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为了明确5%双丙环虫酯对十一星瓢虫的安全性,以70%吡虫啉作为对照药剂,采用滤纸药膜法对十一星瓢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在田间测定5%双丙环虫酯对十一星瓢虫3龄幼虫和成虫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十一星瓢虫成虫和3龄幼虫对70%吡虫啉的敏感性大于5%双丙环虫酯,5%双丙环虫酯3种质量浓度的溶液施药1 d、3 d和5 d后的评价均为无害,表明5%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十一星瓢虫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双膜栽培与单膜栽培相比较,能更有效的促进作物吸收利用氮、磷、钾等速效养分,有机质、全氮的累积趋势更明显,速磷的累积趋势下降。本试验将双膜覆盖加压滴灌种植技术应用于辣椒生产上.旨在寻求适合本地区的辣椒双膜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以提高作物产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张建军  范昆华 《作物学报》1995,21(5):626-631
通过对籼粳交F1体细胞愈伤组织的秋水仙素处理和四倍体花药培养,建成了水稻四倍体诱导及双单倍体分解系统。应用这一系统获得了44个籼粳交组合的双单倍体及其自交4后代。对这些双单倍体及其后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籼粳交育性可能受寡基因控制,双单倍体途径通过改变正常的世代交替过程,能部分克服籼粳交的不育性及倾籼或倾粳的偏态分离,并具有比F2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双单倍体一代群体中,育性正常的植株约占40%,这是  相似文献   

4.
玉米异位双胚特性遗传及选育的初步研究罗大刚,赵京,兰发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成都610066)本文作者1991年夏在玉米双苗现象遗传基础的研究中发现了玉米籽粒上的异位双胚现象。玉米异位双胚粒是玉米籽粒上正常合谜语子胚位和与之相对的一端(合点端或...  相似文献   

5.
为了抵御气象灾害,确保一播全苗,采取双膜覆盖播种是抗击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双膜覆盖分为双大膜和小双膜两种模式,双大膜覆盖为宽1.20m膜上再铺宽1.20m膜,小膜双覆盖为宽1.25m膜上种子带两边各铺0.32m小膜。  相似文献   

6.
油棉双育双栽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系统地介绍了沿江棉区油棉两熟制中油菜和棉花双育双栽配套技术,为该地区油棉双增产,双增收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齐有峰 《种子科技》2023,(18):76-78
小麦和玉米是邢台市重要的粮食作物,能够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因此保证小麦和玉米稳产丰产意义重大。小麦和玉米的产量、质量主要受栽培技术影响,推广小麦玉米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实现小麦和玉米双高产、双稳产的重要举措。文章以邢台市为例,着重对小麦玉米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展开了深入研究,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双季双抛栽培技术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97,1998两年的试验示范与技术研究表明,通过两季茬口相应衔接,品种布局合理搭配,化调控苗,科学管理等手段,获得双季双抛稳产高产,形成一套能充分利用温州地区光温资源,适应本地区生产实际的双季双抛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劳动成本、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探索辣椒单行双株移栽实际应用效果,以黔辣10号常规种植1.2 m行距双行单株移栽作对照,设置0.8、1.0、1.2 m行距单行双株移栽试验。结果发现,不同行距单行双株移栽处理的植株抗性、生长势及果长、果粗商品性与对照基本一致,而行距0.8 m单行双株起垄移栽处理产量高、移栽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于对照。综上,黔辣10号行株距0.8 m×0.5 m单行双株起垄移栽方式可以在习水县推广。  相似文献   

