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开展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试验,比较了5种不同处理方式对茶小绿叶蝉的总体防效。防效从高到低的处理方式依次为信息素诱虫板20片/667m~2+100亿孢子/mL球孢白僵菌油悬浮剂100 mL/667m~2信息素诱虫板20片/667m~2+0.6%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0.6%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100亿孢子/mL球孢白僵菌油悬浮剂100 mL667m~2信息素诱虫板20/667m~2。处理后21 d,信息素诱虫板+球孢白僵菌的集成配套技术防效仍达84.33%,略高于信息素诱虫板+苦参碱组合,极显著高于单项技术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于2019年在福建长汀开展了针对二化螟的性诱与药剂防控技术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田间应用性诱剂诱捕器可大量诱捕二化螟成虫;性诱+药剂组合使用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性诱+化学农药处理的防效最佳,受害株率较空白对照区降低87.30%,且较单独使用药剂防治的处理减少用药2次。  相似文献   

3.
在鲁中地区应用性诱剂对玉米田3种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进行了成虫种群数量监测试验。结果表明,3种害虫的性诱剂诱集动态与测报灯(对照工具)诱集结果基本一致,且更符合田间种群动态;在性诱剂的田间设置密度上,每667m^2设置3个性诱芯,诱集效果最好;在玉米生长后期,玉米螟、桃蛀螟性诱剂诱芯高度分别设置在2.1m、1.8m的诱集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西兰花出口面临日益严格的标准,筛选适用于防治西兰花常见病害黑腐病和霜霉病的生物农药,开展了田间防治试验。发现生物农药组合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 g/667m~2+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12 g/667m~2对两病害的防效虽略低于化学农药组合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0 mL/667m~2+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30 g/667m~2,但仍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可作为露地西兰花绿色生产中化学杀菌剂的替代或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在河南唐河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并对当地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抗性。为了筛选出防治该病效果较好的替代药剂,以常规药剂多菌灵单剂为对照,选择了4种新型复配制剂对当地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发现,在两次施药后,30%戊唑醇·福美双悬浮剂90 mL/667m^2、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50 mL/667m^2、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100 mL/667m^2、45%戊唑醇·咪鲜胺可湿性粉剂35 g/667m^2 4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均在7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其中,以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防效最高,达80.2%;4个复配剂处理区的小麦较清水对照区增产率也均在30%以上,增产效果也明显优于多菌灵。  相似文献   

6.
采用绿盲蝽性诱剂对冬枣园绿盲蝽发生动态进行了系统监测,评估了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不同悬挂方位对绿盲蝽的诱集效果,并分析了使用性诱捕器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悬挂高度以距地2 m为宜,方位以外围的西、东、北方向最佳;应用绿盲蝽性诱捕器,2015年冬枣园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次,增加纯收益2 940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北京通州设施黄瓜根结线虫药剂防治技术,选择了4种药剂分别进行土壤处理,调查并比较各处理对大棚内黄瓜根结线虫病及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发现供试药剂处理土壤后对根结线虫均具抑制作用。其中,99%二甲基二硫醚土壤熏蒸剂26.68 kg/667m^2处理和40.02 kg/667m^2处理对根结线虫病的病指防效达80%以上,较空白对照增产超过100%;20%异硫氰酸烯丙酯可溶液剂3 kg/667m^2处理和5 kg/667m^2处理的病指防效在70%左右,较对照增产60%以上。  相似文献   

8.
用90%万灵可溶性粉与克幼脲超微粉混合制成的复配剂(55g/667m^2),防治棉铃虫的效果与44%多虫清(60ml/667m^2)相当,比辛硫磷?(100ml/667m^2)处理效果高出30%;可维持60%以上的防效7d以上;取食喷洒过复配制液棉叶的3、4龄棉铃虫幼虫,基本不能化蛹或羽化;示范应用复配制防治棉铃虫1次,相当于常规治虫3次的效果;试验示范 结果均表明,该复配 有效控制棉铃虫的药种之一。  相似文献   

9.
2016—2017年,在江苏如东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采用"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生化控制"技术模式,以性诱剂诱杀、释放赤眼蜂、种植香根草为核心技术,配合科学用药。结果表明,应用性诱剂+赤眼蜂+香根草集成技术,对水稻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防效均达90%以上,与常规化防无显著差异;各绿色防控处理平均化学农药用药量较农民常规化防对照减少60.7%以上;产量较常规化防对照增加0.6%,天敌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性诱剂是由其雌蛾夜间释放出来,召引雄蛾前来交配的化学物质,它起到了使棉铃虫传宗接代的作用.我国科学家已能人工模拟合成这种性诱剂,并研制出了高效诱芯,在我国棉区应用。第一个用途是用于预测预报指导化学农药防治,方法是用这种性诱剂诱蛾,根据施药适期=产卵前期(1—2天)+诱蛾高峰期+当地卵历期,这一简便公式,具有时间准、简便易行的优点。第二个用途是用于直接防治.部分代替或代替农药防  相似文献   

