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害蚕儿的主要蚕病有软化病、硬化病及脓病.从最近的动向看来,软化病和脓病成为危害的主体.根据养蚕统计年报,1979年蚕作良好,蚕病危害损失率降低到1.8%,其中软化病和脓病所造成的损失率占85%,它的为害85%以上发生在初、晚秋蚕期.统计上所指的软化病,按病原不同可分两类.由病毒引起的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等一类软化病占为害的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所谓细菌性软化病为害较少.鉴于脓病(核多角体病)也是病毒病,所以本文打  相似文献   

2.
空头性软化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绪言 家蚕软化病(Flacherie),这一名词,包含着许多种蚕的疾病,一向认为受细菌为害而发生的蚕病,统属于软化病。其中如败血性软化病,由蚕的败血菌侵入血液繁殖而引起,卒倒性软化病,由于食下卒倒病菌毒素而引起等,病原早经确定,研究也比较祥尽;但空头性软化病(旧称糊菌性胃肠病)的病原,虽经长时期以来多方研究,至今还未能确切肯定,因此在生产上尚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发生极为猖獗,为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正> 在对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原的研究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做了不少工作。最早认为,细菌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后的研究又认为,首先由于蚕体生理失调,继而引起一般细菌特别是某几种细菌在胃肠中寄生繁殖所致。1929年,法国的巴约(Paillot)曾指出,病毒是引起软化病的主要病原,而链球菌、杆菌属于二次感染原,但这种说法没有被重视。  相似文献   

4.
<正> 蚕的病毒病包括脓病、中肠型脓病和传染性软化病二种蚕病,其中传染性软化病的病原十分复杂,最近已知至少有两种病毒:一种是我们原来知道的软化病病毒,它寄生在中  相似文献   

5.
前言蚕的软化病,是蚕儿呈现软化黑腐病征的蚕病的总称。在呈现这类病征的蚕病中,除由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以外,也包括微粒子病和农药中毒等蚕病,但由于核多角体病、微粒子病以及中毒症等各有其明确的识别病征,所以不包括在软化病之列。作为所谓软化病的一种病毒性软化病,是1960年由山崎博士发现的。  相似文献   

6.
夏秋蚕空头性软化病发病原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夏秋蚕的蚕作不很稳定,脓病、软化病的为害,特别是空头性软化病发生较多。发生空头性软化病的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有很多的争论。有的认为是细菌在消食管内繁殖而引起;有的认为是营养与坏境不良引起生理失调的关系;法国巴约氏认为是先由一种视外病毒所寄生,再由细菌繁殖而引起。在争论中大部分学者认为软化病是不传染的。我国农村普遍发生空头性软化病以后,对发病原因的看法也很  相似文献   

7.
根据农林省近来统计的蚕病为害调查资料,在全国范围来说以1977年蚕病发生较多,蚕病为害减产率达3.6%,1978年蚕作收成较好,蚕病为害率降到2.2%,其中软化病和细胞质多角体病占80%。所以发生上述传染性软化病,首先是由于在小蚕共育所就感染了病原,分养以后,早的在4龄,迟的在5龄后期便大量发病,这是由于在共育阶段感染了病原而引起的大面积发病,其次是分蚕到农户后感染病原而引起发病,这称为一般性发病。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蚕业科学工作者在蚕病病原,传染发病规律,蚕的抗病生理,蚕病早期诊断,防治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在应用研究方面的近况综述如下:一、蚕病病原的研究1.DNV 与病毒新株系的发现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通过对我国家蚕“软化病病毒”进行的纯化分离、生化性状、血清学和蚕品种抗病性等研究,证实该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的浓核病毒(DNV),从而澄清了与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长  相似文献   

9.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和胃肠型脓病是当前蚕桑生产上危害比较严重的病毒性蚕病。为了控制这两种蚕病的危害,各地正在广泛开展对这两种蚕病的病原特性、传染规律,药物防治等研究工作。因此收集和纯化这两种病原就成了首要的任务。对于胃肠型脓病病毒(简称CPV)来说,由于它形成病毒包函体—多角体,所以比较容易获得纯的病毒材料,而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简称FV)由于它不形成病毒包函体,一般即以患病蚕的肠组织为病原材料,但因患病毒性软化病的蚕儿,往往并发胃肠型脓病,这就给获取纯碎的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家蚕軟化病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细菌性胃腸病,败血病及細菌毒素中毒病,其中以細菌性胃腸病最多,对生产为害最大。过去对細菌性胃腸病的病原研究很多,但迄今仍未确定,法国巴斯德氏(1867)首先提出本病的病原是细菌;以后,日本石森氏(1914)从病蚕体中分离的细菌,能引起特定的性状,認为細菌性胃腸病病原細菌是特异的。但细菌病原已为多數學者所屏棄。日本塚田氏(1851)认为是由于不良环环影响,致蚕儿体弱引起生理紊乱而导致軟化病。西川砂氏(1916)認为不良桑叶給予是主要原因。巴約氏認为是病毒与細菌联合侵袭致病,先由病毒侵染,使消化系統受障碍,病原細菌繼而大量繁殖而形成软化病。  相似文献   

