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抗蚜鉴定的基础上,在室内20℃条件下,选用4个抗蚜性不同的苜蓿品种,测定了不同苜蓿品种上两种体色豌豆蚜的生物学参数。结果显示,两种体色豌豆蚜在‘金皇后’上的发育历期、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长于红色型,而红色豌豆蚜的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大于绿色型;在‘甘农5号’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差异显著(P0.05),绿色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高于红色型,种群加倍时间低于红色型。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生性的指标,4个苜蓿品种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表现不同,其中‘金皇后’对绿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甘农5号’对红色豌豆蚜的抗性较高,‘猎人河’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抗性均较低,4个苜蓿品种对绿色豌豆蚜抗性的大小顺序为‘金皇后’‘甘农5号’‘甘农3号’‘猎人河’,对红色豌豆蚜抗性大小依次为‘甘农5号’‘甘农3号’‘金皇后’‘猎人河’。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阿维蚜茧蜂Aphidius ervi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色型和龄期的选择偏好性,以及豌豆蚜的龄期对蚜茧蜂发育的影响,同时还观察了阿维蚜茧蜂与2种色型豌豆蚜共存时,2种色型豌豆蚜的掉落率。结果显示,阿维蚜茧蜂偏好寄生绿色型的豌豆蚜,而且偏好寄生龄期较小的虫态;在阿维蚜茧蜂与2种色型豌豆蚜共存时,2龄若蚜的掉落率最高;随着龄期的上升,2种色型豌豆蚜掉落后的被寄生率随之增高,而未掉落豌豆蚜的被寄生率随着龄期的增加而下降。阿维蚜茧蜂的寄生延长了2种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且2种色型豌豆蚜在1龄被寄生后,2和3龄的的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寄生1龄豌豆蚜时,阿维蚜茧蜂发育最快;阿维蚜茧蜂寄生的豌豆蚜龄期越高,其羽化率就越低。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水平对黄瓜蚜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氮水平处理,研究瓜蚜Aphis gossypii生殖力、黄瓜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探讨施肥水平与蚜虫繁殖的关系。结果显示,高氮水平(210、280mg/L)处理瓜蚜生殖力明显高于低氮水平(70、140mg/L)处理,其中140 mg/L氮水平处理,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单雌平均每日产仔量、净增值率等最低,种群数量增加量最小;不同氮水平处理黄瓜叶片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明显变化,随着氮水平增加,16种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蚜虫内禀增长率与叶片内游离氨基酸增加量和对照增加量的比值呈现正相关,与可溶性糖的含量呈负相关,且均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通过改变叶片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而影响蚜虫的繁殖和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由于臭氧层消耗,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紫外线(UV-B)胁迫增强,为了探求增强的UV-B胁迫对红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明确UV-B辐射在豌豆蚜种群演替和种下分化中的作用。本研究以40 W紫外线灯连续辐射处理红色型豌豆蚜8代,每代从初产若蚜开始每天处理1次,连续照射6d,分20、30、40、50和60min 5个处理,并设置白炽灯对照。结果显示,同一世代,随着UV-B辐射时间延长,豌豆蚜体长逐渐减短,体重逐渐减轻,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逐渐减小,平均世代周期逐渐延长。同一UV-B辐射时间下,随着世代增加,豌豆蚜体长、体重、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均呈先上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平均世代周期呈先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至F8代,不同辐射时间下豌豆蚜平均体长为对照的42.58%~81.94%,平均体重为对照的33.77%~73.12%,净增殖率为对照的6.94%~46.55%,周限增长率为对照的77.00%~87.94%,平均世代周期为对照的1.20~1.38倍,内禀增长率降低,且50~60min处理下小于对照的1/2,种群数量增长放缓。以上说明长期UV-B胁迫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最终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豌豆为试材,采用6种不同微波处理(100W10s,200W10s,300W10s,100W30s,200W30s,300W30s),以未经微波处理者为对照,研究微波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和芽长,芽苗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100W10s处理下豌豆的发芽率(Germination Rate,GR)比对照高10.0%,但微波300W30s处理比对照低19.67%。培养7d,微波300W30s处理下的最终发芽率最低(Final Germination Rate,FGR),比对照低21.67%。微波200W10s处理的豌豆芽长比对照高12.31%。发芽3 d时,微波300W30s处理的芽苗中的蛋白质含量和CAT活性均最高,分别为15.47 mg·100mg~(-1)和1.23 mg H_2O_2·g~(-1)FW·min-1。微波200W30s处理,芽苗中总黄酮含量最高,达1.48 mg·100mg~(-1),而300W10s处理的含量最低,为0.96 mg·100mg~(-1)。微波处理300W10s时还原糖含量最高,达10.11 mg·100mg~(-1)。微波处理对豌豆的萌发和芽长有一定影响,对芽苗中CAT的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吡虫啉种子包衣技术防治麦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目前对麦蚜的防控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自然混合种群上,对室内种群尤其是麦无网长管蚜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明确吡虫啉种衣剂对单一蚜虫种类的影响,本文利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的小麦苗接种4种蚜虫,分别于3、6和9 d后检查死亡率。并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种衣剂处理对麦无网长管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小麦苗接种的4种蚜虫,3 d后死亡率大小依次为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6 d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全部死亡;9 d后麦二叉蚜全部死亡,但麦无网长管蚜死亡率仅为10.3%。生命表结果表明:麦无网长管蚜大部分个体在种衣剂处理麦苗上可以完成整个世代周期,但其生长发育延缓,存活率、寿命和繁殖力显著下降,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_0)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延长。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吡虫啉包衣处理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对麦无网长管蚜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7.
