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国外农地流转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国外学者对农地流转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土地流转被称作“买卖、租赁、抵押”等土地交易。国外学者对农地流转的研究体现在土地交易中,地租理论、农地流转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2.
秦涛  蒋逸飞  朱然 《世界农业》2023,(5):116-124
实现农地有序流转与高效利用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但目前中国仍面临农地资源难以收储、优质资产难以提升、社会化资本难以引进等问题,创新发展农地流转模式是亟须突破的核心问题。对此,本文以浙江衢州“两山合作社”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其总体架构与运行模式,发现其实现了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操作,明晰了土地流转权属。通过地力综合提升、创新生产轮作模式、招大引强主体、创造再就业机会等价值增值路径,农地流转价值实现了最大化。浙江衢州“两山合作社”农地流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耕地主体农地流转的顾虑,形成了防止农地“非粮化”和“非农化”的市场化手段,创新了农地流转绿色金融产品,拓展了多元融资渠道,通过多重利益分配机制激发了流转意愿,有效解决了传统农地流转存在的顽疾,为中国充分挖掘土地流转在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的最大功效提供了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3.
介绍并分析美国农地抵押融资运行模式、日本农地抵押融资运行模式、德国合作金融模式等国外典型农地流转模式与甘肃省永登县反租倒包模式、宁夏平罗县农地流转中介模式、江西省安义县“三位一体”农地流转模式、安徽省绩溪县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地流转模式、宁夏同心县农地抵押贷款模式、重庆九龙坡区“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模式等国内典型农地流转模式,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国情,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中介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效利用电商平台、制定违规和违约处理制度及建立供应网链结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农地流转”)市场不成熟的现状,对农地流转的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缺乏良好的流转平台、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等因素是影响我国农地有效流转的重要因素。经研究分析认为,农地流转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完善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加强对流转后土地规划利用的监督,多管齐下,从根本上改变农地流转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农地流转中的权益异化现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随着各方关注程度的加大,农地流转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也出现了诸如强迫农民流转、降低流转价格、改变农地用途、侵吞流转利益等权益异化现象。本文试图在分析目前我国农地流转权益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找出农地流转权益异化的原因,并论述规避农地流转权益异化的措施,以期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鼓励和促进农地流转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近年来,农地流转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呈现了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模式不断创新、地域扩展的趋势。尤其是推行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又进一步推动了土地流转,提升了农业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但农地流转还没有普及,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在农地经营权流转与规模经营已成为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的背景下,探析新时期农地流转的现状,以及在强制农地流转,农户利益受侵害,返乡务农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营规模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农地流转机制四项基本原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CNKI核心期刊及CSSCI数据库,对2009~2019年有关农地流转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梳理了我国农地流转研究成果,对农地流转的研究主要从农户农地流转决策影响因素、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向进行。运用系统分析法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探究农地流转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规范有序推进农地流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优化乡村振兴路径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地流转在增加农民收入、农业规模经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该研究对国内学者关于土地流转现状、动因、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发现学者们从多视角多学科对土地流转进行了深入探讨,普遍采用了规范分析、文献分析的方法,还有一些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统计数据、计量工具、模型构建的方法,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土地流转理论,为推动我国农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研究方法和内容等方面仍需拓展和深化,比如在内容上,关于新生代农民生活方式的偏好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关于“农家乐”乡村旅游中涉及的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宅基地流转如何市场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在研究方法上实证分析、定量分析较少。  相似文献   

