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性信息素生物合成及释放机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黄野螟雌成虫性信息素分泌腺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黄野螟雌成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为一个完整的环状上皮结构,位于腹部末端第8腹节和第9腹节之间的节间膜上。黄野螟雌成虫性信息素分泌腺表面分布着3类8种感器,即I~IV型毛形感器、I和II型刺形感器及I和II型锥形感器。分泌腺细胞单层密集排列在角质层内表面,细胞呈柱状或圆形,表皮层分为上表皮和内表皮,细胞中还有发达的肌肉层、脂滴以及线粒体等结构组织。  相似文献   

2.
了解马尾松毛虫成虫性外激素释放的时间,对测报和防治上都有实际的意义,尤其是在以信息素作为害虫防治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过去也曾有些学者采用剪取腺体用溶剂抽提粗提物,在田间进行引诱来了解不同时间雌蛾体内信息素活性。现在我们则采用电生理反应(EAG)来判断信息素的存在与否,测定一夜间松毛虫雌蛾性信息激素提取物的生物活性,从而推测其释放的时间,为性引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沉香黄野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是土沉香的主要害虫.通过室内、外的观察,结果表明,土沉香黄野螟1年可以发生6代.11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翌年4月初羽化.成虫趋光性弱.26℃条件下,卵期6.6 d,幼虫期14.1 d,预蛹期2.9 d,蛹期9.8 d,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8.7和8.6 d.幼虫共5龄,1~4龄具群集性,5龄的取食量占幼虫期的70.24%.卵主要分布于寄主树冠下层嫩叶端部的背面.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照培养箱,在18、21、24、27和30℃5个恒温条件下进行黄野螟饲养,并对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所设5个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成虫和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0、10.39、8.24、13.32℃和9.97℃,有效积温分别为90.28、212.65、210.62、70.25℃和619.49℃。根据海南省各地年平均气温,推算出黄野螟在海南一年发生8~10代,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5.
利用糖醋液诱集方法系统研究了香梨园香梨优斑螟成虫发生动态和昼夜活动节律。结果表明,香梨优斑螟在阿拉尔地区香梨园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为4月下旬,成虫活动时间为每日18:00至次日4:00,主要集中在20:00至次日0:00;第1代成虫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第2代成虫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第1、2代成虫活动时间为每日20:00至次日8:00,主要集中在22:00至次日0:00;第3代成虫发生盛期为8月中下旬,成虫活动时间为每日20:00至次日6:00,主要集中在22:00至次日0:00。  相似文献   

6.
井上蛀果斑螟昼夜行为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昼夜行为节律,在温度(25±1)℃、光周期L∥D=15h∥9h、RH 60%±10%条件下,系统观察了井上蛀果斑螟的羽化、交配、产卵、卵孵化及幼虫化蛹等行为节律。结果表明:井上蛀果斑螟的羽化、交配、产卵、孵化、化蛹行为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成虫的羽化主要发生在18:00-04:00,此时成虫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80%以上,其中以20:00-22:00羽化率最高;成虫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04:00-08:00,交配率超过75%,以06:00-08:00交配率最高;单次交配持续时间为20~60min,平均为42.12min;其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02:00-10:00,该时段所产卵量达到总产卵量的73.99%,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卵孵化主要发生在04:00-10:00和16:00-20:00两个时段,卵的孵化数量占孵化总数的82.86%,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幼虫化蛹主要发生在10:00-14:00和18:00-22:00两个时段,幼虫化蛹数占总化蛹数的72.83%,化蛹高峰为18:00-20:00。  相似文献   

7.
8.
1989~1990年在广东湛江地区进行了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对甘蔗红尾白螟雄蛾的田间诱捕试验。用合成性信息化合物的不同配比配制成诱芯在各代雄蛾发生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11-十六烯醛(E-11-16:ALD)与Z-11-十六烯醛(Z-11-16:ALD)比例为70:30的诱芯活性最高,与活雌蛾相当。在这一配比的两组份诱志中分别加入Z-7-十六烯醛、Z-9-十六烯醛、Z-11-十六烯醛时,引诱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囊化及释放特性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以乙基纤维素为囊壳,采用相分离法制备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囊粒剂;同时研究了乳化剂、控释剂、搅拌速度、有机相中溶剂加入量及水相中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滴加速度等因素对该微囊粒剂的平均粒径及包覆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室内释放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乳化剂700#较为理想;以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或正十二烷为控释剂,均能制得包覆率较高的微囊粒剂;搅拌速度、有机相中溶剂加入量及水相中聚乙烯醇浓度、有机相滴加速度对微囊粒剂的平均粒径及包覆率的影响较明显。控制释放研究结果表明,在室内较稳定的条件下,能持续释放110 d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白木香不同品种(感虫植株、抗1植株、抗2植株)对黄野螟幼虫的抗虫性,分别测定了黄野螟幼虫取食白木香叶片的差异和对其酶活性的影响及白木香抗性植株的抗虫性。结果表明,取食抗性白木香叶片的黄野螟幼虫虫体干重、取食率、近似消化率均显著下降,但其幼虫的粪便干重提高。抗性白木香显著影响了黄野螟幼虫体内解毒酶的活性。羧酸酯酶活力顺序:抗2抗1感虫,抗性白木香对羧酸酯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取食抗1、抗2白木香叶片后,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较取食感虫白木香叶片分别降低45.91%和38.07%,抗性白木香对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取食不同抗性白木香对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香梨优斑螟蛹和成虫的性别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一种准确、迅速鉴别香梨优斑螟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观察174头香梨优斑螟虫蛹和145头成虫腹部形态特征发现:雌蛹腹部末端分节不明显,第8腹节腹面中央有一黑色纵裂,与肛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裂缝较短(平均长度65~70 μm),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腹部末端分节较明显,第8腹节无裂缝,第9腹节中央有一黑色纵裂,裂缝较长(平均长度100~110 μm),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雌性成虫腹部末端呈圆筒状;雄性成虫腹部末端圆钳状具环形毛丝。  相似文献   