黄绿绿僵菌侵染对褐飞虱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测定了3个不同浓度(1.0×107、1.0×108和1.0×109孢子/mL)黄绿绿僵菌孢悬液处理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体内的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以及尿酸与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随侵染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浓度绿僵菌溶液处理的褐飞虱种群体内CarE与GST含量在处理72 h后均呈现显著下调趋势;而CAT与SOD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其中SOD 3个浓度处理至72 h时分别达到430.87、377.64和376.16 U/mg显著高于对照的276.63 U/mg;酚氧化酶PO含量在24和48 h内均无显著变化,直至72 h,1.0×109孢子/mL浓度处理褐飞虱种群体内PO含量上升至316.43 U/mg。结果显示,虽然低浓度处理褐飞虱种群体内产生大量尿酸的囤积,但同一处理褐飞虱种群体内的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未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当处理72 h后,1.0×107孢子/mL处理褐飞虱种群体内赖氨酸(Lys)与苏氨酸(Thr)含量反而突然上升至204.68和112.38 μg/g。结果显示绿僵菌的侵染会对褐飞虱体内解毒酶、保护酶以及氨基酸含量等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Cd与Zn复合胁迫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室内采用不同含量Cd~(2+)与Zn~(2+)溶液交互处理土壤-小麦-麦长管蚜系统,利用特定年龄生命表研究在不同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下麦长管蚜生命参数及繁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d、Zn以及Cd与Zn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的生命参数与繁殖,其中Zn对麦长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最大。在40 mg/kg Cd与400 mg/kg Zn复合胁迫下,麦长管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显著高于单一Cd胁迫;但不同含量Cd与800、1 600 mg/kg高含量Zn或不同含量的Zn与120、240 mg/kg高含量Cd复合胁迫时,其内禀增长率与净增值率却逐渐下降;其平均世代周期在复合胁迫条件下显著低于单一Cd胁迫。生殖力曲线面积的变化规律与种群参数的变化规律相同,推测40 mg/kg和400 mg/kg分别为Cd与Zn复合胁迫的关键含量。研究表明,低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能显著促进麦长管蚜生长发育,而高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并不能促进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采用玻片浸渍法和带虫浸叶法测定比较了瑞香狼毒根乙醇提取物及4种不同溶剂萃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及豌豆蚜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瑞香狼毒根的乙醇提取物对截形叶螨、二斑叶螨、豌豆蚜处理12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28%、59.24%、54.32%,24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75%、61.45%、65.53%;石油醚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处理12h和24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39%、93.70%、91.49%和93.33%、84.19%、100%;氯仿萃取物处理12h和24h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2.11%、35.66%、27.35%和34.47%、35.95%、38.60%,瑞香狼毒4种溶剂萃取物触杀活性顺序为:石油醚氯仿水乙酸乙酯,随着浓度增大,萃取物对3种供试生物的触杀活性明显增强,表现出良好的量效关系。石油醚萃取物对截形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2.040 2mg/mL和0.8mg/mL;对二斑叶螨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280 3mg/mL和0.037mg/mL;对豌豆蚜12h和24h的LC50分别为0.911 4mg/mL和0.360 5mg/mL,24h毒力均高于12h毒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滞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的变化特点,利用蒽酮比色法、甘油酶法、BCA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龄期非滞育、滞育灰飞虱若虫体内的总糖、糖原、海藻糖、甘油、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灰飞虱各龄期滞育若虫体内总糖、糖原、海藻糖、甘油、总蛋白和总氨基酸的含量与非滞育若虫存在差异。滞育若虫体内糖原和甘油的含量与非滞育若虫无显著差异,而总糖、海藻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滞育若虫,3龄滞育若虫体内海藻糖的含量为95.5μg/mg,是非滞育若虫的1.4倍;各龄期滞育若虫体内总蛋白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非滞育若虫,3龄滞育若虫体内的总蛋白含量最大,为0.68 g/L,是非滞育若虫的1.3倍。研究表明,灰飞虱滞育个体属于海藻糖积累型,并通过滞育系统调节生理生化习性以增强抗逆性,从而渡过不良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玉米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选取代表甘肃省不同气候生态区的成县(温热湿润区)、礼县(温暖半湿润区)、平凉(温和半湿润区)、武威(温和干旱区)4个点资料,运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了玉米生育期光、热、水气候生态因子对玉米气候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气候生态区气候产量静态模型;以筛选后的关键气象因子为主要区划指标,对甘肃省玉米进行气候生态适生区划,并对玉米高产优质气候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m)是抗抑郁中药的基原植物,以有性繁殖为主,种子微小。为了揭示贯叶金丝桃种子发育规律,明确种子适宜采收期,以甘肃礼县栽培的2年生贯叶金丝桃为研究对象,于开花后第5天开始,每隔3 d测定种子粒重变化动态,并拟合Logistic曲线方程,最后测定各时期采收种子的发芽指标。结果表明:贯叶金丝桃种子灌浆持续期44 d,籽粒干质量变化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开花后第5~11天为渐增期,第11~32天为快增期,第32~44天进入稳增期后略有下降。在灌浆过程中,种子鲜质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在花后第32天达到最大值0.2697 g;灌浆速率和脱水速率呈波动趋势,种子干质量与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开花后44天达到最大,发芽势在开花后41天达到最大,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与灌浆持续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上说明甘肃礼县贯叶金丝桃繁种时以开花后44天左右(8月9日前后)为种子采收适宜期,过早采收和延迟采收均影响种子发芽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甘肃省大麦条纹病病原菌Pyrenophora graminea的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差异,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大麦条纹病菌不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采用三明治法进行菌株致病力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7个RAPD标记从45个菌株中扩增出126条带,平均每个标记7.41条带,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68 3~0.984 1,平均值为0.830 8,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23 6时,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包含41、2、1和1个菌株;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QWC较菌株QQ致病力强,两菌株除在品种‘甘啤2号’和‘GP-3’上无致病力外,在其他供试品种上致病力均存在差异。