10.
磷对甘蓝型油菜产量及矿质营养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金雄  李志玉  廖星  郭庆元 《作物学报》2006,32(8):1231-1235
选用湖北省大别山南麓的马肝泥稻田缺磷土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6个油菜品种施磷肥的效果。结果显示,施磷条件下,苗期干物重较不施磷处理增加8.33~14.79倍,单株籽粒产量增加16.6~68.0倍;各品种增产率为中双6号>中油821>中油杂2号>中油杂1号>中双4号>中双7号,其中中双7号、中双4号和中油杂1号较耐低磷;施磷能增加油菜不同生长时期植株地上部和成熟期籽粒的P、K含量,以及成熟期籽粒Mo、Mg含量,降低油菜苗期植株地上部N、Mg、S、Fe含量,成熟期植株地上部N、Zn含量以及籽粒S含量,而Ca和大多数微量元素的苗期植株浓度、成熟期籽粒浓度不同品种变化不一;施磷使植株各种养分的积累量均较大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山核桃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山核桃林下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山核桃林地土壤养分及山核桃产量的变化规律,对宁国仙霞镇典型山核桃生态严重退化的林地通过人工植被建植5年后的土壤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pH 4.5~6.5;全钾的平均含量0.92 g/kg;全镁的平均含量0.98 g/kg。山核桃林下种植紫穗槐模式、山核桃林下施除草剂模式的含氮量较低;山核桃林下种植白三叶模式的全钙的含量66.25 mg/kg以及含氮量112.68 g/kg最高;山核桃林下种植百喜草模式的含水率17.68%最高,含氮量较高。山核桃林下种植紫穗槐模式样地产量最高,山核桃林下施除草剂模式样地产量最低。经多重比较,不同经营模式山核桃林下,种植紫穗槐模式有效增加山核桃的产量,种植百喜草模式对水分的保持效果最好,土壤pH 5.88对山核桃的生长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2.
扁豆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扁豆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密度来提高扁豆产量,以‘上海交大红扁豆1号’为供试品种,采用4种种植密度处理,通过对扁豆2个采收阶段的产量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增产效果,为扁豆密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密度低于49995株/hm2时,扁豆产量随着扁豆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超过此密度后,产量开始降低。此试验中,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方式是行距2 m,株距0.2 m,种植密度49995株/hm2,与传统种植密度相比,增产了124.3%。密植后,扁豆在采收第1阶段(4月1日至6月30日)增产80.48%~272.96%,采收第2阶段(7月1日至10月15日)增产0~9.8%,扁豆增产效果第1阶段大于第2阶段。在扁豆的生产中,通过动态的合理密植,可以明显提高扁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分析2011—2020年黑龙江省粮食产能变化,探究2025年粮食产能约束条件下各作物单产和种植面积优化的可能性,有助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压舱石”的生产规划布局。采用浮点数编码遗传算法(FGA)与熵权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用统计年鉴及网络公开的历史数据,探寻2025年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极值条件下玉米、水稻、大豆作物品种种植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仅调整单产的最佳优化方案,需要较2020年增产幅度依次是大豆5.01%、水稻5.00%、玉米3.69%;仅调整面积的最佳优化方案,需要较2020年增加幅度依次是玉米8.34%、水稻3.31%、大豆-0.04%;面积与单产协同调整的最佳优化方案,需要较2020年增加幅度依次是玉米面积7.97%、大豆单产5.01%、水稻面积3.31%、玉米单产2.29%、大豆面积-0.04%、水稻单产-3.67%。通过调整作物种植面积或单产或面积与单产协同的3种假设,均可获取实现粮食产能目标的动态优化方案。本研究可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布局和安全生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提高玉米单产,为指导绥阳县山区玉米种植,2013年在黄杨镇开展了对中单808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8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9.3t/hm2,进一步作线性分析表明,产量曲线最高值对应的密度是4.8773万株/hm2.建议山区玉米在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种植密度4.5万~4.9万株/hm2株为好;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种植密度4.7万~5万株/hm2为好.  相似文献   