11.
柞蚕空胴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58年以来,柞蚕空胴病对辽宁省柞蚕生产的危害逐年严重,很快蔓延全省蚕区,据l960—1963年间对全省重点蚕区的调查,该病对柞蚕的为害率达30—40%,重者达70%以上,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四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柞蚕空胴病病原、病征、病变的研究 从辽宁省重点蚕区采集软化病蚕作供试材料,从病毒和细菌两方面进行病原的研究。通过试验证明:本病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由柞蚕链球菌寄生引起的。病菌侵入蚕儿中肠以后,首先寄生围食膜,然  相似文献   

12.
<正>从山东省养蚕户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收集、分离、纯化山软化病病毒,经病原性和抗原性两个方面的分析,初步证明为家蚕浓核病病毒,说明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也有浓核病的存在.七十年代初,日本学者从养蚕农家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曾分离出与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IFV)不同的另一种浓核病病毒(densonucleio virus—DNV).  相似文献   

13.
需氧菌和柞蚕软化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国内其它研究单位的报道及我们研究得知,柞蚕三种类型的软化病均属细菌所致.本试验从研究病、健蚕中肠内和柞叶表面的细菌种类及致病性着手,试图分析作蚕软化病发生原因.本试验应用22种不同种类培养基,在病、健蚕中肠及柞叶表面共分得227株需氧菌.经鉴定表明,三者之间菌株的种类及检出株数有明显不同.测定这些需氧菌株的致病性,只有七株较强,而且表现对稚蚕致病性强,壮蚕致病性弱.单一菌株的致病性与添菌量成正相关,单一菌株引起的病征多变.另外还表现出混合菌株添食致病性比单一菌株强.从而,我们认为:柞蚕软化病似乎是和蚕体内菌群失调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蚕体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蚕用氯霉素的作用机制是在细菌蛋白质合成中与核糖蛋白体中的50S亚基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而抑杀细菌,同时也增强蚕体对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的  相似文献   

15.
<正> 蚕沙是蚕儿食桑后剩下的残叶,蚕粪和杂物的总称。病蚕的蚕沙带有大量的病原,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等慢性病,据了解1头中肠型脓病的病蚕在5龄期有6×10.7~80×17~7个多角体,可致数万头蚕感病。又如病毒性软化在感染后48小时排出的蚕粪已含有病原物,病原排出量不断增多,直到病蚕死亡为止。引起蚕病的根本原因是病原微生物,蚕  相似文献   

16.
马文石 《北方蚕业》2006,27(4):29-30
由细菌寄生柞蚕引起的细菌病,主要有柞蚕空胴病、柞蚕败血病、柞蚕中毒性软化病和欧文氏软化病。这些病害在我国柞蚕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东北三省调查,年年因细菌病的发生,少收蚕茧上万吨、经济损失达亿元。给柞蚕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细菌病大发生的原因是卵期和蚕期  相似文献   

17.
<正> 我省常见的蚕病有肠胃型脓病,软化病(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的)血液型脓病,白殭病,蝇蛆病及卒倒病,败血病等;这些病害都是由于某种微生物或其他寄生物侵入蚕体而引起,在蚕病学上把这些能寄生蚕体引起发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蝇蛆病是寄生性昆虫侵入蚕体引起,但既然作为一种蚕病,一般也将寄生的蝇蛆视为病原。  相似文献   

18.
问:提高桑蚕夏秋蚕产量的饲育要点是什么?答:夏秋蚕壮蚕期,容易遇上高温多湿气候,这种不良环境会有利蚕座内的病原苗滋生洞时,蚕对病原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软化病和脓病。因此,要想产量稳定,重要的是改善饲育的环境,使之接近标准的饲育温湿度。特别是刚分蚕不久的3~4龄蚕的饲  相似文献   

19.
在蚕室内外的土壤中或蚕室内的尘埃中,大量存在着各种蚕病病原。因此,养蚕现场在收蚁前或蚕期结束后,要对蚕室、蚕具类进行消毒,人为地使病原失活,以求得蚕作安定。现在蚕病中为害最严重的是核多角体病、细胞质多角体病、传染性软化病和浓核病等病毒病。采用现行标准的消毒药剂进行消毒,都可以使这些病原病毒失活,把蚕与病原隔离开来进行饲育。另一方面,这些病原在目光、紫外线、干燥、高温等自然细件下也能失活。从蚕病的预防和防治来看,充分掌握病毒的这种自然失活现象很重要。为此,本  相似文献   

20.
前言1929年法国的 Paillot 提出家蚕的空头性软化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从此就结束了蚕的空头性软化病由细菌引起的历史。1960年将由此病毒引起的软化病正式命名为:病毒性软化病或传染性软化病。而此病毒即命名为:传染性软化病病毒。通过蚕病学者们的大量研究,确认此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病毒。然而松井(1973年)、古田(1973年)、Himeno等(1974年)、清水(1974年)相继发现了能引起家蚕软化病症,而又不同于原先发现的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的新病毒。这些新发现的病毒当时就分别称为:松井株、古田株、姬野株、伊那株。其中姬野株被认为是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粒子的未成熟型,而松井、古田、伊那株则是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