11.
张洁  马坤伟  李亚超 《湖北植保》2019,(2):23-24,53
为进一步优化水稻配方肥的施肥比例,在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农场开展了水稻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纯氮12kg/667m^2、纯磷5.5kg/667m^2、纯钾7.5kg/667m^2,相比习惯施肥能显著提高穗长和穗粒数,增产76.6kg/667m^2,增幅17.3%,增值185.9元/667m^2,产投比为11.1。  相似文献   

12.
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并重的小麦田可选用1.2%阔世玛可分散油剂75ml/667m^2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小麦田,可选用3%世玛油悬浮剂30g/667m^2+助剂90ml/667m^2或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0g/667m^2:阔叶杂草严重的田块可选用12.5%使阔得可分散粒剂10g/667m^2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2g/667m^2。采用喷细雾法,喷雾均匀周到,喷液量30~40kg/667m^2。  相似文献   

13.
用56%2甲4氯钠盐50g/667m^2 5%精喹禾灵乳油50ml/667m^2、17.5%油草双克乳油100ml/667m^2、50%敌草隆可湿性粉剂50g/667m^2 56%2甲4氯钠盐50g/667m^2、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g/667m^2 56%2甲4氯钠盐50g/667m^2,对亚麻生长安全,除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灯光诱蛾是保护环境,综合治理棉铃虫的有效措施,着重研究了最佳设灯半径,灯光诱杀与其它诱杀技术效果比较。棉铃虫夜间活动规律,灯杀的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灯杀效果优于性诱剂、枝把诱蛾等技术;每667m~2施用农药次数可减少2次,降低防治成本11.4~15.4元/667~(m2);最佳设灯半径为80~130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0.61%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方法】设置不同诱芯投放密度和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开展水稻二化螟诱集监测试验。【结果】在悬挂密度15~45枚诱芯/hm2、悬挂高度1.2m条件下,总诱虫量为238.50~548.50只/hm2,水稻枯心率为1.76%~0.96%,防治效果达69.54%~83.22%,其中45枚诱芯/hm2处理极显著高于15枚诱芯/hm2处理,与30枚诱芯/hm2处理和对照药剂0.61%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30枚诱芯/hm2处理、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诱芯悬挂高度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效果有一定影响,其悬挂高度在1.2~1.4 m的诱蛾量最高。0.61%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防治二化螟的推荐使用剂量30~45枚诱芯/hm2,诱芯悬挂高度以1.2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新干县、万安县、峡江县、永新县、吉水县在早稻和晚稻上开展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的效果不及频振式杀虫灯,单独使用性诱剂诱杀稻纵卷叶螟成虫,防效为30%~50%,每季水稻减少施药1~2次。当稻纵卷叶螟出现迁入、为害高峰时,每667㎡挂一个诱芯难以控制为害,需配合药剂防治,当田间新虫苞数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性诱剂+药防的效果好于常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药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在水稻大田内对五代灰飞虱和六代白背飞虱进行了9个药剂处理的防治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25%悬浮剂和烯啶虫胺50%可溶粒剂具有一定的速效性和较好的持效性,毒死蜱48%乳油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但其持效期只有1~3d。在稻飞虱的若虫盛期,用吡蚜酮25%悬浮剂25g/667m^2,药后21d的防治效果〉85%;烯啶虫胺50%可溶粒剂4g/667m^2,药后21d的防治效果〉75%。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二化螟在湖南省水稻上为害严重,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上升,需筛选高效替代药剂。通过田间施药试验,比较不同类型药剂的防治效果。第2次药后16 d,混剂或复配剂防效较高的有5%环虫酰肼悬浮剂50 mL/667m~2+20%三唑磷乳油150 mL/667m~2,残虫防效达92.00%,10%阿维·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00 mL/667m~2防效达90.67%,35%水胺硫磷乳油100 mL/667m~2+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 mL/667m~2防效达89.33%;单剂防效较高的有5%环虫酰肼悬浮剂100 mL/667m~2,防效达89.33%,5%丁虫腈乳油200 mL/667m~2防效为88.00%,40%毒死蜱乳油100 mL/667m~2防效为85.33%。  相似文献   

19.
不同诱捕方式对黏虫的诱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诱捕方式对黏虫成虫的诱捕效果,选择目前生产上常用的的性诱、食诱、灯诱并结合不同诱捕器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诱捕方式对黏虫成虫的诱捕效果差异很大。在性诱剂诱捕器和食诱剂诱捕器中,以新型诱捕器+2号性诱剂所组成的诱捕方式诱捕效果最好,明显优于其他诱捕处理的诱捕效果。在采用相同诱捕器的情况下,2号性诱剂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1号性诱剂。在所用诱剂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无显著差异。性诱剂、食诱对黏虫的诱捕效果均低于黑光灯和高空探照灯。但不论采用何种诱捕方式,虽然诱虫量差异很大,但其所反映的虫情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所以,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新型诱捕器+2号性诱剂所组成的诱捕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试验表明,毒死蜱·噻虫嗪30%水乳剂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药量80mL/667m^2药后7、14d的总校正防效分别达90.4%和86.1%,与对照药剂噻虫嗪25%水分散粒剂3g/667m^2的防效相当,明显优于对照药剂毒死蜱40%乳油100mL/667m^2的防效。该药剂不但防效理想、持效期较长,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