表明大麦条纹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且菌株QWC和菌株QQ存在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投结构、能值指标进行了计算,井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甘肃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相对雄厚,但由于对本地资源的过分依赖,加之购买能值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甘肃本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是一种高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封闭性较强,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能值用量较低;(3)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中应用的资源能值有很大部分来自本区环境和资源系统而无需付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仍属于资源消耗型,但由于人口众多,入均占有纯能值量较低,且生产和管理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系统对干环境的压力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增加系统投入,保护环境资源,优化投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等,以实现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在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采用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啶虫脒亚致死剂量(LC25、LC15、LC_5)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发现啶虫脒对豌豆蚜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751 mg/L。不同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均有显著影响。经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后,豌豆蚜若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成蚜期、成蚜产蚜天数、平均产蚜量和日平均产蚜量与对照相比明显缩短或降低,亚致死剂量越大差异越明显。表明了啶虫脒亚致死剂量对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5种植物源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室内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分生孢子玻片萌发法和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测定了5种植物源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室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种植物源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0.3%丁子香酚SL、5%香芹酚AS、20%乙蒜素EC、0.5%小檗碱AS和1.3%苦参碱AS的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3、50、100、50和14.44μg/mL时,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8.63%、99.22%、99.22%、100%和79.29%,其EC 50分别为0.43、8.78、11.21、13.68和8.11μg/mL;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校正抑制率分别为97.92%、100%、95.83%、77.08%和96.88%,其EC 50分别为0.70、8.56、20.39、28.23和8.04μg/mL。离体枝条保护试验表明,20%乙蒜素EC有效成分浓度为100μg/mL时对离体枝条保护作用最佳。本研究通过筛选明确了5种植物源药剂中0.3%丁子香酚SL可作为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佳药剂,以及20%乙蒜素EC可作为离体枝条保护作用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优势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资源禀赋系数、成本收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3个指标为基础,比较分析了甘肃小杂粮产业竞争优势度;通过对消费者和农户的深入调查,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甘肃小杂粮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谷子、糜子、荞麦、蚕豆的资源禀赋系数分别为1.53、6.64、8.72、3.9,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1.23、2.57、2.95、1.97,小杂粮从资源的丰富程度、成本收益、种植规模、产出水平等方面具有竞争潜力;消费者收入水平、认知程度、年龄、受教育程度对甘肃小杂粮的市场竞争力有显著影响;家庭耕地面积、小杂粮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对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经甘肃口岸进境的30批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种子进行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的检测,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T从波兰进境菜豆种子上分离到1株细菌597,对该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 rDNA及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和特异性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分离物在MT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圆形、黏稠、表面光滑向外隆起、菌落周围有水解圈。分离物597接种菜豆幼苗后导致叶片枯萎,接种点干枯。结合菌落形态、16S-23S rDNA ITS序列、特异性PCR检测结果,将分离物597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phaseoli。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甘肃气候生产力的区域响应特征,利用甘肃省分布比较均匀的64站50a(1957-2006年)实测气象资料,研究该区域气候生产力格局和时空演变.结果表明:甘肃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响应的空间一致性程度低,形成河西走廊、中北部区、甘南陇南山区次区域一致空间格局;中北部区是甘肃响应最敏感的地方,河西走廊次之,甘南陇南山区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