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284-1286
选用太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太育1号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00万~9.00万株/hm~2时,太育1号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穗长、百粒质量、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是逐渐增加的。说明,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玉米间的竞争加强,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积累逐渐降低;种植密度群体弥补了籽粒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2个氮肥水平(180、240 kg/hm~2)和3个种植密度(每公顷6万株、7.5万株、9万株),研究氮肥与密度对夏玉米生理特性、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密植(每公顷7.5万株)有利于增加夏玉米产量;在低密度(每公顷6万株)条件下提高氮肥水平可以改善光合作用,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增产显著;中高密度时增氮对光合作用的改善不明显,干物质积累增加也不显著,因此,增产效果不显著。增密降低穗位叶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大喇叭口期干物质的积累;散粉期和收获期,增至中密度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继续增密干物质积累增加不显著。低氮水平下增密可以有效提升氮肥偏生产力,而氮肥水平过高即使增加密度提升氮肥偏生产力的效果仍然不佳。密度过高降低植株的抗倒能力导致玉米田间倒伏率增加,适当增密不会导致抗倒能力显著减弱并保持较低的倒伏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氮肥施用量180 kg、种植7.5万株是适合试验地夏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创新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夏玉米品种之一郑单958作为试验材料,在7.5万~10.5万株/hm2的高密度种植下,采用每穴单株对称、单株三角留苗和双株三角留苗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植株和籽粒干物质积累、穗部等性状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结果筛选出7.5万株/hm2的双株三角留苗新模式下栽培产量最高,为夏玉米创新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密度条件下田间试验、干物质测定表明,单株穗粒数、千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性趋势。种植密度7.5万株/hm2以下时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密度大于7.5万株/hm2以上时,产量稳中有降,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干物质测定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负相关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正相关性趋势,当种植密度超过7.5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量不服从这种规律,有减少的趋势。产量和干物质积累进程表明,7.5万株/hm2是祁连山北麓灌溉区最适宜的玉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5.
《山东农业科学》2019,(6):130-134
选用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试验材料,设每公顷种植6万株、6.9万株、7.5万株、8.25万株、9万株共5个密度,于拔节期叶面喷施化控剂"玉黄金"300 mL/hm~2,研究化控处理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控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每公顷种植8.25万株的密度条件下,化控剂处理后的产量最高,达到11 154 kg/hm~2。化控处理能明显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降低植株倒伏率,延缓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适宜种植密度和化控剂可协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辽单588为试材,设置4.5×10~4、6.0×10~4、7.5×10~4、9.0×10~4、10.5×10~4株/hm~25个种植密度,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LAI)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揭示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不同品种玉米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小。郑单958和先玉335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0×10~4株/hm~2,籽粒产量分别为12 698 kg/hm~2和13 706 kg/hm~2,辽单588最适宜种植密度为9.0×10~4株/hm~2,籽粒产量为12 326kg/hm~2。不同品种的LAI发展动态趋势一致,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各器官干物重及单株总干物重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先玉335的单株干物重降低较快,郑单958干物重下降较慢。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植株生长冗余调控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以贵州高产玉米品种黔兴201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剪叶量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生产、植株NPK积累量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45 000株/hm2时,不剪叶处理和剪叶1/4处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剪叶1/2处理,剪叶有助于干物质积累量向茎和穗部转移;密度为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时,不剪叶处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剪叶1/2处理和剪叶1/4处理。密度为45 000株/hm2和60 000株/hm2时,剪叶1/4有助于植株群体对N素的积累,同时,剪叶1/4处理的产量与不剪叶处理的差异不显著;45 000株/hm2、60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密度时,剪叶处理不会降低植株群体对P和K素的积累。低密度下黔兴201玉米叶片存在一定的生长冗余,可以通过去除叶片冗余提高此密度下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当前黑龙江玉米大田生产面临氮肥施用过量及种植密度偏低的现状,以"增密减氮"为研究出发点,探究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春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农华101’为材料,于2016年和2017年在哈尔滨向阳基地进行大田试验,设置3个氮肥水平(100 kg/hm~2、200 kg/hm~2和300 kg/hm~2)和3个密度水平(6.75万株/hm~2、 8.2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研究不同氮肥与密度处理对玉米叶片SPAD值、地上部物质积累、茎秆力学特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和密度增加,玉米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且均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达最大,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当施氮量大于200 kg/hm~2、密度大于8.25万株/hm~2时,叶片SPAD值、茎秆穿刺强度和弯折强度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均呈下降趋势。氮肥密度互作条件下,在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时,玉米第4茎节在灌浆期茎秆穿刺强度及弯折强度最大,分别为68.5 104 N/m~2和14.16 Nm,籽粒产量最高为15 501.40 kg/hm~2。