15.
金钱草种植模式对指标成分含量影响尚无研究,开展其研究意义明显。为筛选适宜金钱草的种植模式,以提高药材质量,采用“旱式”、“半旱式”种植,同一海拔、土壤和管理,金钱草的7个品系长势较好,并于4、10月采收,HPLC-UV法测定槲皮素、山奈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金钱草在2种模式下产量接近;但指标成分含量差异明显,“旱式”,25号含量>0.1%(符合《药典》规定),而其他材料号均<0.1%;“半旱式”,7个材料号含量均>0.1%;2个模式下,槲皮素、总含量呈显著差异。“半旱式”种植模式有利于金钱草指标成分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东北旋耕制度下垄作与平作甜菜产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东北旋耕制度条件下甜菜平作和垄作对于甜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2017年以‘H004’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区设计的实验方法,在哈尔滨呼兰区多年旋耕地测定了在平作和垄作栽培条件下甜菜的块根产量、绿茎叶产量、含糖率、甜菜地下和地上部位的干物质量比例以及不同耕作条件下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研究发现转旋耕条件下平作和垄作甜菜含糖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垄作甜菜块根产量要明显优于平作甜菜,垄作甜菜块根单产达到87.8 t/hm2,而平作甜菜块根单产仅为72.9 t/hm2。此外研究发现平作甜菜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较多,如平作甜菜根/地上部干物质比值要显著低于垄作甜菜。同时发现垄作栽培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疏松程度均优于平作,如在20-26 cm土层中垄作土壤的容重和含水量分别为1.38 g/cm3和21.96%,而在20~26 cm平作土壤的容重和含水量仅为1.56 g/cm3和19.35%。本研究表明在东北旋耕制度条件下,垄作栽培更适于甜菜生产,也为下一步研发东北高产高糖甜菜栽培模式鉴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胡麻是我国重要的纤维和油料作物之一。基于1985-2015年的全国县域胡麻子生产数据,分析了我国胡麻种植面积、胡麻子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揭示了胡麻子生产的重心迁移轨迹和贡献率变化,同时评估了全国胡麻子生产优势度。结果发现,1985-2015年,胡麻子生产中20%的面积与产量集中于阴山以南地区、六盘山以东地区;我国胡麻种植面积、胡麻子产量重心分别向东南方向迁移了193和303km;我国胡麻子生产主导因素主要为面积,约占所有主导型之和的40%;我国胡麻子生产规模、生产效率以及综合优势区域均位于甘肃省。结果表明,全国胡麻种植规模趋于稳定、胡麻子单产不断上升以及胡麻子生产重心向南转移是我国胡麻子生产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主要受到政策鼓励、品种创新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种植方式多样性是中国水稻生产主要特点之一,对于应对多变的种植环境,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不同种植方式下早稻生长发育特性和高产形成特征,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早稻生产和种植方式发展现状,归纳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生育期变化、产量和品质形成,以及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并认为今后可以从不同种植方式下早稻生育进程的内在机理、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和稻田土壤矿质元素流失特征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模式对金盏花土壤水分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本文研究了垄作沟灌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内金盏花土壤水分变化及其产量。试验结果发现:与平作4200 m3/hm2相比,垄作沟灌3600 m3/hm2在各生育期各个土层中保持了较高的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高41.15%,可增产25% 。结果表明金盏花垄作沟灌合理的灌水量为3600m3/h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北方地区设施叶用甘薯适宜种植密度,兼顾采摘难易和效益,在留有采收空间的前提下,设置6个密度(12万、15万、18万、21万、24万和27万株/hm2),研究其对叶用甘薯茎尖性状、采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2万株/hm2处理相比,15万、18万、21万、24万和27万株/hm2处理下,总采收量分别显著增加14.9%、19.4%、25.7%、20.5%、16.4%,21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的增加源于平均采收茎尖数的增加,其中单次采收茎尖数的增幅在采收前期和中期较大,采收前期茎尖产量的增幅高于后期。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个茎尖平均鲜重逐渐降低,主要源于采收茎尖基部茎粗的降低。各处理下叶用甘薯净效益均较12万株/hm2处理增加,以21万株/hm2处理的净效益最高,增幅达30.1%。综合考虑,为兼具采摘和生产功能,在设施留有30 cm采收空间的条件下,种植叶用甘薯推荐21万株/hm2的密度,3行为一生产单元,留出采收空档,参考株行距18 cm×17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