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尤其是水温;冬春季总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夏秋季则为总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防控对虾病害、构建对虾健康控病模式,采用沙滤、蓄水沉淀和含氯消毒剂消毒联合处理养殖用海水源水,用于高位池精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比较外海水、沙滤水和处理水浮游生物的差异,同时研究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浮游生物种类繁多,共9门27属33种;处理水的浮游生物种类次之,5门15属17种;沙滤水的浮游生物种类为5门15属16种。养殖凡纳滨对虾的虾塘中,处理水的浮游动物数量显著高于外海水和沙滤水浮游动物数量(P<0.05)。外海水的浮游动物密度次之,平均值为(26.45±14.30)个·L-1,沙滤水的浮游动物密度最小,平均值为(6.31±1.45)个·L-1;处理水的浮游植物数量显著高于外海水和沙滤水(P<0.05),外海水和沙滤水差异不明显(P>0.05)。在垂直方向上,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变化是从表层—中层—底层呈增多趋势,浮游植物总数量分布呈表层高于中层和底层,差异不显著(P>0.05);在水平方向上,浮游植物总量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差异显著(P<0.0...  相似文献   

13.
杭州市郊蔬菜害虫优势种群的演替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比较了20年前后的杭州市郊蔬菜栽培特点及主要蔬菜害虫的种群结构变化;分析了设施栽培的不断扩增、流通渠道的畅通、化学农药的频繁施用等原因是导致杭州市郊蔬菜害虫优势种群演替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造毛竹林林分结构年际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结合竹类植物在浙西红壤丘陵的规模化应用,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观测的调查方法研究新造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林分结构演替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新造毛竹林立竹度和立竹胸径是林分结构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立竹枝下高是从属因子;造林后第1~5年竹林地下鞭系主要分布于10~20 cm土壤区段,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20~30 cm土层区间为主要分布区;鞭径随造林年限逐年增粗,第4年趋于稳定.平均鞭节长相对稳定;活侧芽数与总鞭长和平均鞭节长极显著相关,随造林年限总体呈线性增加趋势;立地类型、造林模式、抚育措施、母竹质量和初植密度是竹林林分结构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建议在发展毛竹资源时采用混交造林模式并增加初植密度.图2表6参11  相似文献   

15.
环境因子对微藻油脂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传范  赵耕毛  唐运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23-11724,11736
综述了营养盐、铁离子浓度、温度、CO2浓度、光强等环境因子对微藻油脂积累的影响,并对一些环境因子的作用机理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北京山区植物优势种群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结合实地数据采集验证,利用GIS技术作出量化统计分析,研究北京周边山区植物优势种群分布状况,并在此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北京山区植物优势种群分布规律,分析植物优势种群分布与海拔、坡度坡向、降水量、土壤岩性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山区主要优势种群为乔灌草植物组成的46个种群;随着地形地貌的改变,海拔升高,气温逐步下降,太阳辐射不断增强,平榛、毛榛等因生物特性耐寒成为该区域的优势物种,占据主导地位;阳坡与阴坡,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不同,阳坡优势种群为喜光耐旱的植物,阴坡优势种群为耐阴喜水植物;在一定程度上,降雨量的高低决定了一些对水分依赖性大的植物的生长,而且,在水分充足时,同种类的植物生长状况愈加良好,植被的覆盖度增加,叶面积指数更大,枝叶较为茂密;在土壤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pH偏小的地区,植物优势物种为较高大的乔木,随着土壤厚度和有机质含量的降低,pH增大,植物优势物种逐步演变为灌木类植物和草本类植物.  相似文献   

17.
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獐子岛海域扇贝底播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于2011—2012年对该水域浮游植物及其理化环境进行了12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采水样品的Utermhl倒置显微镜分析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属119种,夏、秋季物种组成以甲藻和金藻为主,冬、春季以硅藻为主,裸藻、甲藻次之;各月平均细胞丰度变化为(17~312)×103cells/L,年平均为77×103cells/L,在春季(3、4月)和秋季(9、10、11月)出现两个丰度高峰;物种多样性程度在秋季较好,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硅藻物种在全年保持优势,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运动异双鞭藻Eutreptiella gymnastica分别在夏、秋、春季形成优势;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水温和溶解氧是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溶解态无机N、P营养盐对细胞的丰度分布、优势种演替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饵料丰富、丰度水平稳定,适宜扇贝生长和可持续的底播养殖;具槽帕拉藻、太平洋海链藻、梭状角藻等物种皆可以作为养殖区的饵料指示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对浮游微藻的滤食选择及生物沉降作用,分别在稚贝滤食0、3、6、10h后采集育苗池中的微藻水样,分析浮游微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测定水体透明度、悬浮物、叶绿素a等理化因子的变化.结果 显示:调查期间共观察到近50种浮游微藻,主要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  相似文献   

19.
植被演替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生物界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而土壤理化特性是影响植被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劣,该区的植被演替规律和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一直颇受研究人员关注。本文综述了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演替规律和演替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微藻水环境修复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污水再利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微藻(micropalgae)是指那些需要借助于显微镜等工具辨别的微型藻类的总称,对污水具有很强的清洁能力,能够高效清除污水中的N和P,在水环境修复中,微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阐述了微藻修复水环境污染的优势、特点和现状,综述了微藻修复受污染水环境的机理,处理氮磷有机物、重金属污水和水厂污泥的研究进展,并对微藻修复的综合利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