表明黑龙江哈尔滨第一积温带玉米种植以氮肥200 kg/hm~2、密度8.25万株/hm~2为宜,可达到个体功能与群体质量协同增加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于2017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和试验田进行,研究种植密度对3个宜机收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郑单958、德美亚1号、九玉1034为试验材料,设4.5万、6.0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 5个密度水平。结果表明:每个玉米品种有适宜种植密度,超出适宜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农艺性状,如株高和穗位高度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绿叶数减少,熟期延长等;生理成熟前5 d和成熟后5 d,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之间的籽粒脱水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密度下的籽粒水分、产量、破碎粒率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同一密度下的粒水分、产量、破碎粒率有极显著差异;3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不会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呼伦贝尔地区郑单958最佳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九玉1034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德美亚1号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以平展型玉米中单808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下不同剪叶处理对其干物质生产及氮、磷、钾积累量和产量变化的影响,探明不同密度下平展型春玉米是否存在叶片生长冗余。结果表明,中单808在低密度(30 000株/hm~2)下不剪叶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剪叶处理,在中密度(45 000株/hm~2)和高密度(60 000株/hm~2)下,产量表现为不剪叶处理剪叶1/4处理剪叶1/2处理,但剪叶1/4处理与不剪叶处理相比产量没有显著降低;中、高密度下,剪叶处理的穗部干物质量与不剪叶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剪叶1/4处理的群体干物质量与不剪叶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中、高密度下,剪叶1/4处理未降低其对氮、磷、钾的吸收。说明随着密度增加,适当去除叶片不会影响中单808茎、穗和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磷、钾吸收量和产量。平展型春玉米中单808在低密度(30 000株/hm~2)下不存在叶片生长冗余,在中密度(45 000株/hm~2)和高密度(60 000株/hm~2)下叶片存在一定的生长冗余,冗余度分别为20.20%和22.34%。  相似文献   

11.
通过种植密度与多种生长调节剂互作,对夏玉米‘淄单11’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灌浆速率与产量性状进行试验分析,探讨鲁中地区夏玉米‘淄单11’良种良法推广的合理种植密度及生长调节剂的选择使用。结果表明:‘淄单11’最大种植密度7.5万株/hm2,超过此密度会显著降低产量。密度增加不施用生长调节剂会减弱‘淄单11’秸秆的抗倒伏能力。6.75万株/hm2密度‘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成熟期延后可作为储藏玉米果穗生产,但不宜过迟收获;7.5万株/hm2密度‘30%氨酰酯·乙烯利’处理能以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短的成熟期获得相对稳定的产量,且抗倒伏能力最佳,适宜鲁中平原地区‘淄单11’土地集约化模式的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新品种诺达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000~82 500株/hm~2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但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产量和密度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大,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玉米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的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动态,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减少,群体干物质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诺达1号的种植密度超过82 500株/hm~2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13.
研究砂姜黑土区缓释氮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以周单9号为供试品种,设置空白对照(CK1)、缓释尿素75 kg/hm~2(C1)、缓释尿素150 kg/hm~2(C2)、缓释尿素225 kg/hm~2(C3)、缓释尿素300 kg/hm~2(C4)和普通尿素300 kg/hm~2(CK2)6种不同处理,研究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缓释尿素225 kg/hm~2处理(C4),夏玉米产量、器官干物质转运量、籽粒贡献率及完熟期籽粒干物质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减肥增效及成本因素,缓释尿素225 kg/hm~2处理(C3)可作为砂姜黑土区夏玉米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氮肥减施下夏玉米的合理群体构建,以黄淮海区域主栽夏玉米品种郑单1002为材料,在漯河市临颍县和驻马店市遂平县2个地点进行了不同密植条件下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以及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和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转运和吸收均受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密植有利于提高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植株氮素积累,提高氮素转运量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但对于氮素转运效率和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不利;增加施氮量提高了夏玉米吐丝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但降低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密植在增产(5.18%~14.15%)的同时使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6.65%~17.33%;较高的施氮量获得高产,但降低了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遂平和临颍试验点夏玉米在67 500株/hm~2密植条件下,氮肥减施20%即施氮18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兼具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而在高密植75 000株/hm~2条件下,根据地力水平适宜采取的施氮量为180~225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主季高粱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高粱再生产量的影响,以‘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8.25万(LD)、10.5万(MD)和12.75万株/hm~2(HD)和3个施氮水平120(LN)、150(MN)和225kg/hm~2(HN),测定再生季高粱再生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再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芽数和芽长随主季高梁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再生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施氮肥降低叶片和茎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再生高粱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HD分别比LD、MD的2年平均产量高17.82%和1.49%,HN分别比LN、MN的2年平均产量高24.23%和14.72%。