9.
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遗留制度以及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遭遇了新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困境。表现在:改革红利消失和“三农问题”仍然严峻;政府“低成本”征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冲突;新型城镇化战略遭遇土地制度短板。这些问题均与现行农地制度下农地配置中单纯行政权力主导而缺乏市场均衡化流转,以及农地产权主体不清导致利益争夺无序有关。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仅处于较低水平状态,也影响了农地主体自由流转农地的行为决策。目前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比较明朗,即加快农地市场化流转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要形成农地健康流转的市场机制,必须突破目前产权主体不清和社会保障制度配套不全两大制度障碍,夯实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硬核”,并形成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保护带”。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对比法,对农地使用权价格与农地流转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农地使用权对比,农地承包经营权是前者存在的前提,并且具有历史范畴和动态属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消失。非流转情况,农地使用权价格是农地承包经营权价格的表现形式;流转情况,存在农地使用权价格、农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农地流转价格等形式,其中农地流转价格是农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地表现形式。农地使用权价格与农地流转价格取决于地块的用途、使用年限以及各自的价格形成机制等因素。由此得出结论:流转前,农地使用权价格与农地流转价格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流转后,理论上农地使用权价格大于农地流转价格。  相似文献   

11.
王方  段豫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74-21376,21418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重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并利用ELES模型和"消费-收入对数模型"计算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从而得出结论:政府对公共品的供给力度逐渐加大;农民对交通和通讯需求极大,公共品供给明显不足;农民对医疗的需求突出,且农民的医疗费用高,负担重;义务教育改革使农民负担减轻,但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突出;消费需求的迫切使农民更多的自行支付公共品的消费。最后提出了改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罗文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94-6596
介绍了秀山县农地流转的成效和特点,分析了秀山县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就农地流转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认清农地流转本质、发展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合作化组织等对策建议,以期建立农地流转长效机制,完善农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农地市场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绩效。当前的农地市场流转存在着农户作为农地市场流转的主体地位比较脆弱、非市场力量支配农地价格形成及农地交易管理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农户主体地位强化、农地价格机制形成及农地交易管理创新角度,推进农地市场化流转。  相似文献   

14.
刘璐  彭妍  周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223-226
基于2005—2014年全国农地流转总面积的变化趋势,选取全国30个省份2005年和2013年的数据,建立农民收入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农地流转发展初期,还是加速发展时期,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都有积极的影响。此外,随着农民收入组成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不同时期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差异,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彦丽  王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51-12053
回顾韩国"新村运动",虽然其存在形式主义与弄虚作假、政府干预过度,过于模式化,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但获得的"注重思想启蒙,政府引导与支持,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建立配套机制"等经验仍然十分宝贵。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相关有效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用土地流转现状及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现代化,必须推动农用地流转。本文在分析近几年我国农用土地流转现状的基础上,比较土地转让、转包、出租、入股和互换几种主要模式,指出各种模式的优势和有待完善的问题,最后对基层管理工作、土地管理部门和其它部门分别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姚树荣  余澳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8-220,231
成都市村庄整治中的"小组微生"模式在全国统筹城乡发展中独树一帜,受到多方关注并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2.0版"。它具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自民市法"的运行机制、"产村配治"的协同推进、"建改保"分类整治四大特色。该模式的实施,使得乡村形态更美丽、农民群众享福利、三产融合获发展。但从农民福利需求的角度看,存在着成本高、指标不足、轻发展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完善后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唐代税制改革在中国税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均田制破坏后,唐政府开始加大货币税收的力度,进行由税“丁口”向税“资产”过渡的改革,并最终以两税法的税制形式具体下来。新的税收制度加大了农民产业调整的力度,促使农民家庭的经营模式向多样化发展。与此相适应,农民家庭结构为生计也开始向联合家庭转变,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步成为社会流动的财富,并开启了宋代之后的农村生产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农地经营权的逐渐放活,农地经营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在农地经营权流转中 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农地经营权流转涉及主体多元,本文选取集体推进视角,采用文献法、专家 咨询法、实地调研法,对农地经营权流转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在农地经营权流转中存在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与村委会职能模糊,流转效率低、公平性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健全交易平台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区农地流转过程中的效益流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土地流转在我国已经发展到关键时期,如何结合新形势、新变化有效提升农地流转效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进行,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户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效益构成、流向及其产生的经济尧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结合鄱阳湖区农村土地流转调研情况和具体案例,对农户生产与规模化生产以及规模化生产中不同种植方式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土地流转中限制流转效益发生的因素,结合创新农地流转机制促进农地流转尧保障流转主体权益提高农民积极性、完善农村发展配套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提出了优化、提高农地流转效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