12.
柑桔大实蝇成虫羽化期和越冬蛹死亡率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清江河谷地区经 5年的埋蛹观察 ,柑桔大实蝇成虫羽化期在 5月中、下旬。平均羽化率为 57 5% ,羽化期较短 ,年度间变动小。羽化期中 ,雄成虫先于雌成虫羽化出土 ,且占总羽化数的 52 1 % ,越冬蛹死亡率为 4 0 1 % ,滞育率为 2 4 %。  相似文献   

13.
14.
桑尺蠖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通过气相层析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D),测定出6种环氧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触角电位相应,大田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中32,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2)和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1)为桑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这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SR-2与SR-1的10∶1混合物对桑尺蠖雄成虫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可望用于桑尺蠖的性诱测报和防治试验桑尺蠖性信息素研究@浦冠勤$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堵鹤鸣$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毛建萍$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15.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复梅 《昆虫天敌》1992,14(4):191-194
农药已渗透整个生物界,连南极洲都已发现了 DDT 的踪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由害虫引起的粮食失收占13%,收割后损失6%,每年损失粮食的价值多于100亿美元,防虫费达10亿美元。虽然杀虫剂的使用曾挽回了大片庄稼拯救了千百万人的性命,但随着它们长期过量地使用,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到1985年已发现500多种昆虫具抗药性,天敌数量日趋减少,使一些主要害虫剧增,或次要害虫变为主要害虫,由于对付这些害虫,新农药不断涌现,然而都对生物体产生越来越大的毒性,致使益虫、鸟类和人类本身处  相似文献   

16.
大螟幼虫田间扩散及成虫飞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螟的抗性演化将成为制约Bt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实施预防性的害虫抗性治理策略,明确大螟成、幼虫的运动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和飞行磨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大螟幼虫在田间的迁移扩散行为和成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大螟幼虫在不同水稻穴之间及同一水稻穴内的不同分蘖间均存在频繁的迁移扩散,且其在分蘖期水稻上的迁移扩散能力显著高于孕穗期水稻。在整个幼虫发育过程中,大螟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水稻上的平均迁移扩散距离分别为62.29cm和51.02cm,最大扩散距离为120cm。吊飞结果表明,大螟的有效飞行时间为4~5d,能多次飞行,约有75.5%的个体累计飞行距离≤5km。因此,对于幼虫扩散能力相对较强、成虫飞行能力相对较弱、求偶前期相对较短的大螟来说,建议其抗性治理策略应设置为分区种植的庇护所,且庇护所与Bt稻田的距离最好不超过5.0km。  相似文献   

17.
欧洲向日葵螟发育有效积温及其成虫发生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欧洲向日葵螟的发生时期与气温的关系,根据有效积温对该虫的发生时间进行预测,在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24、27、30、33℃)测定了欧洲向日葵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结合2009-2014年间巴彦淖尔市欧洲向日葵螟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及当地气象数据,对欧洲向日葵螟成虫发生动态与有效积温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欧洲向日葵螟卵、幼虫、预蛹以及蛹4个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1、8.07、18.27、12.2℃,发育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45.13、328.42、12.97、140.54日·度。随着田间有效积温的上升,成虫累积捕获比例呈现两次明显的Logistic增长。研究分别构建了不同世代的成虫累积捕获比例增长曲线模型。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以后欧洲向日葵螟的监测及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影响蛾类性信息素释放及接收的生态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昆虫信息素的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信息素的应用范围、效果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对信息素生态学缺乏深入了解。本文以蛾类昆虫为例着重介绍了影响性信息素释放和接收的10大生态因子,即:蛾龄、同种信息素、交配、寄主植物、病原微生物、温度、日照长度、光强、相对湿度及风速。  相似文献   

20.
甘蔗二点螟性息素(顺一11—16碳稀醇)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西甘蔗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的一种人工化学合成的性诱剂,主要使用在甘蔗二点螟的发生预测预报上,我站自1984年开始引进,经84、85、86、87四年来在西山乡新岗5~6队,连片面积30亩以上的甘蔗田进行试验诱测,证明利用性诱测甘蔗二点螟,世代区分明显,特别对为害严重的第一、二代,容易掌握其发生规律,指导面上防治,效果显著,对测报有甚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