单穗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重庆市主季高粱种植密度12.75万株/hm~2和施氮量225kg/hm~2可获得较高再生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密度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稀植大穗型品种鲁单981(LD981)和紧凑耐密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设置52 500和82 5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同时设置0、90、180、270和360 kg·hm~(-2) 5个施氮水平,研究密度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单株及群体干物质积累特性、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增加种植密度,相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单位面积穗数、空秆率、倒伏率显著提高,不耐密品种空秆率、倒伏率增加更显著。其中,ZD958与LD981各施氮处理的平均千粒重、穗粒数分别降低6.24%、6.77%和7.52%、18.09%,LD981空秆率、倒伏率高达17.0%、27.6%,显著高于ZD958。高密度条件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270和360 kg·hm~(-2)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低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先上升后下降,施氮量270 kg·hm~(-2)处理产量达到最大值。增加种植密度,夏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的趋势。随施氮量增加,单株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相同氮素水平下,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总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种植密度,ZD958和LD981各施氮处理的平均总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15.94%、39.01%、26.22%和1.96%、5.79%、14.92%。相同种植密度水平下,总氮素积累量和花后氮素同化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呈下降趋势。增加种植密度,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增加。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氮素转运效率及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低密度种植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增密施氮显著提高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但密度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品种间差异显著。增密后,LD981籽粒产量增加不显著,ZD958籽粒产量显著提高。高密度条件下,增加施氮量,不同耐密型玉米籽粒产量均显著增加,而LD981空秆率、倒伏率显著提高,是限制LD981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增密显著提高不同耐密型玉米氮素利用率,提高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增加种植密度,ZD958花后氮素同化量增加,LD981则降低。施氮降低了植株氮素利用效率,但可以提高高密度条件下植株氮素吸收量,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增密与施氮相结合,有利于耐密型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氮效率两方面,ZD958适宜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施氮量为270 kg·hm~(-2);LD981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施氮量为180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郑单901的最佳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其冠层结构、籽粒产量和青贮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从4.5万株/hm~2增加到9.0万株/hm~2,郑单901穗位高和株高均呈增加趋势;种植密度超过9.0万株/hm~2后,穗位高和株高显著降低,穗位高对种植密度的敏感度高于株高。株高和穗位高的整齐度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9.0万株/hm~2时最高。种植密度显著影响郑单901的冠层结构,种植密度每增加1.5万株/hm~2,穗位层和底层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0.18~0.27和0.14~0.35,透光率分别降低2.7%~4.1%和2.7%~4.0%,叶倾角分别增加3.1°~7.0°和6.1°~11.0°。籽粒产量、青贮干质量和青贮鲜质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4.5万~9.0万株/hm~2内增加密度,穗粒数降幅大于百粒质量降幅,种植密度高于9.0万株/hm~2时,百粒质量降幅高于穗粒数降幅。青贮干质量和青贮鲜质量在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最高。综上所述,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郑单901在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株高和穗位高适中且整齐度最高,冠层分布合理,籽粒产量最高,而在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青贮干质量和青贮鲜质量最高,生产中应该根据用途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矮秆高粱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适于机械化栽培的矮秆高粱辽杂37为试验材料,研究植株株高、柄伸长、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籽粒产量、收获指数等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植株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种植密度为13.5万~15.0万株/hm~2时,辽杂37单株的光合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更有利于群体的物质积累,密度为13.5万、15.0万株/hm~2时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976.8、9 947.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的籽粒产量(P0.05)。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是决定玉米高产与否的关键。在玉米育种领域,筛选耐密品种是构建增产因素、提升产量性状的重要环节。种植密度的大小可直接影响玉米的农艺性状,进而影响玉米的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及其产量。吉科138是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自行选育的玉米新品系,其具有耐密性强、产量高的特点。文章以玉米新品系吉科138为供试品种,通过5个种植密度的设置(6.0万株/hm2,6.5万株/hm2,7.5万株/hm2,8.0万株/hm2和8.5万株/hm2)来评判差异,结果表明:吉科138种植密度在7.5万株/hm2时对单株叶面积的促进程度最大,其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及成熟期均有明显优势,而高密度栽培(8.0万株/hm2和8.5万株/hm2)仅在苗期对于叶面积有所促进;7.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对于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于穗长、穗行数、百粒重及产量亦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玉米新品系吉科138在吉林地区推广的适种密度应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滇中高海拔地区玉米高密度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云瑞505在4个密度梯度6万株/hm~2、7.5万株/hm~2、9万株/hm~2、10.5万株/hm~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有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单位面积穗数、穗位高和秃尖相应增加,穗粒数、穗行数、千粒重则有所减少。种植密度9万株/hm~2的产量最高,达11 340 kg/hm~2。说明滇中高海拔地区云瑞505最佳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